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三折追寻古诗教学的灵性本位

2018-02-22 15:14吴素红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蓑笠江雪渔翁

吴素红

古诗词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古诗词读起来或气象万千,或意境幽美,或情趣盎然,或令人动容……文字表达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可当这些经典诗文进入课堂,经过教师的一番讲解后,有时又变得不那么诗意了。怎样让古诗教学充满灵性?下面笔者以《江雪》(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为例,探讨如何从古诗词本身的教学价值出发,建构诗意浓浓、灵动活泼的语文课堂。

聚焦主题,回归诗文,正确把握古诗教学内容

笔者第一次执教《江雪》是以“渔翁”为线索组织教学的。在导入环节,讲述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理解诗意环节,拓展了诗句“白首何老人,蓑笠蔽其身。”“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诵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蓑笠、酒、歌声已成为渔翁形象的代言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拓展《渔歌子》,并告诉学生渔翁这一形象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还有许多描写渔翁的诗词。出示诗题《渔翁》《江上渔者》《淮上渔者》《渡江》《钓鱼湾》等,将课堂链接到课外。

反思

以上教学,乍一看,拓展多,容量大,很热闹。细一想,文体意识弱,教学目标模糊,背离了文本。教学至始自终围绕渔翁展开,通过讲渔翁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诵读不同诗人笔下的渔翁形象,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渔翁文化现象。那么《江雪》好在哪里呢?诗的语言怎样品味呢?诗的意境是如何体现的?诗人柳宗元又在何处?这样的教学完全偏离了文本,无文体意识。这只是一节以渔翁为主题的诗词综合实践课,而不是语文课。再则,《江雪》这首诗教学目标的重点应是诵读古诗,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感受诗人的孤独、不屈。由此看来,应让教学回归到文本本身,一切从《江雪》出发,而不是围绕渔翁来学习。

整合环节,回归诗性,有效探寻古诗教学价值

第二次教学从《江雪》出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一、学生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同时理解“蓑笠”的意思。二、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三、出示历代画家创作的江雪图,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背诵。四、用一个词来表达对这幅江雪图的感受。(相机板书:孤独 寒 静)整体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五、学习前两句诗,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千山”“万径”“鸟飞绝”“人踪灭”想象画面,品味语言,感受寒冷凄清的雪景,体会恶劣的环境。六、学习后两句,抓住“孤舟”“蓑笠”“独钓”想象画面,通过创作背景资料的介绍,体会诗人坚强孤傲的心境。七、拓展《题秋江独钓图》。

反思

这一设计共安排了七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解决一两个知识点,是相对独立的。教学中,学生就像是赶场子,全然不顾古诗的美好意境。环节越多,教师的教就越零散,学生的学也就越孤立、越片面。而且环节之间也有重复的地方。比如第四环节中把握古诗的整体情感,学生势必要从“鸟飞绝”“孤舟”等关键词语中慢慢体会。这就与五、六两环节的教学内容形成交叉。学习内容上的重叠,耗时、费力,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再者,本节课中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学生想象画面上,缺少对画面背后“情”“意”的涵泳——柳宗元为什么要在这冰天雪地里钓鱼?他心里在想什么?学生没有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出示的创作背景局限于社会的动荡不安、朝廷的腐败、政治斗争的失败,远离学生生活,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

因此,要对这七个环节进行整合,即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系统更大的功能。那么,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进行整合呢?这就要关注到古诗的教学价值在哪里。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古诗教学应以诗性为重、以意象为重、以共感为重,并提出三条教学策略:会心吟咏得其韵;诚心直观得其象;潜心涵泳得其意。基于此,笔者将教学环节调整为:

学习活动一:会心吟咏,读出音韵之美

1.注意适当的停顿,读出节奏。

2.注意韵脚和平仄,读出韵律。

学习活动二:举象成画,读出画面之美

1.举“千山”“万径”“绝”“灭”之象,想象画面,感受寒冷、寂静。

2.举“孤舟”“蓑笠”“独钓”之象,想象画面,感受孤独。

学习活动三:还原内心,读出精神之美

1.穿越千年,感受柳宗元的风骨。假如能穿越千年,看到这位渔翁,你有什么想问他的?(相机补充写作背景,重点介绍诗人被一贬再贬的坎坷历程。)

2.讨论:这么冷的天,他真的是在钓鱼吗?他心里在想什么?

3.拓展《别舍弟宗一》,丰满柳宗元的形象。

彰显精神,回归诗人,努力折射古诗文化影响

精读一首诗,拓展一首或者一组诗,以此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受到更多诗词的浸润。这样的大语文观已深入到老师们的教学行为中。那么,拓展的内容该如何选择?拓展环节的教学目标该如何确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随着教学设计着眼点的转变,拓展的内容也随之改变。

第一次拓展内容:

1.在中华古诗词浩瀚海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渔父形象。我们来读一首词《渔歌子》。词在古代是用来唱的,我们可以打着节拍读,这样更有节奏感。(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2.思考:同样是写渔翁垂钓,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课后同学们继续诵读关于渔翁垂钓的诗,细细品味一番。(出示诗题《渔翁》《江上渔者》《淮上渔者》《钓鱼湾》等。)

第二次拓展内容:

1.出示《题秋江独钓图》,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

探讨:《题秋江独钓图》有九个“一”,通过这九个“一”,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3.小结:是啊,同样是描写渔翁,不同的作者,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美的享受。

第三次拓展内容:

1.同学们,柳宗元的经历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坎坷。他在永州被贬十年,终于,他的等待有了结果,重新回到了长安,为朝廷、为百姓做事。但因看不惯那些只顾升官发财、拍马奉承的人,不久又被排挤,被贬到更远的柳州,这一贬又是十二年。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读诗方法,再来读他的另外一首在柳州与堂弟送别的诗。

2.出示《别舍弟宗一》前两句:

零落残红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练习诵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聚焦诗中的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体会诗人的“去国”之遥远,命运之坎坷。

4.创设情境读古诗:

这十二年,他的母亲、妻子、女儿相继去世。

这十二年,他废除当地一些旧制度。

这十二年,他带领老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植树造林。

5.总结:一首永州江雪,一段柳州之别,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孤独、孤傲、不屈的柳宗元。同学们,诗传情、诗言志,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漫长的被贬岁月里,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创作了大量的诗和散文。

反思

第一次拓展的是《渔歌子》,老师和同学们打着节拍欢快地诵读,感受词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这样的氛围与《江雪》幽僻、凄寂、孤独的意境格格不入,这样的拓展显得突兀。于是第二次拓展内容选择的是《题秋江独钓图》,诗中的渔翁是孤独的,又是洒脱的。这两次拓展的内容以写景为主,拓展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渔翁形象。而《江雪》不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诗中描写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其实就是柳宗元所处的政治环境。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还出来钓鱼,他是在磨炼自己的意志,他是在向政治对手宣告自己的不屈服……诗人借《江雪》隐晦地表达出心中的志向。通过教学《江雪》,让学生真正走进柳宗元的心灵世界,感受中国文人的傲骨,这也是《江雪》代代传承的原因所在。因此,本节课的拓展内容应是同作者同主题,《别舍弟宗一》,正合适。

回归诗文,回归诗性,回归诗人,挖掘出诗中的文字美、音韵美、画面美、精神美,使学生乐于去感受、去体验、去欣赏。这样充满灵性的课堂摆脱了机械单调、支离破碎、虚无缥缈。而坚守古诗教学的灵性本位,才可以为学生开启一段诗意旅程。

猜你喜欢
蓑笠江雪渔翁
江雪
江雪
天宫院
江雪
重要的事
神秘的“渔翁”
最会打鱼的渔翁
江雪
Appreciation and comments on Professor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渔翁收藏: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