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慰岚
(石狮市华侨中学,福建泉州 3627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圣贤先哲的伟大思想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根”“魂”和“精神命脉”,是中国精神、文化强国的基础。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契合性。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应肩负起传承、创造、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全面提升广大中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秉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扬创新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和中华传统美德意义重大。
当前习总书记强调,全国上下要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风家训的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具重要意义。中学历史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然而,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师迫于升学率压力,提高学生分数,课堂上注重给学生讲考点,划重点,练习解题技巧,很少让学生用心地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要顺应国家教育政策要求,积极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自强不息、崇德向善、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学时期的学生,处于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较强,注重个人感受与现实利益,不少学生注重个人发展,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关心人际关系远大于关心政治与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对其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2]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下,网上信息量大,真假难辨,学生自身甄别信息真伪能力有限,一些负面消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导致一些学生出现价值观扭曲、理想与信念迷失,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人文科学素养,成为有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栋梁之材。
历史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和教育目的上有紧密的联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可行性。
首先,中学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展现中华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将其与中学历史教学相融合,其融合程度会更高。其次,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文化与历史是从来没有中断过,在中学历史教学时,间接或者直接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3]。最后,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章节。例如,七年级关于百家争鸣的课讲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除此单独的章节之外,在历史课本其他篇章里,还有不少间接性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介绍。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可行性。
中学历史教学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育部门政策引导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改革创新,除拓展历史课程资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外,充分发挥历史遗产、博物馆、电视节目中的《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育人作用,全面实现中学历史教学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需增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教育部门的政策导向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而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积极开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普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自我意识,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培育,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艺术价值,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传播与发展。
全面提升历史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历史课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加强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首先,历史教师应提高自我扩展教学能力。历史课教师不能仅限于对教材的讲解,限于分数的追求,应拓宽专业知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融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从而铸就学生精神高地,使自己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者、弘扬者、践行者。其次,加强历史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中学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开展以历史教师诵读经典古诗文、传统节日、传统礼仪、爱国故事、民间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组织历史教师参加省内外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聘请省内外知名优秀传统文化名家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利用“互联网+”等方式组织历史教师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历史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历史教师要超越自我,具备新时期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在教学中根据时代的发展特色予以教学方式创新[4]。中学历史教师要站在服务于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利用多媒机提升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巧设情境与问题,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作用,通过故事讲解法、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朗诵、诗词、国画、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歌唱、戏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方式,通过带领学生探访文化古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来学习传统文化,发挥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观摩 学习,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5]。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学生对新媒体都有着很强好奇心,将微信公众平台中的历史课程资源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会适应学生受教育心理的需求。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功能强大、用户广泛、操作简便、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资源共享以及运营成本低等特点,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一定优势和可操作性。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平台,有针对性地上传相关的历史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关注这个平台为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历史教师在运用已有的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要注意自身在甄别教学资料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判断公众平台推出的文章,注意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