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的量化分析与比较
——基于1995-201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18-03-02 02:39涂阳军
复旦教育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篇数研究型文科

涂阳军,徐 上

一、引言

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各研究型大学纷纷将“双一流”建设写入其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型大学是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大学,其能在原创性科学研究活动中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层次人才,并在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1]。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研究型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途径,而中国研究型大学是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主体。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往往具有教师素质超群、科研成果卓著、教学质量优良等特征[2]。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齐全,且多数学科在科研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3]。科研影响力是衡量一所大学或一门学科科研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除极少数传统文科强校外,大多数以理工学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其文科科研影响力仍相对较弱。一些有远见的研究型大学开始出台旨在大力发展文科的政策,但研究型大学要实现“世界一流文科”的战略目标,还须将文科发展置于更高的战略位置。

要想实现文科科研的战略发展,就需要形成一套评价文科科研成果的方法。目前研究型大学对文科科研成果的评价仍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质量与影响力。一些理工科占主导的大学,仍采用理工类科研成果的评价模式和思维来评价文科科研成果。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对文科科研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国际评价的实践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按国际标准来进行科研成果评价[4],而国际上对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的评价均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邱均平等学者将科研影响力作为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5]。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以下简称“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体现了文科科研成果(特别是期刊论文)的质量与影响力,被转载的论文数是一个集论文数量与论文被引数(科研影响力)于一体的综合性指标。一方面,人大复印资料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6],所选文献源于具有高质量的期刊,且由各学科领域专家鉴定和同行评议,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代表性[7],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被转载论文具有更高的质量和影响力。通过对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数的量化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仅计量在各期刊发表论文数的不足。另一方面,许多研究型大学将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作为评价文科科研质量和影响力并据此给予奖励的主要指标之一。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数这一指标,拟通过收集1995-2016年研究型大学被转载的论文数,采用量化分析比较法,探讨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的现状和趋势,并考查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在知名度、地区、层级和类型上的差异,最后就如何提升文科科研影响力提出几点启示。

二、研究数据与统计分析结果

在综合武书连[8]和杨林等[9]学者有关研究型大学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最终选定44所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数据均源自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官网——全文数据库。数据收集历时约8个月,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数据收集及前期处理全部手工完成。对收集到的数据,按人大复印资料官网公布的学科大类进行划分,包括政治学与社会学类、法律类、哲学类、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文学与艺术类、教育类、历史类、文化信息传播类、其他类。作者名包括个人和单位(如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所)。每篇文章按第一单位计分,一篇文章共计1分,一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的,按下述多作者的赋值权重标准①来计分,即“第一作者单位权重为1,第二作者单位为0.50,第三作者单位为0.33,第四作者单位为0.25,第五作者单位为0.20,其他作者单位为0.10”[10]。每个单位的总分按四舍五入取整数,单位为篇。分析结果按趋势分析、单位分析、学科分析和比较分析依次呈现,比较因素②包括大学知名度(世界知名大学与国内著名大学,简称知名度)、大学所处地区(简称地区)、层级(“985”大学与“211”大学)、类型(包括学校类型、学校参考类型两个方面)。

(一)趋势分析

1995-2016年间,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的总篇数及其占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总篇数百分比的变动趋势,详见图1。因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16年9月,2016年数据仅供参考。从总篇数来看,1995-2005年间,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呈持续快速上涨的趋势;2006年为转折点;2007-2015年间,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呈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从所占比来看,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所占比不断攀升,2011-2015年稳定在23%附近并逼近25%。总的来看,尽管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总数逐年下降,但其所占比逐年上升。该结果可能与两方面情况有关。一方面,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的总量在2003年达到最大值,随后以平均每年800篇左右的速度持续下降,到2016年为止,转载的论文总数仍在持续下降中。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数在持续增长,近年来虽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但相较于被转载论文总量平均每年800篇左右的下降速度,这样的下降趋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导致研究型大学被转载的论文数在转载的论文总量中的比例不断攀升。最近五年间,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的论文数在被转载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已经占到四分之一强,这表明44所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同时也反映出文科科研成果正在持续且快速地向研究型大学集中。

图1 44所研究型大学1995-2016年间被转载论文总篇数及其所占比的发展趋势

(二)单位分析

因数据纵贯22年,遂以五年为单位,将1995-2016年分为1995-1999年、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四个区间,按单位报告被转载论文的平均篇数③,2015年和2016年按单位报告被转载论文的篇数。详见表1。

1995-1999年间,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超过10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2000-2004年间,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超过15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2005-2009年间,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超过15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2010-2014年间,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超过15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与2010-2014年相比,2015年山东大学被转载论文数超过150篇,其余各大学仅在排位顺序上有轻微变动,截至2016年9月,其排位顺序与2015年完全相同。总的看来,除吉林大学外,1995-1999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100篇的10所大学,在其后17年间均保持了同样的优势,这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文科科研强校发展的稳定性和承继性;与此同时,也不乏后起之秀,如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

1995-2009年,除厦门大学等6所大学外,其余38所研究型大学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的平均篇数均呈持续上升趋势。2010-2015年,有两所研究型大学保持不变,大多数研究型大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少数研究型大学出现了轻微上升的趋势。就单位变动情况来看,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增幅令人瞩目。

(三)学科分析

鉴于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与承继性,在学科分析中不再划分年份与年份区间,直接分析某研究型大学某学科在22年间被转载论文的平均篇数。研究只纳入了八个学科大类,学科大类中的“其他类”未纳入分析。详见表2。

就法律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1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就教育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1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就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3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就历史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1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就文化信息传播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1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就文学与艺术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1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就哲学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2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就政治学与社会学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2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

表1 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的平均篇数/篇数

与文科科研强校科研影响力的稳定性与承继性不同,学科分析发现少数文科科研强校还拥有特色优势(文科)学科,且在整体文科科研影响力较强的条件下,还存在学科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从特色优势(文科)学科来看,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法律学、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文学与艺术学、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历史学,武汉大学的文化信息传播学。就学科发展不均衡而言,相较于其他优势学科大类,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法学发展较为薄弱。

表2 44所研究型大学八个学科大类被转载论文的平均篇数

(四)比较分析

1.知名度(世界知名大学VS国内著名大学)

单因素2水平(世界知名与国内著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世界知名大学与国内著名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具有显著差异,F(1,121698)=48.72,p<0.001。事后成对比较发现,世界知名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国内著名大学(均值差=0.008,标准误=0.001,p<0.001)。

2.地区(北部VS东南部VS西部VS中部)

单因素4水平(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地区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具有显著差异,F(3,121696)=370.64,p<0.001。事后成对比较发现:北部地区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西部地区大学(均值差=0.058,标准误=0.002,p<0.001),显著多于中部地区大学(均值差=0.029,标准误=0.002,p<0.001);东南部地区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北部地区大学(均值差=0.008,标准误=0.001,p<0.001)、西部地区大学(均值差=0.066,标准误=0.002,p<0.001)和中部地区大学(均值差=0.037,标准误=0.002,p<0.001);中部地区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西部地区大学(均值差=0.028,标准误=0.003,p<0.001)。

3.层级(“985”大学VS“211”大学)

单因素2水平(“985”大学与“211”大学)方差分析表明,“985”大学与“211”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具有显著差异,F(1,121698)=160.70,p<0.001。事后成对比较发现,“985”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211”大学(均值差=0.028,标准误=0.002,p<0.001)。

4.类型

(1)学校类型(理工类VS师范类VS综合类VS农业类)

单因素4水平(理工类、师范类、综合类、农业类)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具有显著差异,F(3,121696)=711.12,p<0.001。事后成对比较发现:师范类大学显著高于综合类大学(均值差=0.010,标准误=0.001,p<0.001)、理工类大学(均值差=0.076,标准误=0.002,p<0.001)和农业类大学(均值差=0.108,标准误=0.008,p<0.001);综合类大学显著高于理工类大学(均值差=0.066,标准误=0.002,p<0.001)和农业类大学(均值差=0.098,标准误=0.008,p<0.001);理工类大学显著高于农业类大学(均值差=0.032,标准误=0.008,p<0.001)。

(2)学校参考类型(研究1型VS研究2型VS研教1型VS研教2型)

单因素4水平(研究1型、研究2型、研教1型、研教2型)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具有显著差异,F(3,121696)=320.03,p<0.001。事后成对比较发现,研究1型大学显著高于研究2型大学(均值差=0.034,标准误=0.001,p<0.001)、研教1型大学(均值差=0.032,标准误=0.002,p<0.001),但与研教2型大学无显著差异(均值差=-0.001,标准误=0.002,p=1.000)。研究2型大学显著低于研教2型大学(均值差=-0.035,标准误=0.002,p=1.000),但与研教1型大学无显著差异(均值差=-0.002,标准误=0.002,p=1.000)。研教1型大学显著低于研教2型大学(均值差=-0.033,标准误=0.003,p=1.000)。

总的看来,世界知名大学整体文科科研影响力强于国内著名大学,“985”大学整体文科科研影响力强于“211”大学。文科(师范)类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强于理工类大学,综合类大学介于两者之间,三者均高于农业类大学。中国文科科研影响力呈现出师范类大学>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农业类大学的层级格局,师范类大学成为文科科研发展的重镇。东南部大学整体文科科研影响力强于北部地区大学,而北部地区大学强于中部与西部地区大学,中部地区大学整体上强于西部地区大学,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北部向中部再向西部逐渐减弱的区域变化特征。意料之外的是,研教2型大学整体文科科研影响力与研究1型大学相当,但均高于研究2型和研教1型大学。

三、讨论与启示

本研究发现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整体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各研究型大学的文科科研影响力依知名度、地区、层级及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文科科研强校存在文科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对研究型大学参考类型的分析中发现,研教2型大学拥有与学校所处层级不相符的强文科科研影响力。22年间,研究型大学文科影响力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文科科研成果愈发向研究型大学集中,这可能与大量科研经费持续投入到研究型大学有关。截至2011年,国家财政投入到科研上的经费高达8610亿元,其中用于人文社科科研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对重大国家社科项目的资助额度已经达到了每项50-80万元[11]。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必将进一步拓宽文科科研经费的获取渠道。可以预见,未来研究型大学的文科科研影响力仍将持续提升,且文科科研成果仍会不断向研究型大学集中。

比较分析发现:国际知名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国内著名大学;“985”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211”大学;师范类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综合类大学,而综合类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又显著多于理工类大学;整体而言,被转载论文数从东部大学向西部大学递减。以论文为代表的科研产出主要受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队伍的影响。受政策影响,“985”大学获取经费的能力明显高于“211”大学,也正是大量科研资源的投入以及相应规模的扩大促进了“985”大学科研产出的迅速增长[12]。知名度高的大学和拥有传统学科优势的大学往往对优秀科研人员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些优秀科研人员能迅速提升学科的声誉和实力,进而提升学校获取科研项目经费的能力,并有利于科研产出的扩散[13]。而被转载论文数整体上由东部向西部递减则直观地体现了地区间科研资源的差距。总的来看,具备知名度优势、传统学科优势、区位优势以及被纳入“985”工程的大学,其在获取科研经费和人才上具有巨大优势,这也是它们在科研产出上具有显著优势的重要原因。长期来看,此优势地位还将继续保持并不断增强,这将给各高校带来长远的影响。但大量科研资源和优秀人才向少数研究型大学的高度集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产出效率。因此,国家和各研究型大学应更重视科研效率,通过科研效率的评价来合理配置文科科研资源及文科科研人才。对优势大学而言,想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就需要侧重提升科研产出效率;而那些处于相对劣势的大学就更需合理配置有限的文科资源和人才,通过大力提升科研产出效率来提升其文科科研影响力。

比较分析还发现,少数文科科研强校拥有自己的特色优势文科学科,但文科学科发展不均衡。学科特色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同类学科的标志,办出具有特色优势的学科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各研究型大学培育学科优势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正越来越朝着多样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14]。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一些文科科研强校也已经拥有了一批特色优势文科学科,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法律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等。学科特色建设需要基于学科定位,可分为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和培育新的特色优势学科两种情况。前者学科基础良好,资源丰富,对学科发展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在进行特色学科建设上先天优势明显;而后者更多的是通过培育特色学科来弥补先天的不足,建立相对竞争优势。文科科研强校中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多属于第一类情况。而更多的大学在发展特色优势文科学科时属于第二种情况,尤其是传统文科实力不强的理工类大学。

在对学校参考类型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研教2型大学与其学校所处层级不相匹配的强文科影响力值得关注。研教2型大学传统上被认为科研得分较低、科研影响力较弱,且培养的人才数量较少,教师学术水平较低,其整体科研影响力应低于研究型大学和研教1型大学,但事实上研教2型大学的文科科研整体影响力高于研教1型和研究2型大学。该结果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其一,研教2型大学在数量上占优,且多为“211”院校,其中还有许多师范类大学(如湖南师范大学);其二,研教2型大学在与更高层次学校的竞争中可能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如重视特色发展和较高的科研产出效率。研究型大学具有学科整体的“高原”优势;而研教2型大学在竞争中,往往重视和培育少数特色和优势学科,关注新兴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并能灵活地抢占先机,获得竞争优势,这些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往往更重视效率。有研究表明,普通高校的经费投入-产出效率高于重点高校,尤其表现在国内论文产出方面[15]。然而,囿于学校所处层级的限制,研教2型大学的文科优势被掩盖了,其实际影响力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目前学校层级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学校整体的科研影响力,通过量化科研得分来反映。量化评分标准主要为科研成果的数量,但文科科研活动一般耗时较长,科研成果的产出较理工类学科少,而且由于文科科研成果的特殊性,在将其量化为科研得分时可能难以全面反映其价值。因此,文科科研影响力在学校整体科研影响力中占比过小,优势难以显现出来,况且较低的层级也会降低评价者对其文科科研影响力的预期与关注。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得到几点启示。首先,文科科研影响力的提升需要更长的时间,必须进行更长远的规划。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具有稳定性和承继性,1995-1999年间,论文被转载数居前10位的大学中,绝大多数均在其后17年间保持了这一优势。因此,其他研究型大学要想在文科科研上与这些学校竞争,必须从长远考虑,进行长期规划。其次,文科科研影响力的提升需要充足的经费和大量的文科科研人才。具备知名度、传统优势学科和区位优势以及被纳入“985”工程的大学,在获取科研经费和人才上具有巨大优势,这极大促进了这些学校文科科研影响力的发展,未来保持此优势的关键是提升文科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而对于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大学而言,则需要紧紧依托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政策,积极拓宽科研经费等资源的获取渠道,并创新和完善文科人才吸引政策,提高有限资源下的文科科研效率,以促进文科科研影响力的发展。再次,文科科研影响力的提升需要培育特色学科以形成竞争优势。优势明显的传统文科高校在发展文科时同样需要重视特色学科的培育,立足于这些传统优势特色学科,这些高校可以更好地提升其学科的长远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本研究发现,尽管一些文科科研强校已拥有了一批特色优势学科,但数量还不多,覆盖面还不广,学科发展还不均衡,这说明文科科研强校发展文科特色学科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文科实力较弱的大学而言,如果想通过培育特色文科学科来提升竞争力,则必须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或者将自身优势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以培育学科特色,或者集中资源,将少数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冷门”学科快速发展成为特色优势学科。最后,对国家教育职能部门而言,提升文科科研整体影响力应特别关注那些学校层级不高但文科科研影响力较强的大学,如研教2型大学,应积极借鉴它们在培育学科特色以及提高科研效率中的经验。同时,在划分大学的层级、类型时,应更加侧重对这些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的展现和考量。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现文科科研影响力的指标还有很多,如SSCI期刊论文、著作、科研获奖、会议文献、成果要报等,未来将对SSCI期刊论文进行研究,在各大学著作数据可获得的条件下,也会对此进行分析。另外,文科科研人员数量也是衡量和评价各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研究者仍只能收集到部分大学2016年文科科研人员数量的相关数据,受限于各大学文科科研人员数量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未能将此变量纳入研究。笔者考虑在未来研究中使用此变量,以更好、更客观地发挥数据的效用。

致谢

感谢两位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感谢湖南大学社科处在数据收集和经费上给予的支持!

注释

①以第一单位计算归属单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他单位研究者的贡献。许多发表于CSSCI期刊上的论文可能是研究生与导师或不同单位研究者合作研究的成果,在中文CSSCI期刊不单列通讯作者的条件下,权衡比较采用了多作者赋值权重的方法。为避免个人主观臆断并考虑到一篇论文写作中的实际贡献程度,遂采用了刘念才教授提出的权重计算方案。

②“知名度和地区”以及“类型”因素分别源自本研究参考文献[9]和[8]中对研究型大学的划分。

③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年份区间内,各大学被转载论文数的稳定性远大于变动性,但变动性在各年份区间内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1995-1999年间,被转载论文数的标准差(各年间平均变动篇数)为98;2000-2004年间,被转载论文数的标准差为28;2005-2009年间,被转载论文数的标准差为24;2010-2014年间,被转载论文数的标准差为37。除最初五年外(1995-1999年间,各年被转载论文数的标准差约等于其平均数的98/372*100=26.34%),北京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在各年份区间内并未出现明显波动,各年份区间的平均变动量只相当于该年份区间平均被转载论文数的5%左右。

[1]童桦,唐慧君,唐晖.研究型大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6-49.

[2]冯倬琳,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6):1-8.

[3]邱均平,马凤.中国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基于2011年《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7-22.

[4]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5]邱均平,赵蓉英,马瑞敏,等.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的意义、理念与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138-142.

[6]高自龙.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不均衡发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2011年转载论文数据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3-78.

[7]陶新宇.《人大复印资料》及其系列数据库的特点和功能[J].现代情报,2004(11):180-181.

[8]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51-56.

[9]杨林,刘念才.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与定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23-29.

[10]刘莉,刘念才.我国大陆高校SSCI论文定量分析:1978-2007[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41-45.

[11]李俊杰,周震.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2(4):87-90.

[12]段庆锋.我国“985工程”高校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基于DEA-Malmquist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4-119.

[13]COLE S.Professional Standing and the Reception of Scientific Discove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0,76(2):286-306.

[14]李峰,丁倩倩,缪亚军.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结构发展趋势研究——基于1998-2013年科研产出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69-74.

[15]杨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教师科研产出[J].复旦教育论坛,2017(1):70-75.

猜你喜欢
篇数研究型文科
健康促进视角下社区花园支持性环境营造研究
——以澳大利亚莫斯维尔社区花园为例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孙文科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国际航空空间摘要》(International Aerospace Abstracts,简称 IAA)2015年上半年按 IAA 类别收录的内容介绍在40行以上的篇数情况
做“研究型”语文教师,从教育笔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