依托信息技术 助力校本课程有效实施

2018-01-24 11:50张水平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校本课程信息技术

张水平

摘要:步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以“智力”的力量重构教育形式,提供了广泛的教育资源、互动的网络平台、真实的数据分析等功能。学校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在校本实施的过程中,让课程管理更灵活、课程学习更多元、课程资源更丰富、课程评价更多元,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程实施

步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平等和开放。“互联网+”以“智力”的力量重构教育形式,提供了广泛的教育资源、互动的网络平台、真实的数据分析,使教育成为“人的维度”,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依托信息技术,让课程管理更灵活

传统教学在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资源浪费、课程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社团十分丰富,为了更好地体现科学、公平、公正的课程管理理念,我校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第一志愿为原则,设计、开发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报名分班软件,使得校本课程的选择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每位学生可通过网络提交三个报名志愿,该系统的计算机分班算法将考虑整体利益需求,寻找一种分配方案,使所有报名同学的平均满意程度达到最大值,使提交时间这个因素对分配结果的影响最小。同时,教务管理员可视具体情况对计算机分配结果进行微调。因编程软件采用优秀的网络流算法,将使得计算分配方案在数小时内完成,从而极大提高管理效率。报名截止日期过后,在选修课课程管理系统上自动生成分班名单及教室安排,供学生远距离查看。第一次选修课后允许部分学生再一次调整自己的选修志愿,此过程只需要一个教务管理员就能完成。

我们还创建了节目单的形式,让课程内容管理更灵活。节目即群内的课程,节目单类似于书本的目录,节目单下设“单元”版块,单元类似于目录的章节。 老师可利用节目单功能对课程进行快速归类管理,强化内容组织创作,根据课程主题进行自主编辑、排列、组织,形成一个有体系的节目单。老师可以创建多个节目单,结合需求来划分单元。学生们可更系统、更清晰地学习,订阅感兴趣的内容,针对性观看群直播、回顾或录播课,提升教学体验与效果。

二、依托信息技术,让课程学习更多元

传统课程学习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按固定的模式培养学生,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为了解决传统课程的弊端,我们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方向,同时助力学生学习。线下授课分为五大阵地:文学院、科学院、艺术中心、生活馆、体育中心。依托这五大中心开设线下校本课程。

线上设置学生作品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优秀学习成果,并对下届学生选课、学习起示范和指导作用。线上开辟了交流社区,设置分科讨论区和选修课程综合讨论区,方便学生间、师生间交流。作业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创建发布、催交、批改作业、点赞、回复置顶等功能,学生在电脑端及手机端可以随时随地做作业及查看回复,提高课程的完成率。

我们还依托线上构建了家校互联教育平台,采用信息化沟通模式,及时交流信息。以“自然之友”为例,家长与学生共同制作環保酵素,并以视频或PPT形式记录制作过程,并上传至学校平台进行分享。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实施和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

三、依托信息技术,让课程资源更丰富

除了国家课程外,我们还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可供选择的微型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以下三大类:(1)学科知识微课程。各学科的教师为某门课开发设计微型课程,以利于学生课后学习或巩固,使有能力学习的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2)学习方法微课程。老师使用课文的介绍和相应的图片,制作系列的微型课程来介绍学习方法。(3)个人成长微课程。课程的实施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实践成长。课程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知识共享、网络拓展实践和社会信息普及等学习形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程中,学生学习并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搜索引擎、PPT制作、PS图像处理软件、图片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Flash动画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并利用这些工具收集和组织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并上传到学校网站。以“植物图鉴”活动为例,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制作植物专属的二维码,使学生更加了解学校的植物品种。学生在实地观察和亲手养育植物的过程中,培养起了爱心、责任心,对自然、对生命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还加入了cctalk平台,通过cctalk进行网络直播授课,不仅使本道课程的覆盖“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还可以实现与学生无边界交流。学生们不再是自己孤独的学习,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手段,逐步融入以兴趣为核心的学习性社区。

四、依托信息技术,让课程评价更多元

传统课程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还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校通过构建立体、多元的教师小领域评、学生在线评、学科素养评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将教师、家长、同伴、社会都作为评价主体,共同参与课程评价,进行动态化、多元化评价。每学期结束后,所有校本课程的在线评价结果均在校园网中发布,对任课教师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学校本道课程实施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更多地开展了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了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习力。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Zhang Shuiping

(Kunshan Peibe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Kunshan 2153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he power of “Internet+” and “intelligence” have reconstructed the form of education, which has provided extensiv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eractive networks and authentic data analys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r school,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has achieved the more flexible curriculum management, the more diversified curriculum learning, the more abundant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the more varietie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truly realizing the curriculum goals of learner centeredness, respecting students differences and needs, and promoting their well-round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校本课程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