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
——论《李达全集》的历史意义

2018-04-03 19:37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3期
关键词:李达全集社会学

周 可

2016年,恰逢李达同志逝世50周年,由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主编、历经6年多时间完成的20卷《李达全集》 (以下简称《全集》)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无疑是对武汉大学老校长、人民出版社首任社长李达同志最好的纪念。不仅如此,这部全集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笔者认为,《全集》的里程碑意义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全集》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李达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不同形式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回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问题的提问方式表现为要不要革命、采取何种革命。李达在青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腐朽卖国、列强侵吞领土的种种耻辱,遂萌生了探求救亡图存道路的念头。在经历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理想的破灭之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李达在留学日本期间逐渐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和对苏俄革命的向往。他开始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很快就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新文化运动期间,李达在中国思想界的首次登场就是参与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争论。《全集》收录的第一篇文献是李达1919年6月18日发表的《什么叫社会主义?》。这篇文章篇幅虽短,但是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阐明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区别,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此后,李达接连发表了《张东荪现原形》、《社会革命底商榷》、《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无政府主义之解剖》、《马克思派社会主义》、《马克思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与江亢虎》等文章,批判了梁启超、胡适、张东荪、区声白、江亢虎等人的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学说,澄清了俄国革命的性质,还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应用马克思学说改造中国社会,要发动无产阶级完成社会革命,要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全集》还收录了20世纪20年代李达为传播、应用马克思学说,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而撰写、编译的大量著述,如《战前欧洲社会党运动的情形》、《女子解放论》、《俄国农民阶级斗争史》、《唯物史观解说》、《女性中心说》、《劳农俄国研究》、《女权运动史》等。这些著述或是介绍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党,或是倡导妇女解放,或是宣传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丰富内涵,又为在中国开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革命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20世纪30年代,李达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心从唯物史观转向唯物辩证法。他与人合译了苏联哲学教科书《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撰写了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学大纲》,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介绍唯物辩证法的文章,因而被时人誉为翻译介绍唯物辩证法工作“成绩最佳,影响最大”①之人。值得一提的是,李达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视与研究,并非完全受到苏联哲学界新动向的影响,而主要是出于为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斗争寻求方法指导的内在动机。他为《社会学大纲》所写的“第一版题序”就是“献给英勇的抗日战士”。在写于1939年4月的《社会学大纲》“四版序”中,李达说道:“战士们为要有效地进行斗争的工作,完成民族解放的大业,就必须用科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把精神武装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新生的社会现象,去解决实践中所遭遇的新问题,借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一部《社会学大纲》是确能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并锻炼知识的和行动的方法的。”②李达将唯物辩证法理解为研究社会学的科学的方法,把历史唯物论看作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和扩张。为了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唯物辩证法,并由此出发“研讨世界社会的一般及特殊发展法则”③,李达还不断修改、完善《社会学大纲》。《全集》所收录的1935年作为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材刊印的《社会学大纲》和1937年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的《社会学大纲》,是人们了解李达写作、修订《社会学大纲》的初衷和过程的重要一手文献。

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问题。在李达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服膺与学习的对象,理论工作者更应该自觉学习、宣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1950年,李达在一场讲演中将毛泽东比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艘大船的舵手,认为毛泽东为我们指出了航行的方向。此后发表的《如何研究马列主义?》一文更明确强调,研究马列主义一定要跟毛泽东思想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理论不致和中国人民革命的具体实践脱节而成为抽象、空洞的东西;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主义在中国人民革命具体实践中的发展,是马列主义在被压迫的、落后的殖民地或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里的新发展。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李达怀着满腔热忱,投入到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工作中。他不仅写成了广为流传并受到毛泽东本人高度肯定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还结合不同时期的阶段性任务,撰文对毛泽东的若干重要著作,如《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进行了解读和阐释。这些论著在当时影响巨大,如今被完整收录在《全集》中。我们从中既能够把握到李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时代问题的深刻理解,又可以体会到李达作为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探索解决时代问题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二、《全集》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个性化的代表性文本

在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璀璨星空中,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其鲜明的个人特色而闪耀着灼人的光辉。汪信砚教授曾经从李达哲学探索的根本旨趣、致思方式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阐释等方面论述了李达哲学探索的独特理论个性④。纵观《全集》,笔者认为,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特色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李达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20世纪上半叶,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高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吕振羽称李达是我国系统传播唯物史观的第一人⑤,就连国民党当局为通缉李达而罗列“犯罪事实”,也称他“宣传赤化甚力”。而李达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取得较高的造诣,不只是因为他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还由于他始终重视追踪理论前沿、善于吸收融汇新观点。《全集》收录了李达在不同时期翻译的日本、荷兰、苏联等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和著作,有助于人们了解李达学术思想的渊源与创新。例如,为了阐释唯物史观、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李达在1921年翻译出版了荷兰人郭泰的《唯物史观解说》一书;为了探讨法律问题,他在1928年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穗积重远的《法理学大纲》;为了研究经济问题、阐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他在1930年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河西太一郎的《农业问题之理论》,在1940年翻译出版了苏联学者米哈列夫斯基的《经济学入门》和日本学者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为了传播唯物辩证法、掌握苏联哲学界的新动向,李达在1932年与人合译了苏联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凡此种种,都为李达在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学说、法理学、经济学和唯物辩证法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前沿的理论观点。当然,李达并没有照搬前人观点和盲目追逐潮流,而是批判地吸收他人观点,在著述体例、内容和观点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笔者曾经考察过李达1947年完成的《法理学大纲》与他翻译的日本学者同名著作在体例、内容和法律观等方面的联系和差异,由此说明李达从学术翻译到理论创新、从借鉴他人成果到构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体系的艰辛探索历程,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理学、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作出的理论贡献⑥。李达在其他领域的著作,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是李达创作了形式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李达的全部理论著述大致可分为翻译与原创两大类别,这两大类著述在形式方面都具有多样性。李达译文和译著的一大特点是既有对外文著述的完整翻译,又有对外文著述的编译和转译。《产儿制限论》、《妇女问题与妇女运动》、《社会科学概论》、《农业问题之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土地经济论》等译著属于对原著的完整翻译,而《劳农俄国研究》、《社会主义底妇女观》、《女权运动史》、《法理学大纲》等均注明为李达“译述”、“编述”或“编译”,《现代世界观》、《经济学入门》、《理论与实践的社会科学根本问题》、《政治经济学教程》等译著则主要是从日译本转译而来。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异常艰难的年代,经由李达编译或转译而形成的中译本对原著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结构严整、语言晓畅、篇幅精简,无疑为广大读者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极大便利。尽管这些方式已经很少为今天的译者所使用,但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创举。

李达全部理论著述的主要部分是原创类著述。它们或是以讲义、问答、解说的形式结集发行,如《现代社会学》、《社会学大纲》、《辩证法的唯物论问答》、《经济学大纲》、《货币学概论》、《〈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法理学大纲》等,或是作为专著的部分章节、论战文章、评论文章、系列讲座而发表于报刊杂志,如社会主义论战中的系列文章、批判胡适和梁漱溟思想的系列文章和《历史唯物主义讲座》系列文章等;其中既有皇皇巨著,又不乏精炼的小册子。在形式方面最有特色的莫过于《现代社会学》一书。该书是李达任教于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后改为湖南大学法科)时的讲义,他应学校领导和学生的意见而用文言文写成,就连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也不例外。该书读起来通俗易懂,一经出版就轰动了思想界,至1933年4月共印行14版,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文言文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是受过传统私塾教育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最为熟悉的语言形式,无怪乎《现代社会学》盛行一时,广为流传。

三是李达始终保持着锐利的批判锋芒。胡乔木在纪念李达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称李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⑦。这一评价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达毕生理论活动所具有的宝贵品质。1919年他在中国思想界的首次亮相就是参与社会主义论战,其斗争锋芒直指名满天下的梁启超。1949年后,李达仍然以战士形象活跃于批判党内外错误思想的各种运动中。《全集》收录了1949年后李达的批判文章,包括他对电影《武训传》、胡适思想、“胡风反革命集团”、梁漱溟思想、费孝通社会学以及马哲民和徐懋庸观点的分析与批评。在今天看来,有些批判文章为了顺应当时政治运动的氛围和要求,其所依凭的材料不够客观准确,得出的结论也有“扣帽子”之嫌。尽管如此,李达绝非盲目跟风,更没有在狂热的政治运动面前完全丧失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执着。他积极拥护“自由讨论、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我们要信心百倍地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广泛地开展学术争论,辨明是非,克服教条主义倾向”⑧。从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来看,时至今日,李达的一些批判文章仍然不失其价值,尤其是李达对胡适思想和梁漱溟思想的批判,从他们的哲学基础出发,逐步扩展到对他们的社会思想、政治思想和治学方法的剖析,从而揭露了实用主义和文化史观的社会根源与理论缺陷,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和文化史观的本质区别。这对于我们今天应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挑战和诘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为可贵的是,对于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李达同样没有保持沉默。他在《正确认识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一文中依据经典作家的论述,明确指出:“有的人认为,人民公社化以后,应该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了,这是错误的。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继续发展的,只有进到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取消。”⑨他还在《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一文中特别强调:“人民内部的学术观点的斗争,绝不可以采取粗暴的强制的方法,而只能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对于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一定要展开斗争,但是这种斗争也仍然只能用讨论、批评和说理的方法,并且要容许被批评的人们进行反批评,容许他们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者保留自己的意见。”⑩

三、《全集》是20世纪中国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益尝试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称赞李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这一中肯的评价揭示了李达在20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1923年5月,李达发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一文,称“马克思学说之在中国,已是由介绍的时期而进到实行的时期了”⑪。他一方面依据《共产党宣言》关于社会革命的条件、方式、策略以及革命胜利后的政策的观点,一方面联系近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状况,从理论上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应用马克思学说改造社会的重大问题。此后,虽然李达脱离了党组织,但是他始终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而思考中国革命问题。他“主张党内对于马克思学说多做一番研究功夫”,“以求对于革命理论得一个彻底的了解”⑫。由于他长期在国内大学任教,撰写课堂讲义、出版学术著述成为他开展理论思考、表达思想观点的主要方式。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领域,他都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建构理论话语体系,为解决当时中国的迫切问题提供理论工具。

在哲学领域,李达充分吸收苏联哲学界的唯物辩证法运动的成果,用“实践的唯物论”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体系。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传播与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经历了从唯物史观到唯物辩证法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李达翻译介绍的苏联哲学著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李达没有完全照搬苏联学者的观点,而是建构了以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体系。在1930年的一次讲演中李达就指出,辩证法的唯物论既是知识和行动上的方法论,又是统一的世界观,它揭示了自然与社会变动的方法,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他还从知识与行动两方面阐明了实践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性。他说:在知识上,“实践为真理之标准”⑬;在行动上,“辩证法的唯物论,与行为的实践极有关系。辩证法的唯物论,又是被压迫者的哲学,所以当今之作辩证法唯物论者,必为一被压迫阶级中之一个革命家”⑭。而在《社会学大纲》中,李达进一步提出“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统一,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的实践”⑮。在具体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时,李达始终坚持“实践的唯物论”的整体性,将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置于认识论和本体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首要位置,建构了区别于苏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体系。

在社会科学领域,李达认为研究经济科学或社会科学也必须具备哲学素养,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宇宙观,是研究世界发展的一般法则的科学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各门学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因而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对这些学科的理论话语进行批判与改造,并在这些学科领域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以便改造中国社会。在社会学领域,他阐明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于社会学的意义,主张用唯物史观改造社会学。他说:“马克思固未尝著述社会学,亦未尝以社会学者自称,然其所创之唯物史观学说,其在社会学上之价值,实可谓空前绝后,彼不仅发现社会组织之核心,且能明示社会进化之方向,提供社会改造之方针,其贡献之功实有不可磨灭者。”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其能对于社会历程为深刻之分析,而攫得社会内部之理法,实为从来社会学者所未有”⑱。在《现代社会学》和《社会之基础知识》等著作中,李达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厘清了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探讨了社会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如社会的本质、构造、起源、发展、家族氏族和国家、社会意识、社会变革、社会进化、社会阶级、社会问题、社会思想、社会运动、帝国主义、世界革命和未来社会等等。在经济学领域,李达同样依据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来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体系。他认为,经济学跟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以在社会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构成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的总体,即社会的经济构造”⑲,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即适应于生产力的各种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之总体”⑳。他受恩格斯的影响,采取广义经济学的立场,认为经济学的任务是“暴露各种经济形态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变的特殊规则”㉑,并用于指导经济上的实践。由此出发,他不仅在《经济学大纲》中考察了先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和社会主义经济形态,还计划完成《中国现代经济史》,以系统研究古代中国的封建经济和帝国主义入侵后形成的中国现代经济。《全集》收录的《中国现代经济史之序幕》和《中国现代经济史概观》就是这部未完成著作的部分内容。在法学领域,李达的《法理学大纲》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体系的理论尝试,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了法理学批判,阐明了法理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和核心论题㉒。

总之,《全集》全面呈现了李达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时期探索时代问题所形成的思想结晶,展现了李达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鲜明个性,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与成就。《全集》所呈现的探索历程和理论创造是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有理由相信,《全集》的出版必将掀起李达思想研究的新高潮。

注释:

①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②③⑮ 《李达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70、3、45页。

④ 汪信砚:《李达哲学探索的独特理论个性》,《哲学研究》2011年第12期。

⑤江明:《展读遗篇泪满襟——记李达和吕振羽的交往》,《文献》1980年第4期。

⑥周可:《从翻译到创新——李达的法理学探索及其启示》,《江汉论坛》2015年第9期。

⑦ 胡乔木:《深切地悼念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同志——在纪念李达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6期。

⑧ 《李达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5页。

⑨⑩ 《李达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43页。

⑪ 《李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8页。

⑫⑰⑱ 《李达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69、3-4、12页。

⑬⑭ 《李达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7、48页。

⑯ 《李达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

⑲⑳㉑ 《李达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8、12页。

㉒ 周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开展法学研究的成功范例——李达法学思想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李达全集社会学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