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力发展的微课程开发

2018-01-24 11:50李静琴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32期
关键词:学习力课程开发微课程

李静琴

摘要:课程是每一所学校运行的轴心和品质的基础。我校以“本道课程”为基础,让一线青年老师参与到微课程的开发中,通过分步推进、学研结合、结合传统活动和学科课程开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开发中等方法,推动了学校微课程的开发,发展了师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微课程;课程开发;学习力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未来学家埃德加·沙因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激烈的竞争需求。如何培养和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力?如果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生命体”,那课程就好比“传递主要生命物质的血液循环系统”,是每一所学校运行的轴心和品质的基础。因此,我们以学校“本道课程”为基础,让一线青年老师参与微课程的开发,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思考、感悟学习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个体成长,同时也助力教师个人的成长。

一、分步推进微课程开发

面对课程开发,老师们都是新手,感觉困难重重。有很多老师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开发微课程?微课程开发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有什么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帮助?甚至有些老师感觉这是额外的任务,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面对老师们的困惑,综合学校的整体情况,学校决定分批分层开展课程开发工作,让一部分有能力,有想法的老师先动起来,积累一定经验后,带动其他老师。因此我们采用了如下的课程开发实施流程:

1.自主申报。首先由校长室牵头,校长作为项目组组长向本校教师公开发布《课程开发项目小组征集令》,鼓励有教育热情、有闯劲的青年老师加入项目组。虽然老师们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还是有24位老师主动加入了项目组。

2.集中培训。困扰老师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点:为什么要开发微课程?开发什么样的微课程?怎么开发?要解决这些问题,老师需要专业引领。为此学校特意聘请了课程方面的专家,对这24位老师进行了专门的主题培训,让老师知道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了解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3.分组实施。老师们在摸索中确定了微课程的研究主题,制定了课程学期实施计划,招募学生,开始具体实施课程。

4.及时研讨。没有思考的学习和实践是没有灵魂的。在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和实践后,老师们需要及时总结和提升。考虑到老师们时间有限,研讨分为线上和线下进行。线上运用网络平台建立微信群,统一每周一晚上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讨。线下利用集体教研,每月集中1次深度研讨。

整个微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青年教师对学习力的三个要素: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感悟的过程。学习力的这三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叠加,互相促进,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人们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对课程开发的目标的确立到对课程实践的坚持,到相关知识能力的储备和发挥,老师们一步步成长起来了,自身学习力也在不断发展。

二、基于学科课程开发微课程

学科课程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型等特点。它的优点在于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是较少考虑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可以结合学科课程的特点,抓住一个知识点、一种学习技能或者一个学科需求,带领孩子们去进行探究,把这种探究作为对该学科的有力补充,取长补短,使其更全面,也与其他学科间联系更紧密。

例如我校数学教师王老师开发了基于学科课程的微课程“思维导图在数学学科中的运用”。因为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课堂上的知识容易前学后忘,也不太会举一反三,同时对数学概念的记忆有困难。因此她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教给孩子的知识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是否是学生缺少整体观念,不会类比、分层?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她想到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以把大量复杂的思路和线索,整理得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让学生的大脑进行最有效地吸收和消化。因此,这位老师先自己外出学习,对“思维导图”的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假期,开发了基于数学学习的微课程“思维导图在数学学科中的运用”。开学初的课堂上,王老师为学生们展示了什么是思维导图?同时,在实际运用中让学生们感受思维导图的作用。学生们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张“图”。第一次老师指定主题,学生自主设计,让学生们将他们自己对图形的理解转化成一幅幅有层次感的“图”。课堂上,学生们上台介绍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的同时,比较彼此思维的优缺点,感受不一樣的思维方式,产生智慧的火花。老师在孩子们交流中,适时进行点评指导。第二次的主题就由学生们自己来定。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者自己还没弄懂的一个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和巩固,还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学科中去运用思维导图。在这样的微课程中,学生的思维之窗被打开,理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让传统活动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

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每一学年,学校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社团活动、主题活动、成长礼、毕业礼、文化节、艺术节……这些活动提供给了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为他们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热闹的,是有趣的,是乐意参加的。但也有活动重形式,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感受,未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活动中的作用等问题。微课程的实施,可以转变原本为活动而活动的状况,让学生们带着问题与思考主动参与,使活动成为学生探究新知的手段和途径。

例如“魔法种植园”最初是我校红领巾社团中的一项活动。在活动中,参与的学生可以动手种地、收获成果,经历植物从种子到果实的整个过程。我们在实践中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活动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光荣感,但这样的活动对学生们学习力的培养有没有帮助呢?我们是否能让学生在从事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学习力,以活动促学习呢?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负责微课程开发的老师们确立了该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1.通过引导学生对魔法种植园种植内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项目研究团队的组合环节,培养学生的六项“多元才能”。

2.以学生项目研究小组为单位,确定种植计划、种植土地的丈量规划、种植数量的预估、植物生长的观察记录,进行植物的再加工,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收集整理,形成报告文字或活动图片,培养学生的12项“核心能力”。

3.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主题活动资源包,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在社团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活动模式。

在魔法种植的微课程学习中,学生学习与人合作,学会如何搜集、处理信息,学习在观察中思考、发现和想象,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微课程学习,最大限度地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常用的观察方法,能够具体的描述植物的生长情况及自己的真实感受,积累了丰富的写作题材。同时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增强了责任心。

四、让学生带着自我走进课程

带着问题去学习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在微课程设计时,孩子们的疑惑、问题是不可少的。学生有自己的问题,说明他正在努力思考。学生有自己的疑惑,说明他的学习兴趣很高。对学生而言,每一次的学习都是认知、情感与意志过程的一体化。课堂是有生命活力的,每个个体都将自己独特的个人经历、特殊需要、个人天赋等带入课堂,每个个体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方式以及他们各自所喜欢的学习条件,既使课堂充满人文特征,也构成课堂丰富的资源系统。在课程开发的时候,老师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被激发,认知情感是否被提取,让他们有明晰的需求取向,并做出个性化的认知选择,这样学生们的情感、动机、意志才会随机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且发挥重要的认知调节作用。

例如杨老师开发的课程“走进CS”。很多孩子是抱着打“CS”游戏这个愿望进入这个课程的学习的。但第一天,当孩子们知道此CS非彼CS时,大呼上当,嫌弃之情溢于言表:“难道我们要在厕所里上课吗?”

“走進CS”课程总共分为八个环节展开,分别是:1.CS演变过程,2.CS文化差异,3.CS奇闻逸事,4.CS宣传标语,5.CS科技运用,6.CS奇思妙想,7.CS标识设计,8.CS设计分享。杨老师带领同学们了解厕所的演变过程,学习从古至今的厕所发展史。然后老师和孩子们来了一次网上环游世界,体验各国的厕所文化差异。接着,大家一起分享许多有关厕所的奇闻逸事,多种多样的厕所的造型。宣传标语也是厕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之余,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创作。科技的运用让厕所文化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带着对科技的好奇,杨老师带着孩子们到厕所文化交流基地进行了一次亲身体验。孩子们在这个特殊的展厅里大开眼界,也给了孩子们很多创新的灵感。回到学校,孩子们畅所欲言,谈论着他们理想中的厕所。趁着畅想的余热,孩子们进行了厕所标识的设计。天马行空的设计,有很多都是我们作为大人想都不会想到的。

随着课程的进展,孩子们对此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从原先的嫌弃厕所,变成了开始对厕所产生好奇。就像杨老师在课程实施后的收获中所说:我的收获就是我的学生对厕所的看法改变了,至少他们知道到了“厕所文化”这个词,而不光光是“厕所”。而且,当他们再次谈论到“厕所”时,不再会一脸嫌弃。

微课程的开发为教师和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在一方新的课程天地中发现世界、发展自我,提升学习力。

Micro-Curriculum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Learning Ability Development

Li Jingqin

(Kunshan Peibe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Kunshan 21530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s the pivot of school running and the basis of school quality. Based on “Bendao Curriculum”, our school encourages young teachers to explore and construct micro-curricula. Also our school takes measures such as progressive propulsion, learning-research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activity and 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let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As a result, we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chool micro-curricula and facilitated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micro-curriculu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earning ability

猜你喜欢
学习力课程开发微课程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