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述评

2018-04-03 19:37邵川管震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城市化城镇化

邵川 管震

关于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而农村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到新型城镇化阶段的产物,因此,相关成果的区域性特征非常突出,主要围绕中国展开研究,针对国外的研究相对少之又少。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关于城镇(市)化的研究开始进入上升期,而关于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关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经济增长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而金融发展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金融与城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与不可分割性。其次,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形成了两种结论,一是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二是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针对后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农村金融的特性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关于农村城镇化的金融需求研究,认为农村城镇化的金融需求具有多元化、异质性等特点,在现有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下不易被满足。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因而国外直接研究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文献较少,相关研究大致沿着城市化与金融的相关性、城市化资金的来源、资金的用途以及主要国家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展开,其中主要是扩展融资渠道以满足城镇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一、国内相关研究

1.关于金融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因素的研究

学者们的研究表明,金融要素是推动城市化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城镇化与金融发展显著正相关。伍艳(2005)选取1978—200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和金融发展的数据,利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检验了中国城市化水平和金融发展的关联性,认为城市化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数据序列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①。郑长德(2007) 认为金融中介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间内含着一种互动机制,一方面,金融中介可以促进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集聚,使市场规模得以扩大,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促进金融中介的发展②。黄勇、谢朝华(2008) 采用非结构化的向量回归(VAR)模型检验发现,我国银行贷款和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银行贷款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持效应,但金融部门对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的兴趣在降低,为了更好地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完善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信贷管理体系和规范政府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途径,强化金融支持效应③。郑枚、傅强(2008)研究表明,保费收入、存款余额、贷款余额、金融机构的现金收入四个指标的增加都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高。王楠(2011)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城市金融发展对城市化影响的机理和方式:通过建立PVAR模型,发现金融发展是城市化程度的Granger原因,金融发展可以促使城市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建立面板协整模型,发现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与GDP的比率对于城市投资是正向的拉动作用;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发现城市金融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一定的正向推动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④。

2.关于金融促进城镇经济增长的研究

一是认为现代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城镇化水平与金融发展具有正向相关性,主要因为经济增长对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城镇化水平会相应地提升;城镇化的推进与城镇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也会促进城镇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两种模式,即“需求追随”模式与“供给引领”模式,前者强调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产生需求,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后者强调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供给领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金融引领农村经济发展。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前者一般出现在发达的农村区域,后者则主要在欠发达农村区域。我国农村大都属于欠发达经济区,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以“供给引领”模式为主⑤。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除了提供系统的支付与清算平台之外,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促进资本积累。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等于消费与投资之和,或者消费与储蓄之和,投资等于储蓄,投资的资本来源于储蓄,是国民收入减去消费的余额,也被称为资本积累。金融在影响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首先具有动员储蓄的功能,把社会上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其次,具有提供储蓄者与借贷者之间融资平台的功能,将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联系起来;第三,具有信息搜集的功能,消除储贷之间的信息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消除资本流动风险;第四,具有事后监督与获取信息的功能,保障资金的安全⑥;第五,金融中介在借贷活动中还具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金融中介较之于个人更能够摊平交易成本⑦。金融体系在促进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同时,发挥着风险管理、流动性供给、价格发现、信息提供、提供激励等功能。

二是强调金融发展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1950年前,经济学家普遍强调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金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认为是一个常量,这一要素是既定的,缺乏能动性。20世纪50年代之后,金融体系有效配置资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特性逐渐被发现。熊彼特从企业家才能发现与创新的角度发现了金融体系的资本配置特性,他认为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下,创新行为与企业家才能被金融机构所识别,并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金融体系的生产性动力是通过企业家的才能与创新发挥出来的,金融体系赋予企业家以生产性的力量,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金融体系通过技术创新项目评估、动员储蓄、分散风险和显示创新的预期利润等影响企业家的创新行为,进而推动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⑧。所以,金融体系对资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存量资本的配置效率、提高新增资本的配置效率和加快资本积累速度、落后国家应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

金融市场对资金配置的优化调节功能使得城市金融市场发展与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紧密联系起来。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是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优化配置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变迁是通过资本与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与不同部门的流动实现的,金融体系的资金分配功能帮助实现了资金在部门与产业间的流动,金融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配置的效率与收益。从发达国家的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史中均可以看到城市金融市场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

三是认为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金融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发展是通过资金导向效应、资金形成效应和风险管理效应等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范方志等(2003)从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分别研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个中介影响经济发展的⑨。马智利(2008) 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的结果同样表明了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与金融市场化比率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与金融相关比率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⑩。王春丽(2011)在实证研究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模型后,认为金融发展变量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明显的推动效果⑪。李万超等(2013) 对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乡镇企业增加值与农村生产总值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评价指标,得出农村金融深度、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农村金融深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⑫。

3.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于中国的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金融对经济增长促进的实证分析,研究产生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一是从全国范围看,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姚耀军以1978—2002年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研究表明二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谭崇台等对全国31个省区研究也发现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基本显著的正相关⑬;陈敏等采用面板门限的方法以1994—2008年数据为基础研究我国31个省区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结果表明了二者之间存在均衡关系,但是负向相关⑭。从省域范围看,赵洪丹、王德英、杨青、金宇宙等分别对吉林、浙江、新疆、西部地区等进行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验证表明,二者之间有波折,但整体上存在均衡关系,但是存在正向影响与负向影响两方面之说。二是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King(1993)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研究中表明,农村金融效率低,农业信贷对农业生产增长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有制约效应;朱喜(2006)等对中国农村信贷效率的研究表明,农村信贷不能有效促进农村投资的增加和农村收入的增长⑮;何广文(2001)认为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农村金融需求⑯,蓝虹等(2013) 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存在金融排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⑰,温涛(2005) 则证明了农村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存在着负向作用⑱。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甚至是负向相关的问题,学者们也进行了探讨。

首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金融供求不平衡问题,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增长需求。林毅夫(2003)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总结出农村金融是外生于农村经济的,建国伊始,我国发展战略是赶超战略,重化工业和城市是发展重点,资源包括资本等向这两个方向集中,农村金融系统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吸纳农村资金并将其向城市与工业部门输送的渠道,所以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农村金融的外生性从其存在时就表现出来,这种非内生于农村经济的金融系统不仅不可能满足农村经济增长需求,而且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失去平衡⑲。20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商业银行逐步上收和取消县市支行的贷款审批权,基层网点只存不贷,致使资金流出农村,农村地区存贷失衡,直接弱化了农村地区的经济输血和造血功能(陈敏,2014)。阮华等(2015) 将农村金融供求失衡归纳为总量失衡、结构失衡、区域性失衡以及制度性失衡等四个方面,并总结出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内在原因:产权制度不健全、金融主体激励不足、制度安排不合理。

其次,农村二元金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短缺与不足,但导致以主流金融机构为统计口径的研究结果出现偏差。所谓农村金融的二元结构,就是主流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并存,以国家正规金融机构为主,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为补充⑳。正规农村金融信贷适用于以经营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农村小农社会的生产方式的金融需求在此很难得到满足。至于我国的农村生产是不是小农社会生产,刘丹、张兵(2015)解释为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将农业大生产的一种碎化,实际就是重新恢复存续已久的小农经济。因为所有的市场需求都会引致对应的市场供给,而农村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小农生产方式的金融需求,较之于农村正规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社会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所以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二元并存形成一种常态㉑。

第三,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由于政府的利率管制、正规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造成了农村正规金融信贷的供给对象主要是以经营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农村小农社会生产方式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求助于自有资金、友情借贷、熟人借贷或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以上几种农村融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顺序演变,当农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进程日趋加快、人际关系演变日趋复杂,农村非正规金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交易的商业特性明显,交易以逐利为目的,交易需要抵押,交易范围拓宽,农村非正规金融逐步从民间自由借贷活动发展为民间金融组织。值得一提的是,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的最初产生具有明显的社会特性,主要依靠人情关系维持借贷平衡,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的社会性逐渐消失,人情借贷转化为商业借贷,无息贷款转化为有息贷款,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表现出完全的经济特性,当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契约形式趋于市场化、内部机构趋于正规化,最终将发展为农村正规的金融机构。另外一种看法是,我国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不是因为正规金融不作为才导致非正规金融的出现,而是因为农户的资金需求才产生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从这一视角看,农村非正规金融内生于农户的资金需求㉒。

上述研究形成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匹配性较弱的结论,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路径,成为学者们又一研究对象,并影响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林毅夫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解释欠发达国家(地区)的金融体系应以中小银行为主体。所谓“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一样的要素禀赋结构与要素价格,进而决定了最适合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只有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才是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结构,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发达国家(地区)以大银行为金融市场的主体,欠发达国家(地区)则应以中小银行为金融市场的主体。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存在“小银行优势”(small bank advantage)。“小银行优势”是指,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所具有的从管理层到企业客户的信息链条短与发放贷款的审批链条短等优势与中小企业所具有的信息不透明与融资规模小等特质相匹配,这就使得小银行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我国农村地区来讲,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产业类型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应依据“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㉓。为了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民及农业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消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弱匹配性,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规范化,2006年起,我国实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增量改革,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初始在四川、吉林、内蒙古、湖北、甘肃、青海等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扩大到31个省市区。在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从理论上讲应该起到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作用。

4.关于农村城镇化金融需求的研究

首先,农村城镇化建设蕴含巨大的金融需求。农村城镇化所带来的要素禀赋的提升、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的优化都会引致新的金融需求。农村城镇化以提升小城镇居住功能、发展现代农业与推动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提供就业岗位为主要内容,其中,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城镇化的原始动力,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柱,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公共服务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镇对农村居民的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效用基本释放之后,发展现代农业已然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具有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特点,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村大额资金需求日趋旺盛,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迅猛增长,将衍生更多的信贷需求。中小城市(镇)建设以节能、环保、和谐、友好为主要特征,在供水、供电、垃圾与污水处理、公共绿地及公共交通、高速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企盼更多而可靠的资金支持㉔。城镇化带动的第三产业以民营和个体服务业为主,将产生大量的小额信贷需求。

其次,农村城镇化的金融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多元化与快速增长的特点。具体来说,农村城镇化的金融需求可分为以下几类。(1)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一般性生产和生活设施,包括农田水利、电力电讯、道路交通、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设施与机构;二是为适应现代城镇经济与生活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设施,如城市住宅、工业集聚区、商业网点及娱乐设施等。(2)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新型城镇化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就业岗位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则依赖于高效的金融体系支持。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乡镇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主导力量。乡镇企业的金融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初创和扩张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二是实现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三是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对现代金融理财及咨询服务的需求;四是优质乡镇企业对上市、发行股票与债券等直接融资的需求。(3)保险与社会保障的金融需求。一要构建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二要构建农业保险体系,发挥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在农业保障中的作用。(4)其他现代金融服务的需求。一是城镇居民日常性金融服务的需求。包括存、贷、汇、银行卡服务、ATM、代发工资、代收款与代缴费等,通过提供此类服务,培养农村居民的现代金融意识。二是促进居民自主创业、就业及消费的金融服务的需求。农村城镇化金融需求呈现资金需求规模快速增长、金融需求主体多元化的特点㉕。资金需求规模快速增长表现为:中小城镇、生态城市建设企盼更多资金支持;农业现代化将衍生更多信贷需求;城镇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也将衍生大量小额信贷需求。金融需求主体多元化表现为:金融需求主体已从传统农民扩大到农村中小企业、种养殖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主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项目和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元的金融服务。

第三,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缺口规模巨大。有关方面测算,当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时,所需资金高达30万亿—50万亿元,每年的资金需求高达数万亿元。中国计划在未来20年的城镇化进程中支出40万亿元,约合2012年GDP总量。按年均提高1%的城镇化速度,转移人口每年达到1300万,10年达到70%的城镇化水平,将总共转移约1.3亿人口,平均每个转移人口约需投入15万元,则全国年均投入约2万亿左右,而我国城市化建设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2011年,中国城镇建设投资的费用总额1.4万亿,缺口约0.6万亿,规模十分庞大㉖。上述测算是以我国城镇平均水平估算的,实际上70%的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到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建设资金短缺现象更为严重。城镇化数十万亿元资金从何而来?由于数额巨大,以中央给予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方式已不可行,这就对金融在支持小城镇新增人口消费、娱乐、教育、住房、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㉗。

5.关于农村城镇化金融需求难以被有效满足的研究

尽管农村城镇化蕴含着多层次、多元化的巨大金融需求,且资金缺口规模巨大,但农村城镇化的金融需求难以被有效满足。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农村城镇化金融需求存在异质性特点以及未能充分调动农村民间金融的积极性等方面。

首先,农村正规金融有效供给不足,满足不了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改革开放后,农村金融先后实施了以确立农村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金融增量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举措。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农村地区“三驾马车”的金融体系;2000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在江苏省率先展开,继而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2006年,国家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降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尽管经过了多次金融改革,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有所缓解,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不完善、资金外流、结构性缺口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农村金融总体表现出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户和农村企业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资金需求,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只能满足这些资金需求的一小部分,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民间资金供给满足。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需求能得到保障以外,农业企业约有4成企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有贷款愿望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约5成,其中约1/3能通过正规得到满足,2/3以上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民间私人借贷满足㉘。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IFAD,international fund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大约为来自正规金融市场的4倍㉙。

二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完善的问题。从1997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因市场定位而逐渐退出农村市场,我国农村形成了以合作性金融为主,商业金融与政策金融为辅的正规金融体系。其中,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仅承担发放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业务。中国农业银行代表商业金融,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工作重心,并承担部分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及农业基本建设贷款。农信社代表合作金融,是正规金融体系的主体,提供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占贷款需求农户的60%,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垄断地位。然而,由于农信社始终未能协调好“合作”性质与“官办”机构的矛盾,作为农信社管理权归属方的地方政府没有将贷款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是投向了大项目以提高自身效益。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缺失,陈道富(2005)指出为农村提供政策性业务的主要有农发行及农业银行,农发行负责粮棉油收购及以粮棉油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为主的龙头企业贷款,农业银行承担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及农业基本建设贷款,这种格局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等业务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2006年国家银监会发布文件,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农村地区出现了村镇银行等小型、地方和商业化经营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定位为农业和农民,以期对正规金融形成一种有益的补充㉚。时至今日,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较快,但由于规模小、起点低等因素,仍处于起步状态。

三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问题。农村资金通过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流出农村的问题显著,21世纪初,仅通过农信社由农村外流到城市的资金大约为每年6000亿元㉛,2008—2009年,这一数据上升到1.4—1.5万亿元,从邮储银行流出的资金达到1.8—2.2万亿元。农户和农村企业存在着规模巨大的资金需求,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只能满足这些资金需求的一小部分,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通过民间资金供给才能得到满足。

四是农村金融供给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缺口。正规金融只满足了成熟的龙头企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型农户以及农村经济联合体的金融需求,而农户中的贫困户与一般农户、农村企业中的中小型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金融需求均得不到满足。农户由于缺乏有效抵押品而贷不到款,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期限以短期、小额为主,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吻合,民间金融支撑起农村金融的半壁江山。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上,农村金融外生于农村经济。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内生于经济增长,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而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并非内生于农村经济,其发展过程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造成外生于农村经济的农村金融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增长的需求,或满足效率较低(张杰,1998;何广文,2001)。建国伊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是重点发展重化工业的“赶超战略”,资源向城市与工业部门集中,由政府垄断的农村金融系统自然成为将农村资金输送到城市和工业部门的资金渠道,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林毅夫,2000;温涛,2005),对农村经济增长没有形成有力的支撑。(2)制度上,我国农村金融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缺口,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匹配。我国金融供给“高级化”过度,过度“高级化”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在涉农方面的供给严重不足,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弱,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农村金融资源的“抽水机”,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其涉农贷款规模很小。我国“初级化”的金融供给不能适应农村城镇化信贷资金的增长需求,“初极化”特指县域商业性金融供给,随着我国支农政策的陆续落实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业持续实施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农村民营企业与工商户数量不断增加,其贷款规模与增长速度明显提高,这与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收缩金融网点、信贷增长缓慢及民间金融发展受限存在严重的冲突㉜。(3) 实际操作中,农村金融服务成本较高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农村金融供给的短缺。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成本的主要因素有:业务规模小,交易成本高;贷款人缺乏物权保障,农村客户常常缺少现代商业银行所要求的传统形式的抵押品;金融风险集中度高,农村金融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较高㉝。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关键因素是信息不对称。谭露从金融排斥视角剖析,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程序、贷款的附加条件、较强的价格性排斥以及金融机构缺失等因素是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求失衡的原因㉞。

其次,农村城镇化的金融需求具有异质性。农村城镇化的金融需求与目前农村及城市的金融供给在机理上完全不相同,农村城镇化不可完全复制服务于大城市的商业金融系统,也不可完全延续服务于农村市场的政策农贷制度,于是就产生了农村城镇化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农村城镇化金融需求的异质性,是指农村城镇化建设所引致的有效金融需求,既不对应于当前以大城市、大企业为导向的信贷资源配置战略所决定的商业金融系统,也不对应于以传统农户的生产或者消费为扶助对象的政策农贷制度,其服务需求主体所能够承担的金融制度成本以及所能够给金融制度带来的风险可控程度,既不符合城市商业金融系统的存在逻辑,也不符合传统政策农贷的存在逻辑,具有明显的异化特征(于潇潇,2013)。农村城镇化的金融需求曲线与现行的两种金融服务系统的供给曲线不存在交集,城镇化产生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农民住房及农地抵押贷款无法得到满足;现代农业经营的金融风险预测与控制机制不完善;与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不相适应,金融服务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相对低下。因而,需要通过市场与政策等手段来上移需求曲线,或者来下移供给曲线,实现金融供需的交集㉟。

导致农村城镇化异质性金融需求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多元化特性与商业性金融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要求存在矛盾;农村城镇化建设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与农村金融供给品种单一存在矛盾;大城市、大项目的金融供给创新与县域小城镇、小项目的金融需求存在矛盾;农村政策性金融还局限在粮棉收购和贷款业务,对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存在政策性金融空缺。

定位于大城市的商业性金融服务体系由于利润目标、经营成本、准入机制以及服务对象等原因,大多趋向于将服务网点设置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而以农村为主要服务市场的政策农贷制度的审批程序复杂,借贷手续极其繁琐,根本无法满足众多小额信贷用户的需求(方显仓,2013),加上信息不对称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涌现的大批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质押)品,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制度、信用评级体系以及融资担保机制等等,使得农村金融服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特性,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第三,农村民间金融具有内生特性,处于正规金融边缘地带。农村民间金融是指农村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其主要组织形式包括自由借贷、银背和私人钱庄、合会、典当业信用、民间集资、民间贴现和其他民间借贷组织(郭步超,2009)。民间金融内生于农村社会,具有收集借款者“软信息”的优势,具有运营成本低、经营方式灵活、简便,融资担保要求不高等优势,是支持农民、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农村,正规金融信贷适用于以经营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只好求助于正规金融以外的方式,其顺序为自有资金、友情借贷、熟人借贷和高息借贷。以中小企业为例,其初始资金的74%为自有资本,17%来自亲朋好友或风险投资,非金融机构融资约为9%,商业性贷款为零;在成长过程中,自筹资金30%,资本盈余27%,银行借贷15%,企业间贸易信贷8%。对于农民来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社会进程加快、农户收入水平提高、人际关系演变复杂化,民间借贷的边际成本日趋上升,其低成本优势渐渐被高成本所取代,民间金融会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内部结构趋于正规化,契约形式趋于市场化,民间金融沿着亲友借贷——私人中介——中级市场——现代中介和市场的线路螺旋式演进,向正规农村金融演化,并最终成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政府和市场对满足小规模经济需求的民间金融制度供给不足,限制了民间金融的发展。按照一般市场经济原理,农村金融供不应求,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民间金融可利用其地域、人缘、信息等比较优势,通过为小农经济提供金融服务获取相应利润,并获得自身的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由于民间金融自身存在借贷利率高、风险高、缺乏有力监管等问题,我国长期对农村民间金融采取抑制政策,1998年,国家界定了民间金融的非法性,导致众多曾经十分活跃的合会、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消失或转入地下,“非正规金融”成为农村民间金融的代名词㊱。在正规金融缺乏涉足农村信贷市场的动力,而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进行了制度性的创新,以改变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现象,通过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丰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打破农信社的市场垄断,提高金融效率㊲。理论上,针对农村地区小微企业数量多、信息不透明、融资规模较小的特质,小银行在甄别信息、降低交易成本、缩短贷款链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小银行优势”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以引导民间金融进入正规金融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增量改革效果褒贬不一,有农村小微企业因此提升信贷可获得性的结论,也有农村金融增量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遗憾。主要原因在于,以政府主导为特征的自上而下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不足,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必须由现有金融机构作为主要发起人,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成村镇银行需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等条件,大大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

二、国外研究

国外对金融支持城市化的研究较少,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起步早,城市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引致人口等要素在城市集中,产生了城市集聚效应,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因而对金融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支持机制与动力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外的相关研究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城市化的资金来源及用途、土地财政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1.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与机制的研究

文献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由经济发展推动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城市化阶段。第一个阶段,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对应的是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即早期的商业时期城市和早期工业城市,特点是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城市化,形成工业发展——改良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及工业化的累积循环。第二个阶段,资本主义组织化阶段,对应的是城市化的深化阶段,即工业城市,特点是工业迅速发展,劳动力不断从农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应相对不足,城市化进程出现停滞。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人口城市化,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与完善基础设施。这一阶段,城市化进程形成了工业发展——地方计税基数与税收上涨——为工业、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化及工业化的累积循环。第三个阶段,资本主义非组织化阶段初期,对应的是“逆城市化”阶段,特点是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表现为城市化的反向循环。在新兴工业化国家明显低劳动力成本竞争及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的压力下,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城市“去工业化”,就业减少,税收基础和征税领域紧缩,城市基础设施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与完善,人们生活质量恶化,纷纷迁出城市。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有如下特点:第一,工业的发展是发达国家城市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第二,基础设施的完善则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较早,经历了一、二百年,已经达到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其城市发展与扩张的过程表明,集聚是城市形成及至扩张(即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动力机制。首先是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然后是经济主体在空间的集中,并由此产生集聚经济,在集聚经济的作用下,产生城与镇。区位优势的差异性是影响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经济行为主体对区位优势有不同的偏好,同类型的经济主体具有相同的区位偏好。区位选择使得不同的经济主体在某一空间集中、接近与聚集,形成有机整体,这种有机整体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与小镇。集聚产生工厂层次的报酬递增、运输费用、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报酬递增促使经济主体在空间上集中其生产活动,运输费用因素使得经济主体布局在较大的市场周围,而要素流动则会导致要素迁入区域市场规模扩大,从而更具有要素吸引力。Myrdal(1957)认为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中微观个体的实际工资和资本收益不断增加最终导致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和规模收益递增的过程㊴。城市的本质就是集聚经济,杨小凯认为分工水平越高,越能够节约交易费用;分工与专业化使具有互补特征的不同类型的产业或经济活动主体联系在一起,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化过程,就是特定空间集聚度不断提高的过程㊵。由要素集聚产生了集聚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在集聚经济的作用下,经济主体进一步在空间集中,形成累积循环效应,表现为集聚持续强化,城镇规模扩张㊶。

2.关于城市化进程与金融相关性的研究

相关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推动长期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R.Lloyd(2012)利用美国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华盛顿等地区的具体数据,构建了一个包含多状态分支效应的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使用制度和金融发展等因素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㊷。Shan Lin通过研究1980-2009年的相关数据,发现城市化率和能源消费、金融发展、经济总量、总贸易额存在协整关系,而且金融发展、经济总量、城市化率和贸易总额长期正相关㊸。R.Yorulmaz研究影响金融普及指数的社会、经济因素,选取2004—2010年欧盟27个成员国和5个候选国的相关数据,以收入、人类发展指数、人均GDP、基尼系数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自变量,结果表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金融普及负相关,农村人口比重越高,金融排斥越强,结果与预期相符。Yaojun Yao基于我国大陆省际面板数据,以资本转换率、FDI、城市化率、政府干预等作为控制变量,论证金融中介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㊹,Li Cheng-Gang采用1978—2012年间贵州省的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通过协整分析、格兰杰分析等方法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双向影响㊺。

3.关于城市化资金来源的研究

城市化的资金需求量庞大,多项研究表明,各国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均出现交通、能源、水和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采用不同方式筹措城市基础设施资金,筹集资金渠道主要有市政债券、地方税收、土地融资、民间资金等㊻。

一是,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债券或者市政银行进行融资支持城镇化。法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市镇税收、经营开发与分摊税、城乡规划税和开发税、国家拨款、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发行机构投资、发行长期债券以及保险公司、老年保险等基金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利用了一切可能的途径。日本政府主要用两种方式以自身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一种是“筑巢引凤式”,即用小量投资为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吸引民间投资;另一种是“联合投资式”,即将民间的资本和经营能力引入政府的投资事业,由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韩国通过设立国民投资基金,有效地把民间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吸引民间资本的政策法规。国会通过了《基础设施吸引民间资本促进法》,后来又出台了《扩充基础设施对策》,财政向银行贴息。韩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向国外统借外债,通过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转贷给企业。这些银行将国外贷款与国内吸收的存款根据国家确定的产业政策,按低利率(7%—8%) 贷给基础设施企业㊼。尼日利亚强调健全资本市场吸收私人资本,以提高私人部门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并以修订宪法的手段予以明确㊽。

二是,“土地财政”构成了城市化的自融资机制。对印度古吉拉特省的研究表明,土地重新整理(LR)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自筹资金的功能。首先,发达城市土地价值的快速增长使得地方政府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其次,地方政府长时间持有土地会带来更多的土地溢价;第三,以早期LR项目中获得的收益作为新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构成基金循环体系,从而不需要早期出售土地或寻求贷款。文章在最后也提出了关于项目融资所需之外对持有更多土地的担忧,主张更准确地估计对土地储备的需要㊾。在欧洲,城市扩张再次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城市扩张对环境与经济冲击最为严重的地区是欧洲南部国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将城市扩张视为潜在的财政来源。首先,城市扩张引致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上升;其次,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资金短缺在较大程度上由政府间转移支付弥补,较小程度上由房地产业税收弥补;第三,城市税收增长大于城市公共服务扩张支出引致城市短期收入盈余。可见,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及地方税收增长导致了南欧城市的过度膨胀㊿。

就中国而言,城市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增加税收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土地融资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土地城市化,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其房地产投入越大,对土地城市化的推动力越强。

1994年税收分配制度(TSS,tax-sharing system)改革,中国地方政府将所得收入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结果造成上缴中央的税收份额明显增加,地方政府税收份额明显减小,同时,地方各种收费被取消,而地方政府承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没有相应减少。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TSS使得地方政府以不到全国财政税收50%的收入,承担全国70%的公共支出。这给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R.G.Little,2012;Lin,Yi,2011)。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征收、转让和租赁产生的收入属于预算外收入,地方政府上缴中央政府的税收不包括这部分收入,于是,地方政府产生了通过土地转换增加财政收入的冲动。从那时以来,土地征收、转让和租赁产生的收入很快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土地财政”(land-based finance)。据统计,1996—2005年的十年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12306平方公里,其中,12014平方公里为政府征用土地。许多城市的地方税收中,土地租金占比达到30%—70%。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表明,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一半以上的基础设施投入来自于土地融资。由此,得出了中国城市发展主要源于土地融资的结论。土地在城镇化进程、市政融资和地方资本积累及城市维护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关于资金的用途研究

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存在深层次交互影响的过程,Hortas-Rico&Miriam(2014)认为,城市扩张会导致开支水平的提升,因为城市发展会提高地方公共物品的投入成本,需要更大的投入资金。

对于收益一般的山东省沾化县、河北省黄骅市常规栽培区,考虑投入接受能力,可以在枣果进入幼果期时,施加品质较高、水溶性较好的复合肥。根据具体挂果量,施肥量一般控制在50 kg/株左右。可以在行间枣树滴水线处开宽20 cm左右、深10 cm左右的施肥沟,覆土施肥,然后灌一定量的水,促进复合肥溶解,快速发挥肥效。

从现有文献看,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城市化大都已经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所以金融支持城市化问题很少被单独拿出来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他们更多关注于金融发展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土地开发等实体领域的推动作用,认为金融对城市化的支持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这些领域或行业的发展来体现的。欧洲各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而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作为基础,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城市住房的融资行为,城市金融系统提供了城市交通等设施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所以金融发展实际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完备的城市金融体系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城市住房的融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融资的主要用途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城市土地价值建立在政府投入和公共设施收益的基础之上,所以投资公共设施建设具有逻辑性和经济性。其次,市政府将征收的土地出让金用来发展、完善、维护城市建设环境,以吸引外资,扩大税收基础;第二,市政府低价租赁国有土地以吸引外资投资,一旦地价由于外资注入而被推高,其它土地通过发展商业或房地产获得高额回报,从而产生稳定的税收来源;第三,市政府设立城投公司将土地抵押获得银行贷款,扩张城市面积和优化城市环境,形成“城市发展—土地转换—地产升值—银行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集体土地成为城市,土地转让费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相应地,城市维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得到快速增长。政府通过出租土地给商业用户获得利润,其中70%作为地方政府收入,用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剩余30%交给中央政府。为了使土地增值而获得更多的资金,地方政府不断地建设与完善基础设施。对印度古吉拉特省的研究也表明以早期土地再整理(LR)项目中获得的收益作为新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构成基金循环体系。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因部分基础设施主要表现为各种华而不实的大工程项目(豪华的乡村别墅、宽阔的马路、超大购物中心、大规模的广场、体育场、富丽堂皇的政府大楼),不仅在大城市,甚至出现在小村庄、小城镇、落后的农村等而备受诟病。

5.主要国家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与制度比较

国外在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显著的金融支持,依据其支持模式,可分为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两种类型。研究表明,不论是采取市场主导模式的国家(美国与印度),还是采取政府主导模式的国家(日本与德国),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都主要体现在农业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

美国是发达国家,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国家。首先,利用其发达的债券市场发行市政债券为城镇化进行直接融资;其次,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SBA)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贷款、协调贷款和担保贷款等形式的资金支持,同时,成立小企业投资公司,并由SBA审批和管理,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信贷和资金支持;第三,构建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由联邦土地银行系统、合作银行系统和联邦中期信用系统共同组成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相比,其资本市场相对落后,没有采取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措施,重点放在发展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方面。第一,当局建立以中小企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中心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第二,商业银行要在其他有地区开设分行,在没有银行的农村地区开设4家分行,保证有三分之二的分行开设在农村;第三,印度储备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差别利率计划”,要求银行以特别优惠的利率向一些薄弱的部门贷款,并指定该种贷款的流向必须贷给一些指定的部落或阶层;第四,采取一家商业银行带10个初级农村信用社的计划,主要通过银行自行规划,各个层级具体负责调查,调整该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然后根据规划安排调整该地区的资金使用发放情况。

政府主导型的国家中,日本与德国都是发达国家,其在金融支持城镇化采取措施的共同点是政府主导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农村金融实行扶持性干预,日本政府更是增加了农业灾害补偿制度和相互援助制度。不同点在于,日本由政府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甚至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信用保证协会制度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制度,信用保证协会可以为中小企业取得贷款充当担保人,由政府出资组建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既可以办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也可为信用保险协会提供一定的贷款。德国则以互助金融的形式为农村与中小企业融资,建立农村金融信用合作体系,规定每个信用合作社按一定比例存入一个特别专项基金帐户,帮助有危机的信用合作社,当信用社出现风险时,该基金进行相应的补偿;建立以行会为基础的担保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担保,联邦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以低息长期责任贷款的方式对担保银行进行扶持,用以补偿担保损失。

市场主导型国家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具有政府为辅,市场为主的特点。美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为城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形式灵活多样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各地方政府通过直接融资手段为城镇化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相关立法从各方面保证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和减免政策。印度则在政策性金融体系中引入商业金融机构,向农村发放优惠贷款,增加农村信贷金融供给,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了保证涉农金融机构的利益,政府向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减免税收并对其发放的低息贷款进行补贴优惠。

政府主导型国家金融支持城镇化则具有行政干预较强的特点。日本政府对农村金融实施全面扶持,不仅为存款提供保险,还对信用社的破产收购提供必要的帮助,政府制定和成立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法规及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同时出现了针对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德国政府对农村金融实行扶持性干预,农村金融机构以公营性的服务为主,私营性的金融服务为辅,政府根据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需要,为企业和研究部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三、研究述评

首先,农村城镇化缺少清晰的概念界定。农村城镇化不同于欧美国家的“逆城市化”,它源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城市病、农村空心化等难题的渐次凸显反映出传统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速度,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距离以人为本还有显著差距。农村转移人口向往文明程度更高、就业相对宽松的经济发达区域,在落后的区域开发与建设小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既不符合集聚经济效应,又与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初衷相悖。新型城镇化既要促进人口集聚,充分发挥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效应,又要兼顾城镇的合理布局,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城市群的主要特征是群内城镇规模等级化、结构有序、功能互补以及资源配置优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极为吻合,于是城市群就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态,而以建设小城镇与发展农村规模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城镇化则成为建设城市群的落脚点之一。

第二,金融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贡献与支撑路径研究仍有不足。农村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发展、城镇建设、金融体系,居民生活等部分与层面,各部分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建国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商业银行的利润经营导向导致了农村金融滞后的特点突出,这造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脆弱,二者之间有时会表现出相关较弱甚至是负向相关。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之后农村发生了金融增量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新增了与农村经济发展个体规模相匹配的小型金融机构,这种补充为分析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以及比较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前后的影响效果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最后,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的机制与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瓶颈不仅表现为金融对产业的支撑不足,还表现在小城镇基础设施资金不足,新增城镇人口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等方面,金融支撑不足只是其表面现象,背后是制度上存在滞后或制度供给不足,机制与机理的研究将为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制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 伍艳:《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5年第26期。

② 郑长德:《中国的金融中介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③ 黄勇、谢朝华:《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理论探索》2008年第3期。

④ 王楠:《金融发展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吉林大学》2011年。

⑤ 高晓燕:《县域经济、县域金融及其协同发展——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的检验》,《江汉论坛》2016年第6期。

⑥ 杨小玲:《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制度变迁》,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

⑦ 祝健等:《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⑧李敬等:《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分析》,《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

⑨ 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金融研究》2003年第11期。

⑩ 马智利、周翔宇:《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上海金融》2008年第2期。

⑪ 王春丽、宋连方:《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6期。

⑫ 李万超等:《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9期。

⑬ 谭崇台、唐道远:《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全国31个省市的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江汉论坛》2015年第1期。

⑭ 陈敏、顾国星:《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⑮ 朱喜,李子奈:《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贷的效率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

⑯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2期。

⑰蓝虹等:《论化解农村金融排斥的创新模式——林业碳交易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的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4期。

⑱ 温涛:《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⑲ 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上海改革》2003年第10期。

⑳ 阮华等:《农村金融供求的失衡的理论分析》,《金融与经济》2015年第5期。

㉑ 刘丹、张兵:《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现象成因:基于农户内生性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㉒ 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2期。

㉓ 林毅夫:《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㉔ 袁迪:《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金融时报》2013年4月1日。

㉕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创新》,《金融论坛》2013年第7期。

㉖ 陈雨露:《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㉗ 刘芬华:《农村城镇化、异质性金融需求与金融产业结构调整》,《财经科学》2010年第6期。

㉘ 鞠荣华等:《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㉙ 郭步超:《农村土地证券化与中国农村土地金融体系构建新论》,《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2期。

㉚ 谢金楼、万解秋:《发展村镇银行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㉛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㉜ 方显仓.:《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机制建设研究》,《经济纵横》2013年第12期。

㉝ 焦瑾璞、万明:《小额信贷机构发展与竞争力评价》,《中国金融》2012年第9期。

㉞ 谭露:《基于供给偏好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6期。

㉟ 刘芬华:《农村城镇化、异质性金融需求与金融产业结构调整》,《财经科学》2010年第6期。

㊱ 高晓燕:《基于供给视角的农村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㊲ 梁静雅等:《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实施效果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3期。

㊳ 姚曙光、傅昌銮:《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与小微企业信贷可获得性——基于浙江省的数据》,《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㊴K.G.Myrdal,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Gerald Duckworth&Co.Ltd,1957,51(6),pp.972-973.

㊵Xiaokai Yang,The Division of Labor,Investment and Capital,Metroeconomica,1999,50(3),pp.301-324.

㊶M.Fujita,P.Krugman,T.Mori,On the Evoluion of Hierarchical Urban System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pp.209-251.

㊷ Richard Lloyd,Urbanization and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12,38,pp.483-506.

㊸Shan Lin,Jinming Feng,Jun Wang,Yonghong Hu,Modeling the Contribution of Long-term Urbanization to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ree Extens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2016,121(4),pp.1683-1697.

㊹Yaojun Yao,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Development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ese Mailand Provincial Panel Data,Modern Economy,2011,2(5),pp.868-873.

㊺Cheng-Gang Li,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Discrete Mathematical Science&Cryptography,2016,19(3),pp.811-820.

㊻Ivan Turok,Jacqueline Borel-Saladin,Is Urbanization in South Africa on a Sustainable Trajectory?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2014,31(5),pp.675-691.

㊼ 陈元:《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㊽Ogbuagu O.Ekumankama,Augustine Ujunwa,Halidu Ahmad Umar,Mahmud Ibrahim Adamu,Managing Urban Cities in Nigeria Efficiently by Local Councils:The Capital Market Option,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2,6(4),pp.30-41.

㊾Shishir Mathur,Self-financing Urbanization:Insights From the Use of Town Planning Schemes in Ahmadabad,India,Cities,2013,31(2),pp.308-316.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城市化城镇化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家乡的城镇化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