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础教育发展动态及启示
——以美国西雅图、丹佛两市为例

2018-06-20 09:50林启福
中小学校长 2018年5期
关键词:儿童学校教育

□ 林启福

2017年10月,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 “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海外研修美国西部考察团”,先后赴华盛顿州、科罗拉多州的西雅图、丹佛两个市学习考察。本次考察,旨在拓展名校长的国际视野,立足本国、融合世界、探寻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进一步提高中国基础教育水平,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国际化。零距离感受美国教育,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核心价值落实到育人实践,讲究形式与精神统一

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与场所,学校教育则相应承担着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人”的价值使命。美国学校将价值使命,落实到育人实践中,在追求形式与精神、内容与实质的双向互动中,完成理念到践行的和谐统一。

以丹佛费尔蒙特国际学校小学部为例,作为一所国际学校,他们致力于为全球公民提供良好的教育基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多语种的沟通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建设社会和世界的领导人才。该校提出 “尊重、坚持、快乐、正直”四大核心价值观,作为师生共同奉行的价值追求。所到之处,无论是课堂上的每一节课,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包括卫生间),学校工作的每一件事,还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的言谈举止都渗透着这种价值追求。

校方称,遇到国际学生母语国的重大节日,学校都会在教室走廊里进行布置,设置仪式性场所,当然包括该校中国学生过春节的时候,学校也会布置中国元素的物品和仪式。毫无疑问,这所国际学校对各国多元化文化尊重的同时,该校学生对世界的文化认识,融入世界的速度显然要快得多。更可贵的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仪式教育对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种国际理解的包容与教育,根植于学校倡导 “尊重”的核心价值,它用形式和精神上的礼遇,诠释核心价值的独特文化。

该校设置残疾人学习教室,门口摆放着各种轮椅。其中有一把轮椅很特殊,似乎坐轮椅的孩子四肢不健全、不能站立、也不能座稳,大概只能平躺,而且还带着氧气瓶,随时要供氧。据介绍,学校接收不少这样重度残疾的孩子。该校认为,只要生命不息,“坚持”不止,一个需要随时供氧的学生,学一个单词、说一句话,也要坚持呼吸、坚持学习,坚持向上向善。哪怕力量再弱小,也应该展现生命的存在,绽放生命之美。

校园里到处充满着自由快乐的空气。与来访者打交道中,有的学生还直接趴在他的身上,有的毫无拘束拉着他的手。那一瞬间,所有的陌生感荡然无存,快乐不仅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也深深传递给了每一位走进这所学校的客人。自由、舒展,这种快乐赋予儿童生命成长最好的养分。也难怪在一节写作课上,一个学生可以围绕 “感恩”,说出感恩 “我的家庭”,感恩“我的生活”,感恩 “我的未来”。在这所学校平等、民主、包容、自由的生活氛围中,学生追求真诚与正直,学会感恩他人、社会和生活。这种核心价值的内化,远比知识、分数要重要得多。

校方谈到该校校标是这样诠释的,不同色块、不同形状拼起来的一个大圆,每一个色块代表班级一个学生或者一个学习小组,完成了任务目标就会获得的奖励。当色块可以拼满整个大圆,代表这个班取得了胜利,可以获得一次庆典。每个人的成功和集体的荣誉紧紧捆绑在一起。他们每个人,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个大圆添一个色块,每个人都互相鼓励、互相信任、互相欣赏,每个人都在想:“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正直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身边的每一件事。正直,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人向上生长的力量,体现了团队的合作,展现了这个集体的包容友爱、积极向上的美好姿态。

没有落到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贯穿到育人实践中去。基于这所学校所见,教育理念就是一种浸润,就是一种多姿多彩的生活,就是实现人的生命的舒展。

二、教师专业成长源于内需发展的生命自觉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纵观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长可持续性源动力来自于内省。有学者认为:“教师个人在职前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和在职进修的整体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地学习与研究,不断发展其专业内涵,逐渐达到专业圆熟的境界”。

从考察美国的两个州情况看,州政府到学区,到学校,的确有灵活机动的政策,有较为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但是,直接驱动教师发展的更多的是源于内需的自觉。把教师当作职业,也当作自己的事业来追求,这就是美国教师的一种职业定位。成长,不是依赖于行政推动和科学的顶层设计,真正源自于个体追求的 “生命自觉”。

(一)源于教师职业认同的应然使命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敬业;因为敬业,所以专注;因为专注,走向专业。在美国,选择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更多是因为热爱教师这份职业。有的教师,宁可不去好的学校,却乐意留守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认为这里更加需要他们,尽管好学校的工资待遇会更高。留守在儿童需要的地方,更加有一种成就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源于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深切关怀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系所组成的人口结构同样反映在学校中。面对各种不同起点的学生,甚至是面对英语零起点的学生接受教育,如何真正做到 “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无疑需要教师除了精湛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教师的大爱情怀,即要有教师的敬畏之心、悲悯之心和公正之心。

敬畏之心,就是每个儿童的生命都值得尊重。生命只有单程,不能重复,不能伤害了重来。而教师工作面对每一个幼小脆弱的生命个体,要如履薄冰,甚至战战兢兢。

悲悯之心,就是每一个儿童来到世界都应该被温柔对待。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儿童,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对他们更要有一份同情心。

公正之心,就是要不分贵贱、不看天赋,公平对待。真正体现基础教育的阳光、公平、公正。这也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大爱情怀与儿童立场的教育认同,美国教师更加敬畏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自觉地提升个人育人艺术水平。

在这里,美国教师对体罚行为会坚决说 “no!no!no!”他们的教学活动中,是师生智慧启迪、思想碰撞、心灵呼唤,真正是生命共生共长的过程:在儿童成功的时候,他们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共同享受成长快乐;当孩子胆怯的时候,他们就会投以鼓励与期待的微笑;当犯错的时候,又会以包容的目光在等待。

(三)源于积极应对专业发展的挑战

当然,除了源于教师教育使命与对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追求,也来自于专业成长的工作挑战。美国教师会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或校长的指导意见,自主选择去有资质认定的专业机构或大学进修专业课程或相关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在这里,多数教师要承担五门课程的教学。因为州与州之间、学区与学区之间、校与校之间可以自行选择教材,在给予选择自主性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带来一定挑战。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更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课程开发和统整能力。当然,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遇到难题时,借力同伴互助也成为了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参观学校所见,他们的同伴互助在形式上主要由学科负责人来主导,内容上重视跨学科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协作教学、反思性会议、理论学习和行动研究等形式进行。有的学校还设立协助校长指导教师专业提升的专门岗位。校长和团队的支撑,成为了教师内省成长的保障,让教师职业成长更加舒展、有力。

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指出: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每一个生命都向往太阳,每一种成长都源自于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叫 “自觉”。成长是教师的 “生命自觉”,是对教育的敬畏,是呼唤教师直面生命之意义,践行教育之天职。这恰恰是教师成长的理想境界!

三、个性化的教育风格和多元化的教学形态

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以 “人”为中心,强调 “人的自由发展”,以及西方提倡的许多 “新教育”思潮,是美国实施 “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背景。

(一)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追求

古人云:“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在美国学校,真正可以感受到儿童是校园里的天使。那种师生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从师生交流的眼神、师生活动中可以感受到;那种学校细节管理的人性化,充分表现了对儿童的尊重与保护。参观考察所在的学校,他们的教室地板干净得就像自己家的地板一样,一尘不染。他们还有专门的儿童卫生间,男生和女生的卫生间具有充分的隐私权,成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他们的洗手池分大人和小孩的,孩子小,洗手池就以儿童身高相匹配进行设计。他们教室的门更具人性关怀,不会出现儿童调皮玩门的时候被夹到手的危险。他们的教室更确切地说是师生的共同家园,看似杂乱摆放的物件都是孩子们学习和活动所需要的用具或创作的作品。他们的课堂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这里只有儿童的标准。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把儿童的幸福还给儿童,基于儿童的视角权衡学校教育的功能,这一切无疑创造了适合儿童生长的土壤。

(二)自由舒展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

小班化教学和差异化教育是美国个性化教育的一个亮点,其实质不仅是因材施教,更是教育资源的一种重新分配。美国课堂上,主要以主题式教学任务为驱动,以儿童的观察、动手、体验为教学手段和路径展开学习,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教学提出自己的疑问或主张,这种注重知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课堂”成为“学堂”,“教学”成全 “学问”。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国内整齐划一的坐姿坐向,调皮的孩子可以享有特别舒服的转椅,好动的孩子甚至还可以有弹力球座椅,想动就让他动起来,释放他的能量,顺应儿童的天性。在我们觉得应该很庄重的课堂里,美国课堂却是另一番景象。

(三)致力于创新创造和领导意识的前瞻培养

美国课堂注重学生想象、动手实践,个性表达,赋予儿童极大的发展空间,非常有利于儿童创造力思维的孕育与发展,这种创造性培养顺应儿童天性,没有强迫和控制,从根本上成全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一个在接受中美两国教育的美国大学生在谈到 “创造性”一词时认为,按部就班就等于剪掉了孩子的翅膀,顽固不化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模式是死掉一个孩子创新能力与求知欲最快的方式。如果孩子在学校里一天到晚接触到的都是如何正确的解开一道数学题,如何按照老师要求的格式写千篇一律的作文,他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完全没有让孩子有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不仅如此,美国学生常常给人一种很阳光、很自信的感觉,其实这种自信是来自于整个美国教育理念中从小就开始重视的领导力培养。美国倡导教育为了培养具有领导才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特别强调从小就养成优秀人物必须具备的关键品质,包括:积极负责、行动计划、分清主次、合作共赢、言行一致、团队精神、内心丰盈。

(四)科技运用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模式

美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连续五次发布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并推出一系列行动计划,让美国成为世界上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行政部门有专门推广运用科技的官员和专门推广科技产品的人。在美国课堂里,信息化技术已经普遍运用,老师的作业发到学生的移动电脑,因人而异布置作业。这种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学习,到如今我们知道的翻转课堂、移动学习、虚拟现实学习等,层出不穷的科学技术应用教学和模式创新,就是美国基础教育给世界各国教育的贡献。当然,在他们推崇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没有摒弃对常规教学资源的使用,随手可见的磁性小黑板、画笔和画架等教学用具,说明在信息技术运用充分发展的美国,教育教学并非全部 “电子化”,简单的教学设备也充分营造了课堂的现场感。

(五)开放包容与兼具特色的教育体制

西方教育呈现出的开放、包容、平等对话的氛围并不是美国大片的杜撰。走进美国校园,最有意思的是学校是透明开放的。美国的中小学校都没有实体围墙,学校是与社区融为一体的,学校既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是该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中心。因此,学生和家长都不会感觉到与学校有什么隔阂感。在美国,学校和社区的联系紧密,决定学校发展的最大权力机构是校董事会。而董事会的组成人员主要由社区各界人士通过竞选组成,他们决定学校改革、发展与策略,与校方共同致力于推动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与社区的这种包容,彰显了学校教育的开放思想。美国的州与州、学区与学区、学校与学校,也大相径庭、各放异彩。学校对师生是开放包容的,他们没有统一标准的课程教材,所有的教育因校、因师、因生而异,他们倡导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美国校长的主要工作就是听课、评课并制定教师的成长计划和学生发展计划。美国教师也没有职称评聘标准,不用赛课,主张 “教师有个性、学校有特色、教育有风格”。

四、美国基础教育发展动态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考察美国学校,笔者认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加强教师职前职后的系统化培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要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是加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向引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觉的文化自信。

三是激发课堂教学的灵动、活泼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智慧与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

四是完善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尊重独立性和独特性,更加包容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独特才能。

五是构建适合儿童成长的校园文化,站在儿童立场让文化发生教育意义,让教育焕发文化的光芒,让儿童成为学校最重要的生命主体,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家园。

我们国家基础教育还应坚持和传承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和传承培养人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从小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未来做合格的现代公民奠定扎实基础,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中国灵魂、有崇高道德品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二是坚持和传承基础教育夯实根基的根本理念。立足国情,坚定不移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教育,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夯实基础,在传承与发扬中巩固我们的办学优势。

三是坚持和传承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培养,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专业发展平台,既立足于当下,又着眼于未来,不断激发教师内驱力的同时,又调动外在的 “强制”压力,并鼓励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倡导问题教学、行动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是坚持和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文化传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让我们的教师在有尊严的职业底气中,拥有崇高的职业荣誉感、事业的成就感、生活的幸福感。

(本文作者与考察学校的学生在一起)

五是坚持和传承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教育的形态。大力加强家校教育的密切配合,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大力开展主旋律正向教育激励,防止西方 “普世”价值和人权自由思潮的渗透与 “和平演变”。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综上所述,仅是走出国门看见的 “窗外”风景,乃是一孔之见。教育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更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没有哪一种教育适合所有的国情,没有哪一种教育适合所有的文化。面对当前各国教育的不断融合,我们更应清醒地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教育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学习借鉴美国教育,以更加自信、从容、开放和包容的国际视野,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道路,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教育声音!

[1]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 (5).

[3]肖丽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2, (5).

[4]胡永斌.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 2017, (3).

猜你喜欢
儿童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