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回应

2018-03-07 08:1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粹主义政治思想

钱 周 伟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9)

民粹主义思潮的本质是反精英、反市场、反体制,它发源于19世纪俄国的村社运动与美国人民党的农民激进运动。民粹主义是现代化的产物,抑制或缓解它只能依靠各国的改革与发展而不是封闭与排外。民粹主义的大肆传播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影响。我们的高等教育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目的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宗旨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而民粹主义主张的反对精英体制、反对市场文明、要求平民主义等是与党的要求格格不入的,所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知晓民粹主义的黑暗本质,肃清民粹主义遗毒,培养其对待事物温和与理性的态度。

一、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过快导致社会建设欠账太多。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暴力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逐年攀升。这一社会境遇——经济与社会不相协调的畸形形态给予民粹主义肥沃的土壤。民粹主义之所以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它要求平等、公平正义,反对精英玩弄政治、巧取豪夺。19世纪晚期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加拿大的社会信用运动、拉美的庇隆主义、欧洲的新民粹主义莫不如此。

毛泽东曾言,“民粹主义在中国与我们党内的影响是很广大的”[1]275,而大学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就更与民粹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民粹主义的阶级背景便是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复古运动。……这种民粹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差不多独霸了当时革命青年的思想”[2]674;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迪·特拉指出,社会团体之间,如精英与民众,因产生差异感而对现状有不满情绪,这些社会团体包括那些受过教育,但感觉无法施展其才华的人。[3]18具体而言,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如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民粹主义

现在的大学生以“95后”为主体,他们成长于互联网发达的年代,借助于各类自媒体对社会事件发表评论。他们以激烈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愤慨甚至以出格的言行来搏出位,具体行为表现有:造谣、传谣;盲目转发、盲目崇信、“人肉搜索”、精英敌视。[4]另外,大学生“网红”已不是新鲜事物,他们之所以成名无非就是毫无顾忌地向受众发泄“仇官”“仇富”情绪,以讽刺社会现实为能事。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极易刺激并放大人性中恶的一面。

(二)政治民粹主义

政治民粹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要求排斥资本、实现平民民主、大众民主与直接民主,甚至呼吁再来一次“文革”,认为民粹主义才是社会主义。出生于世纪之交的大学生与中国一起步入全球化时代,他们从小见多识广,对西方民主政治颇为倾心。一份针对北京大学生民主观的调查显示,有68.8%的学生认同“三权分立”,有63.7%的学生认同“普选制”[5],认为中国所有的社会问题的根源就是没有实现民主化尤其是直接民主。香港占中运动,学生打着所谓的“民主”旗号,但其实质并不是要实现人民民主而是为满足少数精英的私利。大学生对民主的历史与本质知之甚少,很容易陷入西方民主化的陷阱。

(三)文化民粹主义

麦克盖根认为,文化民粹主义是由一些通俗文化专业学人所作的知识分子式的界定,认为普通百姓的符号式经验与活动比大写的文化更富有政治内涵,更费思量。[6]4他们吹捧反映平民大众或底层人民窘迫生活的文化作品。大肆褒奖所谓的“禁书”,认为那才是我们文化的瑰宝。文化民粹主义的另一表征就是网络空间广场式狂欢,借助各类粗俗、污秽的网络语言大放厥词。文化民粹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相伴相生的。热衷于底层文化本无可厚非,但是认为底层的均是好的、优秀的、先进的、至上的,甚至强迫他人就范,则是不科学的、不道德的,是会犯文化与历史虚无主义错误的。

(四)民族民粹主义

民族民粹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民族至上主义与排外主义,是病态的爱国主义。大学生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对党忠诚,热爱国家,本应如此;但是民族民粹主义是要不得的,因为那是不可控的、是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违背的。正如格塔特所说:“民粹主义运动有其自成一体的信条,并且具有分散性,即它自身所固有的难以控制性与组织性;它缺乏一致性,在活动周期上具有飘忽性。”[3]2所以作为文明大国对待民族民粹主义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笔者认为大学生民粹主义的四种形态不是绝对孤立存在的。列宁曾将民粹主义者分为三类:彻底的、胆怯的与勇敢的。[7]65但是大学生很难归其类,因为他们情感较为复杂。首先,他们借助网络抨击权贵、颂扬民主,显示出一副“仇官”“仇富”的民主斗士形象,但是他们对各类精英是倾慕的。学校组织的政界、商界、学界人士论坛常常座无虚席,出席率远远高于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并且大学生自身精英意识也在不断膨胀。其次,大学生吹捧底层文化作品其实只是审美疲劳而已,他们观看、谈论最多的还是韩剧、日剧、欧美剧。最后,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普遍具有的朴素情感,民族民粹主义情绪是与自身的弱势地位与相对剥夺感密切联系的。综上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第一,大学生民粹主义倾向凸显于网络空间;第二,民粹主义是大学生欲求精英主义而不得的替代,是假民粹真精英;第三,民粹主义是大学生自身社会地位不断走低的反映。之所以如此还与民粹主义本身的性质有关。民粹主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概念上尴尬的不确定性,所以它就时常成为一种阵发性的、反政治的、空心化的、打着危机旗号的变色龙。[3]1-6

二、大学生群体中滋生民粹主义的因素

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心态、政治思潮,同时也是一种政治运动,甚至是一种政治策略;但是对大学生而言,民粹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情绪。这种情绪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产生的。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加入了世界现代化的浪潮。现代化是一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的全面的、深入的革命。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意味着从机械团结转向有机团结;从共同体转向社会;从身份转向契约;从礼俗社会转向法理社会;从差序格局转向团体格局;从特殊主义转向普遍主义等。波及面如此之广、程度如此之深,真可谓是时代的“大转型”。转型社会一直在延续,这对大学生不得不产生剧烈影响。聚焦到大学生中的民粹主义,具体言之有如下四个方面显著的因素。

(一)社会根源

在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首先是由再分配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也就是说政府从相关领域逐步退出,社会与市场逐渐成为机会、信息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源;其次由身份制向契约制转变,城乡身份、干部工人身份、所有制身份的区别渐渐松动并走向瓦解,市场契约成为人们识别身份的新标识。“自由流动的资源”与“自由活动的空间”极大调动了人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尤其是恢复高考制度使我们党得到青年大学生的一致拥护。但是正如孙立平所说,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最迟90年代中后期,社会结构开始定型,然后演变为精英联盟、寡头统治直至赢家通吃。[8]133-137在面对这种由同时具有权力、财富与声望的总体性精英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结构时,青年大学生是弱势与边缘群体。一份调查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分层已经结构化,76%的学生认为家庭背景及资源对于一个人的前途发展有显著影响。[9]虽然我们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且也取得了实效,但是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始终是滋生大学生民粹主义情绪的渊薮,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崩溃与这不无关系。发端于1974年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与21世纪中东国家的颜色革命均与此有密切联系。所以加大社会改革的力度,调整社会结构才是治理民粹主义的根本举措。

(二)制度性因素

大学生发泄民粹主义情绪导致社会越轨与社会失范,说明发泄情绪的渠道有缺失。“渠道”被科塞称为“安全阀”,其实就是政治参与的途径。制度性的政治参与渠道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但是其实践过程中的精准化与精细化有待完善。这就意味着由学校推举的各级代表、委员与学生群体缺乏制度性链接,学生的诉求难以直达决策层。另外,高校的群团组织,包括团委、学联、学生会等,有明显的官僚化、贵族化、娱乐化迹象。这致使其难以知晓、洞悉学生吁求。制度性渠道缺失或者闭塞,大学生转向网络虚拟空间,从而导致网络民粹主义泛滥。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当政治制度化不及社会变迁时,极易发生社会动乱甚至政治动荡。所以,完善制度、开放渠道,将学生发表言论、表达诉求纳入秩序化、制度化与法制化的轨道,堵与疏相结合,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三)个体特征

从心理上讲,民粹主义是一种群体性情绪的表现,反映出大众的破坏性倾向、群体心理的精神统一性与群体心理冲动易变性。[10]185-188而大学生一方面由于年龄、心理、心智等方面的限制性因素造成其自身易冲动、理想化、理性分析能力弱等特点。这些特征与民粹主义的心理根源存在耦合性,所以从理论上说,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论水平很容易受民粹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大众时代”。奥克肖特认为大众时代意味着“大众人”行使“完全的社会权力”的世界,意味着一个个体性的“公民”权利被反个体性的“社会”权利取消的世界。[11]102-103这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处于“凝聚、麇集的现象”,而恰如加塞特所说,大众时代典型的抱负就是平庸。他说:“平庸的心智尽管知道自己是平庸的,却理直气壮地要求平庸的权利,并把它强加于自己触角所及的一切地方。”[12]9因此,处于大众时代的大学生极易被民粹主义潮流所裹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其理性辨别能力,使之远离“群氓”。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做人的工作,使人的认识统一至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上来;而民粹主义所传播的平民主义、狂热的理想主义与道德至上主义等观点是与社会共同体的价值相背离的,大学生中的民粹思想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位有关。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空间我们不去填充定被其他思潮所充斥,如果我们不能让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入眼、入心、入脑,那么其他思潮流派会乘虚而入,即“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如果不及时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占领,就会被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占领”[13]177;另一方面,我们党的理论要为学生所掌握,掌握之后才能化为武器与其他思潮作斗争。“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4]9所以,民粹主义思潮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给学生灌输主流理论使之入脑,更需要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变为批判的武器而与之搏击,这也是民粹主义思潮的特性所决定的。民粹主义相比较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具有更大的蛊惑性、煽动性、狂热性与虚伪性,它需要个体具有强大的理性与理论分析能力才能加以拒斥,所以回应民粹主义相比其他主义,我们不仅要使受教育者知之,更要使之为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何以 回应民粹主义思潮

(一)宏观层面:深化改革,厚植思政教育优势

社会结构的转型与代表性制度的缺失是民粹主义产生的重要因素。社会阶层固化衍生大量社会不公,包括大学生自身社会地位的衰落,社会负担的沉重;联系大学生的制度性渠道的堵塞导致其应有的福利待遇未得到及时保障。这些极易促使大学生滋生民粹主义情绪,所以国家层面要深入推进改革,努力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大学生。一方面要加大社会改革的力度,尤其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大学生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改革学校学生自治制度,让其远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弊病,恢复其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与科研的本质。社会环境的优化有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减压。社会现实与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之间的距离感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社会分层结构合理、社会不公得以缓解将非常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民粹主义思潮的吸引力也必然会大大减弱。

(二)中观层面:澄清误识,筑就思政学术共同体

应对民粹主义思潮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们结成命运共同体。西方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甚至挑衅需要全体思政学人合力回应,我们应当做到勇于担当、守土有责;但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群体中弥漫着至少如下四种错误的观点:第一,环境论。认为教育系统的大环境即讲求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就是教师仅是个谋生的职业,自己仅是个学术民工,不出教学事故完成应有的课时量即可,没有必要由自己来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信仰。第二,社会论。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思政课实效性差的原因归为社会问题。认为众多的社会问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无力。第三,腐败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之所以吸引力不强是因为严重的社会腐败。第四,相对主义。认为西方各类思潮也有正确的成分,因为它们在西方取得了成功,我们没有必要加以拒斥。我们不能够以自己的价值观评判西方价值观,正如西方不能以自己的文明看待我们。持以上观点者错误的根源分别是:第一,角色迷失。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党和政府赋予的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神圣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不然就是失职。第二,逻辑归谬。如果是社会问题导致思政课实效性差,那么为什么社会问题没有致使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吸引力的衰弱,更何况我们有些思政课还受到了众多大学生的追捧。如果又从社会问题丛生推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无力,那就更是荒谬!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为解决资本主义出现的各类危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一大特色就是问题导向,它给我们指明的道路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也就是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社会问题越突出就越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越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为历史早已证明其他各类思潮是不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因此,这到底是社会的问题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问题呢?第三,形而上学。腐败是人类社会的痼疾,我们不能因为腐败而否定人类社会的文明,就如我们不能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与正确。所以以当前的一些腐败现象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严重的形而上学错误。众多的贪官忏悔录早已显示,官员贪腐的根本原因是理想信念的丧失,所以越反腐越要坚定理想信念,越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第四,主观唯心。相对主义否定了事物的稳定性与客观性,主动放弃了对事物进行评价的历史标准。即混淆了意识形态的一元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关系。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专门论述了共产党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时下意识形态并没有终结,历史更没有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反而更加激烈。西方国家一直都没有放松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与“和平演变”的野心。所以,对待西方各类思潮更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批判性与战斗性,坚持主流意识的一元性,坚持“四个自信”,坚守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渠道与主战场。

(三)微观层面:彰显引擎,发挥思政教育主功能

1.引领价值

引领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远离民粹主义及其他各类思潮。首先要有“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到由衷信仰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信、真用、真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说服、感染学生。其次要有“德”。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四个统一”,即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言传和身教的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的统一。最后要有“行”。知行合一才是真教育,真正做到率先垂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自己的信、德、行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与模范践行者。

2.引导理论

转型期的社会局面状况较为复杂,各类理论观点纷繁迭出,扰乱人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理论定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立场、方法来予以分析与澄清。民粹主义思潮的泛滥得益于大学生理论分析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引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到中国走具有自身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中国,理性对待中外比较,一则中国目前遇到的社会问题西方也曾面临过,这与体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克服社会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改革与发展;二则西式民主政治与政党政治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西式的民主其实质是金钱选主无法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况且20世纪初我国也曾搞过西式民主,但无情流产,所以西方的实际与中国的国情逼迫我们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相统一。

3.辅导心理

时下社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大肆传播,大学生也深受其害。其害之一就是扰乱了判断事物真善美的标准。网络、媒体、娱乐、影视经常爆出“雷人”话语,当事人不以为耻反引以为傲并由此收获很多“粉丝”。其害之二就是成功的同质化。多数社会成员认为成功就是拥有财富、权力或者名望,如果拥有三者就是所谓的“人生赢家”。大学生对此迷惑但又盲从,所以甚是焦虑。其害之三就是社会冷漠。新闻媒体经常爆出大学生做好事被讹事件,以至于“人跌倒扶不扶”成为全民大讨论的热门话题,这对社会经验缺失的大学生来说甚是疑惑。社会基础秩序的溃败投射到大学生心理上就是认知系统的紊乱。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对大学生来说超我就是内化的道德规范,但是它们进入社会场域之后就失灵,所以大学生产生自我怀疑。大学生的疑惑不能消除或者合理化的话就会产生再社会化的失败或者自杀。涂尔干将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之一是失范型自杀,即由于社会失范价值观混乱而产生的自杀。所以,及时辅导大学生的心理,培育其理性平和的心态,加强人文关怀是高校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

4.疏导舆情

网络舆情具有巨大的动员作用,引发阿拉伯之春的潘多拉之盒就是移动互联网,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因为网络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拟真化。因此,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全天候后台监督,一旦发现异常极速处置;建立舆情日常管理与净化机制,筛选网络数据,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建立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对待无序发帖者、网络寻衅滋事者、造谣者,及时提醒、约谈、警告,不听劝者依法依规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视对新媒体与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及时获悉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民意诉求;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塔格特.民粹主义[M].袁明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 谭毅.青年网民的网络民粹主义行为:原因、表现及管控[J].青年探索,2014(6):90-94.

[5] 吴鲁平,彭冲.我国大学生对民主看法的研究——对北京市1295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28-32.

[6] 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M].桂万先,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 列宁.列宁选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孙立平.重建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 黄耿华,莫家豪.“后精英”的社会印象:当代大学生对阶层分化及社会机会的主观认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82-195.

[10] 林红.民粹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1] 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2] 加塞特.大众的反叛[M].刘训练,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13] 范军,王振成.大学生党员培养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民粹主义政治思想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