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眼”:发现生活中隐现的秘密
——评刘诗伟的长篇小说《南方的秘密》

2018-04-03 19:37李雪梅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3期
关键词:秋收秘密小说

李雪梅

在《南方的秘密》①自序中,刘诗伟明确表达了以小说的方式抵近真相的写作立场,这无疑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时代日新月异,经验不断贬值,如何理解当下社会,是作家必须面对但又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反思当代历史,以及基于反思介入现实并虑及未来,对一个作家而言更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刘诗伟是有这个底气的,坚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下海经历赋予他对当代生活鲜活饱满的切肤体验,使其得以更“准确”地讲述“被曲解或低估”的当代故事。主人公顺哥是刘诗伟熟悉的江汉平原上的乡党,也是他在商海弄潮时经常打交道的企业家,小说由此设定了叙述的可靠性。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顺哥的成长自然映现出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与变迁史,小说也由此透露出一丝为当代历史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历史树碑立传的雄心。顺哥是一个奇迹,映现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顺哥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诸多病根,而小说的深意正在于“顺哥现象”隐现的秘密之中。

一、胸罩事业与欲望的逻辑

顺哥的传奇人生起源于禁欲年代里的一个尴尬瞬间,这个瞬间暗含着顺哥财富神话的内在动因,也是顺哥心中不足为外人道的一个秘密。三美惊慌失措挂在柳树枝上只能任由胸部被围观的那个尴尬瞬间,促使顺哥自学裁缝做胸兜,以保护自己的亲人不再遭受类似的屈辱,这种源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正是顺哥事业最重要的起点。小说借叶苏之口说出“自私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幸福说到底是自私的满意”。而顺哥的成功之路恰如秋收说的那样“一直朝向他认为必定存在的快乐与幸福奔跑着”。其实不独顺哥,顺哥的同乡们,那些中国大地上饱经苦难的人们,莫不如此,“即使在求生存的年月,人们对体面生活的念想也从来没有死掉,那念想就像天上的一块云团,一旦落下雨来便是无比汹涌”,而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社会进步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这个被顺哥视为耻辱和不幸的瞬间也是一个看与被看的狂欢场景,缠绕着禁欲的法则与欲望的魔力,荒野里那群“野人”肆无忌惮的围观,是以变态的方式发泄被压抑的欲望,此后不久,也正是欲望的解放成就了顺哥胸罩事业的康庄大道。无论是三美、小美和她们的同学,还是泼辣粗鄙的村妇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甚至1976这个令人悲痛的年份也阻挡不住人们为了守护胸上那片“自留地”越来越汹涌地涌向顺哥家的南拖宅。毫无疑问,人们苏醒的自我和欲望激发了改革的内在动力,释放出巨大的可能性,顺哥的成功不过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就在顺哥的胸罩事业腾飞的同时,乡下开始分田到户,顺哥得以在分到的禾场上开创了“二十八个半跛子”的明星企业, 成立“大顺服装厂”生产干部服。1980年代初,顺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一夜扬名;1990年代初,顺哥任村支书兼村长的“华中第一村”大顺村也应时诞生,甚至可与大邱庄和华西村齐名,大顺成为更加炙手可热的明星人物……在那个“没有明确目标却也常常可以获得赫然惊喜的草莽年代”,顺哥的财富帝国不可遏止地迅速壮大,开始涉足金融、房地产、矿产开发等多个领域,奇迹般地走向气势恢弘的企业家之路。

但问题也正如叶苏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健全的社会要保护的是每个个体的自私与尊严,而不是赋予某些人特权,社会制度的根本价值是最大公约数地保护个人利益;欲望也不能无限制地膨胀,因为地球供养不起人类的欲望,所有的资源之和已然小于人类的物欲之需。遗憾的是,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欲望已然成为脱缰的野马,成为牵制改革正常进程的一股蛮力。小说写千禧年到来的时候,人们“无头无脑地欢腾,以为极乐时代真的来临”,而“女人的放纵通常体现在身体的表面,新时代的本钱是胸脯”,欲望的战车将人们带入了另一种疯狂。“可怜的三美在这个喜庆的年头率先疯了”,每天戴着墨镜解开衣扣在街上走一趟展览自己的身体。接着是秋芳“疯”了,曾经清纯可人的秋芳放肆地在洋老板面前以“事业线”图谋“事业”。顺哥曾经嘲笑半文有关胸罩起源的论文,因为这篇让半文年少成名的论文在他看来不过说出了一个赤裸简明的真理,即人欲的自然天成;如今面对世上始料未及的变化,顺哥“无法判断是‘秋收牌’胸罩诱发或加剧了世风的突变,还是世风的趋势引导或推动了‘秋收牌’胸罩的开发”,而问题“或许在于世上的女人和男人缺乏小葱拌豆腐似的头脑,不知道如何照应或者看守自己的喜欢和欲望;而人心如风,极容易动荡,只要有人动了,不管朝哪个方向动,就有人附和,就群而众之”。人们曾经以为经济的高度发达自然可以消除一切困境,走向真正的自我实现。但时至今日,当物质的丰富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个人的欲望也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人们却不无失望地发现,曾经设想的自由、平等、尊严、自我发展等目标却仍然遥不可及,此时的问题就在于“富裕所造成的问题无法用更富裕来解决”②,这就迫使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情境,寻找新的解放之途,顺哥的困惑和思考正是这种理性反思的体现。

“任何社会变革都会通过其中人与物关系的变化而昭显出来”③,从胸兜到各式胸罩的开发,从禁欲年代的遮羞物到身体解放后对美的追求,再到欲望泛滥时代的疯狂,映现的是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过去压制人欲是不道德的,如今以开放的名义随处蔓延的不受控制的欲望更是可怕的。三美和秋芳如今的疯狂彻底颠覆了当年那个尴尬瞬间,但顺哥却忍不住骂三美:“蠢!过去蠢,现在又蠢!”是因为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年代其实潜伏着一样的逻辑,一样的疯狂,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残疾隐喻与谐谑的反讽

如果说欲望的激发是顺哥发家的内部动力,那么政治作为外部助力,则将顺哥推向了人生最辉煌的顶点。在这一点上,刘诗伟显出非一般的睿智和勇气,敢于直面“政治”这个很多作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敏感词。顺哥习惯于吃政治饭走政治路线,秋收则专注于市场经济,这正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顺哥认为政治始终是经济的润滑剂,坚守“汉江牌”干部服,致力经营政府项目,他将中央洪副主席的恩泽、省委冯书记的关怀、县委从唯尚书记的厚爱、跛区长(薄县长)的护佑集于一身,进而成为各级政府合力打造的一面旗帜,也是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任由无形的权力之手支配的一枚棋子,更是在规则尚未形成的混沌时期一块被摸的石头。虽然他也遭遇过信贷危机和“三大项目”的挫折,但顺哥的胆子和步子总能敏锐地跟“上边”的精神合辙,借风扬帆,一路飞黄腾达。相反,秋收则远离政治,在市场上纵横捭阖,将“秋收牌”胸罩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颇有意味的是,在秋收陷入突如其来的市场困境时,仍是顺哥以政治的方式悄悄解了围。与此相应,小说设置了刘半文和别不立的一个赌局。最初,别不立赌顺哥走政治路线必败,认为顺哥的辉煌最多持续20年,紧跟顺哥的半文却并不认同。眼看顺哥一路顺风顺水,别不立提前主动认输并再赌顺哥必胜,半文却与顺哥渐行渐远,站到秋收那边去了。无论是顺哥和秋收的两条道路,还是半文和别不立戏剧性的赌局,都蕴含着对中国改革深层次问题的反思。这显然是一个重大而严峻的主题,但在小说里却别趣横生,这秘密就在于残疾隐喻的巧妙运用。

虽然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呼吁要祛除疾病的黑色隐喻,然而文学总是赋予疾病更多的隐喻,《南方的秘密》正是将残疾作为影射人性和社会顽疾的一种表征。关于顺哥的“顺溜”,顺哥坚信是跛腿带来的幸运:“我的底子是跛子,路子是什么呢?是跛!”秋收说得更明确:“社会是歪斜的一块大板子,只有两腿一长一短的跛子才走得正走得顺。”顺哥从小因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跛了左腿,但此处的“跛”显然已经不仅是一种身体残疾,而是小说借以探问和反诘人性与社会的一个入口。顺哥小时候做过两个梦:“一个是世人全是跛子,他却跛得最为出色,做了所有跛子的大队长;另一个是大地突然变成斜面,所有两腿齐长的人一下子都跛了,只有他一人走得正走得帅气。”这听起来荒诞不经的美梦却在现实中一一应验。在绿安黄山的斜坡上,包括冯书记在内的百姓和官员们两腿一般齐,但在斜地上全都曲着右腿,像一群跛子,而拄着藤杖的顺哥则显得特别高大,这一颇富反讽意味的画面正是对顺哥梦境的现实回应。跛子站在斜坡上就顺溜了,固有的缺陷与畸形的环境天然契合,也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小说在此触及到中国改革发展道路上根深蒂固的一些问题,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明确的社会使命感不言自明。

残疾除了作为人性和社会顽疾的隐喻,还常常是异于常人的得道者和智者的标志。譬如在庄子看来,残疾者理所当然可以免除劳役之苦,享受常人不可企及的好处,就像《人间世》里的奇人支离疏。更重要的是,残疾者虽然形体不健全,但常常有超乎常人的德行和悟性,《德充符》里写到六位残疾者莫不如此。再看顺哥,虽然自小跛足,但他并未因此而沦为生活的弱者,反而一路因“跛”而“顺”,尽享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做过小学老师、放牛娃、记工员、赤脚医生、照禾场、看西瓜地各种轻松活计,不必像那些手脚全乎的人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顺哥曾经十分忌讳自己身体的缺陷,他不动声色地纠正冯书记的小孙女要叫自己bebe而不是bobo,要说“再见”而不是bye-bye,其实是忌讳bo和bai这两个指向他跛腿的字音,是回避而非正视自身的缺陷。但顺哥在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后却暗自喟叹,拥有悠悠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竟然像自己年轻时一样忌讳一个“跛”字,“为什么一个并不深奥的意思会这么难懂?莫非人人装着不懂或人人都懒得搞懂?”小说以隐喻的方式揭示出社会的顽疾,但于谐谑中仍透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这种热爱必然化为积极寻找药方的实践。顺哥为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身体力行,投资生物质能源项目这样收益慢的领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寻找人生的真意。他还成立了一个“跛学研究会”,并明确表示“跛学的跛不是指我这样的跛,是指世上的跛事,因跛事太多、跛因复杂、跛行诡异,治理艰难”;在研究会开幕式上,顺哥更直接阐明“脑跛、心跛才是导致人跛、事跛、国跛、社会跛的大跛”。从正视自身缺陷到反思社会顽疾,他试图以得道者的身份揭开那些人所共知却又视而不见的秘密,以自己的影响力和财力去矫正社会的斜面。

中国的改革开放所走的是一条没有经验可循的创新之路,成就有目共睹,但问题也如杂草丛生,如今正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转折点,重新面对和反思走过的道路当然是必要的,但反思并非粗暴的否定,而是要看到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就暗藏在一个悖论之中。走政治路线的顺哥无疑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成功者,但小说通过别不立自杀的结局、秋收的道路以及顺哥最后的顿悟都在极力导向这样一个命题:市场经济改革应该摆脱政治的束缚。这个命题也是小说纠正“残疾”的最大隐喻之所在。但是,在自指的意义上,这个命题却产生了一个怪圈:如果判定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么顺哥自身的成功之道则反证了这个命题是假的;如果判定这个命题是假的,那么就颠覆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常识性理解。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可资借鉴的既有经验,在这个庞大的面向未来无限开放的系统中,存在着太多变数和矛盾。悖论并非谬论,而是进步的阶梯。正是在这个阶梯上,《南方的秘密》进入了哲思的层面。

三、“π诗”与“传下去”的信念

残疾的隐喻意在批判,但《南方的秘密》并未止步于此,信仰的投射与哲学的沉思使得小说超越了普通的愤世嫉俗,散发出思想的气息,而这正是数学常数π和顺哥家训“传下去”暗藏的另一重秘密。从“π诗”到“π事”,π贯穿了顺哥的人生。一方面,π细脚伶仃又两腿不一的形状与顺哥跛腿的形象神似(也与小说不对称的结构相呼应);另一方面,π作为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又与顺哥“传下去”的信念相映衬。

顺哥小时候编出小数点后100位的π诗,其“文字和意思是俗常”的,却包孕了顺哥“儿时的生之窘状生之念想生之机敏和生之欢悦”,映现的是生命的活力和单纯的美好,正如当年数学老师断言“π是一个伟大的象征,象征真理是无穷无尽的,而意义就在无穷无尽的探寻之中”;功成名就后投身于生物质能源的π事业,正是顺哥追问人生意义的产物,是他灵魂和身体的安放之所。“传下去 ”并非“空洞的传宗接代”,“而是历代先辈终生艰辛无乐而唯有寄望后人的生之念想,是他们还愿意浸泡在苦难中活着的最后一点力气”,这是周家人生命中的奔头,也是顺哥“一生的咒语”,更是他拼搏前行的内在动力。对顺哥而言,π是“最初的永远”,也是“终极的美好”,正是这种信仰之美支撑起顺哥的人生。“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④。从此岸渡到彼岸,意义就在于那无尽的探索过程之中。

π虽然是无穷无尽的,却没有规律可循,“传下去”虽然指向无限的未来,却也时常遭遇现实的危机。这是又一个悖论。如果没有对这个悖论的清醒认识,就很容易放弃或坠入虚无。事实上,顺哥在自我反思中也发现了矛盾的不可避免。他的顿悟来自于两个细节。一是杰克逊·波洛克的画作《1948年第5号》。正如画作所暗示的那样,现实如一团乱麻难以理清线索,这其实正是顺哥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他要寻找一桩可以永续存在的π事业,却毫无头绪。但这混乱的万象诸色又分明骚动着奔突着喧嚣着,寻找出口就成为必然,所以画作看似杂乱无章,却暗含了反对束缚、崇尚自由的精神。二是顺哥八岁的儿子小收的单纯之美。在岳父、父亲和母亲密集离世的打击和刺激中,顺哥深深感动于小收带来的一道光亮,因为“这个干净美好的小子居然是从前那桩‘强奸’往事的意外收获”,难道这不意味着更多的美好也可以从当前这个一团乱麻的现状中脱颖而出吗?

解读“秘密”是危险的,但这也正是阅读的快感所在。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南方的秘密”这个小说标题恰好暗含了博尔赫斯《杜撰集》里两个短篇的题名,即《南方》和《秘密的奇迹》,这两篇小说都打破了通常意义上的时空观念,心理时空对物理时空的突破使有限也能生出无限来,而顺哥对“有限”与“无限”的感慨恰在无意中暗合了博尔赫斯对世界的哲学认识,因为“永远居然存在于不能永生之中,而无限居然活在有限里”。或许这也是一种“秘密的奇迹”,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南方的秘密》在切近中国现实问题的同时,也触及到哲学层面的沉思。改革是最大的善,也是人们通向最终的美好的必然途径,虽然它脱胎于并不理想的现实。悖论常常就是这样,在混沌不明的模糊中显现不可言说的真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这里的“诗人之眼”强调的正是文学介入现实的超越性。皮肤的感知虽然鲜活,但总是受到时空限制的;诗人之眼则提供了一种超越的可能,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视角。

“小说不建构中国,小说虚构中国。而这中国如何虚构,却与中国现实的如何实践,息息相关。”⑤《南方的秘密》既有抵近真相的现实书写,也有诗人之眼的审美观照和理性反思,呈现出直面现实的勇气、阐释经验的智慧、介入现实的使命感和对未来真诚的期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

注释:

① 刘诗伟:《南方的秘密》,作家出版社2016年版。本文中涉及该小说的引文均出于此,不再另注。

② 吉登斯、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③ 孟悦、罗钢编:《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6页。

④ 史铁生:《庙的回忆》,《记忆与印象》,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⑤ 王德威:《序:小说中国》,《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猜你喜欢
秋收秘密小说
秋收节
秋收好时光
『秋收』
秋收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愿望树的秘密(二)
我心中的秘密
第十三章 进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