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审美体验,构建语文“悦读”课堂

2018-07-09 11:22陈书强
教师·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悦读中职语文

摘 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很大比重,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许多教师认为阅读教学比较困难,归根结底在于未找到正确的教学目的与方法。作为品味文章内涵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切入点,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运用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完成情感的体验与升华。

关键词:审美体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悦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简介:陈书强(1978—),男,福建上杭人,讲师,本科。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性课程。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加强语文阅读方面的教学力度,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其日后就业成长都有奠基性的作用。而在课程安排中,阅读课程所占比例之大、课时安排之多,都足以证明其重要性。很多教师在授课中比较关注知识点的传达,以知识点是否传达到位来判断课堂质量是否达标,这种教学理念略有偏差。本文的讨论主要以学生的审美体验为切入点,关注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审美感受,营造阅读气氛,从而对构建“悦读”课堂产生帮助。

一、创造“悦读”氛围,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很多学生对语文阅读都有错误的认识,认为阅读仅仅是文字表面的阅读,掌握文章大致意思,了解简单的写作手法则是阅读的目的所在。在这样的阅读理念影响之下,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很难燃起浓厚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还不会读书,掌握不到阅读的技巧,从而对阅读产生畏难心理。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之前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放下心中的包袱,主动走入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自觉地品味文章的内容。要想营造出高质量、高氛围的环境,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或者与文章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先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后再深入阅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授课原则之下,教师在《项链》阅读教学环节设计的时候,分析了本篇文章写作内容最大特征在于女主人翁在开始和结尾的相貌、境遇对比,以这个矛盾点为“亮点”设计的课前导入环节,目的是唤醒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产生疑问,进而主动探究。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在PPT上播放了女主人在项链丢失之前的神情、样貌穿着,让学生先猜猜她之前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在学生们一阵讨论之后,教师又展示了几幅图片,里面是十年后女主人翁的样貌。很多学生在看了这些图片之后,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十年之后女主人翁会变得如此落魄?”“这十年之间女主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经历了什么样的打击?”无数个问号在学生脑海中盘旋。教师抓住了這个重要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内容,寻找出文章中描写女主人翁神态、穿着的语句,看看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对比,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

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课前主要以气氛的营造为主,通过图片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确了阅读的方向,掌握了本次阅读的目的所在。

二、巧设“讨论”环节,提升学生审美体验

阅读并不是仅仅是读书,还应包括讨论交流的环节。学生们在阅读完文章内容后,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对文章的了解,看看大家的思想和看法是否一致,也可以听一听别人好的看法。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这样的交流机会,在合作探究的时候碰撞出不同的智慧火花,这也是动态教学的体现。这个智慧碰撞的机会并不是提前安排的,而是随着课堂的进度逐渐推进的,因而教师无法预先安排每个精彩的讨论,这也正是阅读课的趣味性所在。

在《项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了文章的结局。这篇文章的结局既有出乎意料的部分,但又是合乎情理的。除此以外,结局还有个特征,就是“留白”:“在结局描写中,我们明确地知道了项链是假的,但是我们却不知道马蒂尔德心中的想法,你们认为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好吗?”

生1:“我觉得很好,作者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仍然觉得意犹未尽。”

生2:“我也觉得很好,这个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空间,同时也表达出了更丰富的内容。”

生3:“我有不同的观点,我觉得这样不太好,这让文章看起来有些晦涩难懂。”

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家也有许多的不同意见。此时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师:“大家想一想,自己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写作手法?”

生1:“有,我读的《红楼梦》最后描写黛玉病逝的时候,黛玉喊了一声:‘宝玉,你好……,作者也是没有写出黛玉说话的内容,这也成为了人们讨论这本著作的焦点所在。”

生2:“《花衬马蹄香》这个绘画作品同样也采用了这样的手法,作者想要表现花丛的清香,采用了蝴蝶围绕马蹄的绘画方式,让大家仿佛闻到了花香。”

……

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家从文学作品谈到了艺术作品,一下子话匣子都被打开了,课堂气氛变得很热闹。在这次的讨论交流中,大家也感受到“留白”这种写作修辞手法的功能,感受到修辞手法给文章带来的美感。

三、尊重“个性”阅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审美化的阅读方式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美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语文阅读最大的魅力在于,不同学生阅读相同的文章,因为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见解认识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出现差异,但归根结底都可以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而在阅读中“个性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这篇文章有很多描写的亮点,是散文的代表作,其语言细腻优美,传递的感情十分到位,是比较适合阅读的教材。在这篇文章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灌输自己的见解,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文章亮点开展自主赏析,然后交流自己的情感体会。在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要求下,学生所选择的阅读内容也不同。有的学生品味的是文章中许多静态描写的场景,有的学生抓住了文章对嗅觉、听觉等细节性的描写,还有的学生觉得文章中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当学生们细细品味了自己所选择的文本之后,都陶醉在朱自清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带领学生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环境和朱自清当时的境遇,从而理解作者写下本篇文章时候的情感思想,即“暂得浮生半日闲”的情感需求,凸显了语文的人文性色彩,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朱自清的人格魅力,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层次。

四、结语

语文阅读课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轻松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课文内容。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应掌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先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提升作为教学目的所在,才能成功构建出语文“悦读”课堂。

参考文献:

[1]朱美霖.以《离骚(节选)》为例谈语文教学的铺垫艺术[J].语文天地,2013(23):45-46.

[2]李述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课外语文,2015(4):95.

[3]李海燕.最优化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浅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63.

[4]葛玉玲.提高中职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J].成功(教育),2012 (10):90.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悦读中职语文
童心 童眼 童耳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