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扬,郑若冉
(徐州工程学院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018)
当代大学生对于互联网技术并不陌生,他们的成长过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可以说,大学生亲自体验并见证了它的发展历程。从个人电脑时代的PC 端软件、网页游戏,再到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多种多样的移动终端设备、社交软件、手机游戏等,均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当前“互联网+”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作为拥有较高知识水平、较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他们具备着利用自身所熟悉的互联网技术发现创新热点、解决社会痛点的机会,可以说,“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符合总体社会发展趋势,也将对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形成重要影响。
早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概念,而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更是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鲜明的路径指导。“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已在我国新时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行业的发展中展现了强大的活力。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传统行业发展速度逐步放缓,来到了生产与市场化的瓶颈阶段,多数行业尝试通过互联网平台挖掘出新的发展渠道,为自身的蓬勃复苏注入新的活力。若要解释“互联网+”的具体概念,便应从两个层面看待这一问题:首先是文字层面的“互联网”与“+”。“互联网”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覆盖极广的普遍技术,它基于无线终端、计算机网络等前沿技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而“+”的意义即为添加。通过两者间的相合,人们不难得出,所谓“互联网+”,便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其他事物进行添加与融合,以此达到为多行业的发展助力的效果。另一方面,从“互联网+”的价值来看,由于它实现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前沿理论的融合,给予了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发现与探寻新的消费升级热点的机会,从而为行业内部生产方式的提升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此,“互联网+”必然会成为影响当前国情下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资金是否充沛常常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的成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多数大学生创业团队仍必须直面资金紧张的现实问题。综合来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多依托于家庭支持与自我筹集,寻求学校及社会的帮助较少,缺乏获取足够资金的平台。即使是部分创业资金得到了大学生专项计划等政府项目的资助,也常常由于此类资金固有的审批复杂、额度不高等现实情况,渐渐陷入了获取难、支持力度小的困境。“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前期需要搭建平台、进行初步投入,所要求的资金数额较高,且回收较不稳定,很可能出现长期亏损、资金链难以为继的问题。在一些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往往是公司尚未完全踏入发展阶段,资金便已捉襟见肘,而大学生一般又不能及时完成资金链的补充,这也成为其开展自主创新创业、进而取得成果的天然劣势和限制因素。
近年来,我国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置于新的战略高度,针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各级政策和配套法规亟待完善,尤其在核心技术保护、人才扶持、企业审批等方面仍存在着程序复杂、实效不够等问题。同时,由于“互联网+”本身就是新的时代产物,国内外可供参考的先进经验依然十分有限,同时也缺乏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且“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所涉及的移动支付、知识付费、虚拟广告等经济形式与我国居民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异。可以说,当前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方式仍有待完善。
依托于“互联网+”背景的创新创业需要强大的技术手段与团队支撑,而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不可谓不是挑战。近年来,各大高校正在日渐完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放科技园、企业参访、开设专业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提升技术手段,也使大学生在把握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市场发展与用户体验的新产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大学生自身欠缺相关经验,同时相应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在创业初期便面临着来自成熟的大企业的竞争和挤压,可谓是“夹缝中求生存”。
当前,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给予了相应的重视,要想发挥好青年人才与团队的持续活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真正转化为助推中华民族腾飞的动力,便需要持续加大对其支持与投入力度。首先,应完善社会、学校、企业三方的配套支持体系,探寻新时期的校企合作、产学研交流的方式。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工作办公室,以形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常态化,为创新创业的萌芽创造生长的沃土。对于那些展现出一定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高校应利用好优质资源,成为联结企业、天使投资人与学生团队间的纽带,为学生解决创始资金少、资金链状况差等难题。与此同时,政府及高校应全力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配套设施,既要简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审批程序,亦要通过增加补贴、增设贷款渠道等方式为大学生免除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对科技园、创业工坊等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创设全面发展的空间。
大部分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们既具有打破常规、天马行空的创新精神,同时也造成他们难以把握时代和市场发展的大众需求,因此,高校和政府应为大学生弥补先天的经验劣势创造条件。学校可运用其原有的学术研究中心,吸引成功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为在校学生开展讲座,同时也要合理运用企业与校友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企业参访、实习、模拟商业大赛等机会,使大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参与中逐渐了解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同时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形成预见并做好前期准备。
“互联网+”的本质决定了其“高精尖”的技术要求与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若想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攻克技术难关,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在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时,既要考虑创业方向的针对性与专业性,亦应考虑团队成员的兼容性,避免团队出现单一化、极端化的情况。例如,可以将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经济管理、法律等社科专业的学生共同组建为一个创业团队,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这样既有了赖以发展的技术手段,又能从宏观层面做好管理与风险防控,为团队的深入发展提供动力。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是大势所趋,也必将成长为助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高校与政府应做好引导工作,发挥好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团队提供坚实的支撑; 大学生也应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过硬的技术基础投入到创新创业的热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