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初探
——以上海理工大学体育竞赛课程为例

2018-07-15 03:07朱晓菱
运动 2018年16期
关键词:体育部体育竞赛体育锻炼

袁 勇,朱晓菱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上海 200237)

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号召,围绕大学生合理“增负”。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2017〕5号),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继续深化,依据上海理工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整体规划中对于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的体育工作的现实状况。2018年下半学期开始,对原有体育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新模式,以参加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赛事为切入点,试运行体育竞赛课程,总体思路是以体育竞赛课程为核心,以竞赛班级为平台,以体育联赛为形式,以赛事管理为评价,以体育社团为支撑,以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为补充,全面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最终形成人人拥有至少一项体育专长,人人至少参加一项体育赛事,人人热爱体育,校园体育文化深入人心,各类体育人才频频出现,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全面提升的良好氛围。

当高等院校学分制下军体类学分评定不再局限于传统必修课程模式,而是以竞赛课程为核心,以联赛制为形式,以赛事管理为评价的体育课程时;当“FIFA足球经理”成为现实世界版可供学生实际操作时;当违纪、暴力、不文明行为碾压传统技能至上的评分标准成为扣分项时;当体育锻炼跳脱出时空、形式的限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校园所到之处皆可成为体育锻炼的场所时;当日常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体育锻炼已然成为“多劳多得”的加分项时,这样的体育课你愿意参加吗?

1 体育竞赛课程实施的内容和办法

体育竞赛课程设置以竞赛班为载体,根据不同项目,选拔或专项运动技能较好、或管理能力较强、或体育专业知识丰富的同学组建不同的队伍,采取联赛制进行整个学期的比赛,保证每位同学每周参加至少1次高强度比赛。竞赛班同学成绩评定以比赛参与度及赛场表现为主,结合体能测试成绩、球队或个人比赛成绩、自我管理及奖惩评定等进行综合评价。竞赛班课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竞赛班试行期间,参加学生主要以自我报名选拔、院级运动队推荐以及体育社团推荐为主。目前,以广受学生欢迎,适合联赛制竞赛开展的项目为试点,力争在2年内将适合开展的项目全面铺开,覆盖一半学生。

1.1 课程设置

1.1.1 资格认定 (1)各项目校级代表队:所有经认定具有资格代表学校参加上海市或全国大学生比赛并能认真参加训练、比赛的学生运动员。(2)体育竞赛班:所有经认定具有资格参加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的各项目校内联赛并能认真参加课余训练学生(含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

1.1.2 成绩评定 参照上海理工大学体育竞赛课程成绩评定细则。

1.1.3 学分认定 各项目校级代表队学生运动员,体育竞赛班学生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等按要求完成1个赛季(学期)比赛或相关联赛后均可免修当学期体育课,并给予相应学分认定。其中一、二年级学生为体育必修学分,三、四年级学生为任选学分。

1.1.4 项目设置 以广受学生欢迎,适合竞赛开展的运动项目为对象,主要有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舞蹈、旱地冰球、长跑等.

1.1.5 早操课外活动 体育竞赛课程学生可以免于执行参赛当学期学校有关早操和课外活动相关规定。

1.2 体育竞赛课程管理和教师工作量认定

(1)在体育部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体育部指定和教师自愿应聘相结合的办法选派任课教师(试行阶段,体育部指定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队伍组织、管理、专项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竞赛规则队伍磨合等方面进行集中授课、现场指导,达到传授知识和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2)担任体育竞赛课程主讲教师,工作量等同面上体育课。根据不同项目限定班级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0人。体育竞赛课程教师在具体指导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但必须接受体育部监督,相关工作内容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管理。

1.3 选课办法

(1)校级代表队依据往年各项比赛安排惯例,提前1学期由各项目教练员根据要求选定代表队学生,将名单报送体育部办公室,并通知入选学生不参加当学期体育课选课。(2)体育竞赛班学生由各项目负责教师,提前1学期选定参赛学生名单(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将名单报送至体育部办公室,并通知入选学生不参加当学期体育课选课。(3)体育部教学秘书汇总所有体育竞赛课程学生名单,于当学期结束前报送教务处,教务处负责统一安排体育竞赛课程选课。(4)新生如需报名选修体育竞赛课程,必须在开学第1周通过体育部组织的体育技能测试后方可报名。

2 体育竞赛课程的多元角色培养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主线,因材施教和多元化理念始终贯穿在学校体育教学整个过程,此次试行体育竞赛班,参加学生不仅有运动员,更有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等,在教师指导下,每支队伍参照职业俱乐部管理模式,根据不同分工,在各自擅长的岗位上为球队服务,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特长,评分方法也各有侧重。通过实践,不仅运动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学生们更是学会融合多学科知识,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以更加洋溢的热情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并积极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

学生裁判员队伍培养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理工大学早在改革之前就已经有意识地进行裁判人员的培养。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获得各个项目不同等级的裁判员证书,参加从区级到全国级别的赛事执法。学生裁判员作为高校课余群体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增强学生品德体质、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推广运动项目具有深远影响。此外,在相关学院的协助和指导下,通过组织、策划各种赛事,通过赛事宣传、报道等培养具有体育赛事管理、体育新闻等特长的人才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3 体育竞赛课程的立德树人内涵

体育竞赛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校体育素质体现,更成为学生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任何事物发展一样,体育竞赛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各种矛盾,出现了很多与体育竞赛精神相违背的违纪、暴力、不文明等行为,如辱骂、恶意中伤他人,赛后拒绝与对方握手致意,训练、比赛装备不整。这些在传统普修教学中体验不到的规则教育,都将在这次课改中予以强化并成为成绩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漠视规矩立即受到惩罚是对违规者的警示,以小见大,抑制违规行为,教会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将体育的竞争拼搏精神内化为自身奋斗向上的气质。这有利于充分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身心健康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把赛场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主战场。

4 丰富课外体育锻炼,建设健康促进实验室,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曾感叹国内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太轻松了”。大学宽松的管理,给了“有心”的学生“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空间,但也给了一些大学生坦然享受放松的机会。据最新权威报道,持续下跌20年的青少年身体素质有所改观,但其中的大学生身体素质依然不乐观。除中国大学生普遍健身意识淡薄,延续了高中的惯性,对体育锻炼不重视,大学生活无规律,网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严重缺少体育锻炼和必要的体力活动。中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是一个原因,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院校通常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且体育课每周只有1次,体育锻炼时间明显不足。此次体育课程改革规定,一、二年级每学期至少要完成36次的课外活动、16km的跑步,三、四年级完成30次课外活动、120km的跑步,才能拿到相应的体育学分。除传统的早操外,校园健康跑、各类体育社团活动签到、体育场馆运动签到都将成为推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一大助力。在田径场或校园区域内,登陆健康跑APP进行跑步,或是在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健身房、室外篮球场、室外网球场等场所参加其他形式的锻炼并通过签到来完成考核需要,这种方式拓展体育课程的时空结构,丰富体育教育资源,有利于真正形成课内外一体化,并最终达到人人热爱体育、人人至少拥有1项体育专长、人人至少参加1项体育赛事、特色体育氛围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全面提升的目标。

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扶持下,上海理工大学建立体质健康促进实验室,通过Polar TeamPRO团队训练系统、SMT心肺功能测评系统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学生进行科学监测和数据采集,持续跟踪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锻炼情况,建立完整的个人运动档案,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运动建议,不仅做到让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情况了如指掌,也对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效果进行科学评测。

5 结 语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上海理工大学将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精神指引下,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紧紧抓住体育课程改革的内涵,通过竞赛课程尝试让学生在对抗中增强竞争意识,在挫折中培养拼搏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永不言败、奋勇拼搏的特色体育性格,真正把体育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建立完整的体育课程改革体系,希望通过4年大学生活的锤炼,在高校形成一种独特的全员参与、奋斗脚步不停歇的体育价值观,从而让运动融入每个学生的血液之中,让每个学生受益终生。

猜你喜欢
体育部体育竞赛体育锻炼
职业院校体育竞赛开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高校体育部自主管理体育场馆的机遇与挑战
高考数学中体育竞赛类概率问题解析
新时期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征、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中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国际化合作教育探析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