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老年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

2018-09-11 02:36李艳秋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实验组

李艳秋

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卫生院,山东滕州 277513

老年性脑出血患者多因长期高血压,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细小动脉硬化[1],在劳力或情绪激动时因血压急速上升出现脑细小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患者常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2],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急性期病死率在35%[3],危险性较高。目前的治疗为调整血压、降低颅内压、防治继续脑出血,进行挽救生命,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我国脑出血患者中有75%存在致残现象,5年复发率高达41%[4],严重威胁到患者的健康,随着医疗水平发展,病死率在逐年下降,但是致残问题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老年性脑出血早期康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康复护理是根据老年脑出血患者受伤部位导致的神经损伤进行康复,根据出血部位、严重程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高级脑功能障碍、情感与心理障碍,这对患者的日后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让老年患者更加抑郁,给患者家庭增加负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对老年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测试进行制定训练内容,以运动疗法及心理护理为主进行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后遗症影响,提高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现为证实老年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护理价值,特选取该科室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86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该次实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科室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93例。实验组最大年龄80.2岁,最小年龄 53.7岁,平均年龄(69.7±3.5)岁,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4例;对照组最大年龄79.6岁,最小年龄55.1岁,平均年龄(69.2±4.1)岁,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4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晓该次实验,且自愿配合。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抢救、用药治疗,降低颅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测量血压、体温、脉搏、呼吸频率,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帮助患者变换体位,防治坠床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介入:①先进行康复评估,根据出血部位、严重程度等进行运动、语言、感觉、认知、吞咽、心理、日常生活能力等全面评估;②早期强化患侧刺激,床柜摆放,患者对向房门进行视觉刺激,进行精细动作训练,眨眼、微笑、抬眉、转动头部、吞咽动作训练[5];③进行平衡能力训练,走路,对僵硬肌肉每天进行抗痉挛训练,从手、腕、肘、肩、足、膝、髋进行伸展、收回等训练,从被动训练过度到主动训练,从能翻身、独自坐着到起身,再从起身到站立行走锻炼平衡能力,期间注意保护患者,防止跌落、掉床;④手部锻炼时提供一些道具,皮球、握力球等,然后练习穿衣、饮食、如厕训练,训练过程中每天与患者进行简单语言交流,可以阅读报刊,播放舒缓音乐等;⑤心理康复治疗,老年患者对失去日常自理能力会焦虑、抑郁,帮助患者排解消极情绪,增加信心,在进行心理治疗时特别注意注意眼神交流,并鼓励其表达出来,耐心倾听并给予帮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肢体康复情况及焦虑状态,进行评分。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 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实验组护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 (2.3±0.7)分,对照组护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2.5±0.9)分,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在护理后实验组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至(8.7±1.8)分,对照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3±2.3)分,虽然有提升,但是与实验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能力对比分析[(±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能力对比分析[(±s),分]

组别日常生活能力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n=93)对照组(n=93)t值P值2.3±0.7 2.5±0.9 1.6916 0.0924 8.7±1.8 6.3±2.3 7.9246<0.05

②实验组患者护理前焦虑状态评分为 (59.4±2.1)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焦虑状态评分为(58.8±2.9)分,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焦虑状态降至至(40.2±2.1)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焦虑状态评分为(51.4±4.8)分,相对护理前状态有所改善,但是与实验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状态对比分析[(±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状态对比分析[(±s),分]

组别焦虑状态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n=93)对照组(n=93)t值P值59.4±2.1 58.8±2.9 1.6160 0.1078 40.2±2.1 51.4±4.8 20.6152<0.05

3 讨论

老年脑出血患者患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急性期病死率在35%。此类患者一般长期患有高血压,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细小动脉硬化,在劳力或情绪激动时会出现脑细小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我国脑出血患者中有75%存在致残现象,5年复发率高达41%,随着医疗水平发展,病死率在逐年下降,但是致残问题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老年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脑出血带来的后遗症,也是医疗工作的一部分。越早进行康复护理,越能减轻后遗症影响。在康复护理内容前,先进行康复评估,根据出血部位、严重程度等分析患者目前的症状,根据每一例患者不同的严重程度进行康复训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具体操作是对主要功能障碍评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高级脑功能障碍、情感与心理障碍,根据患者的测试进行制定训练内容,首先以运动疗法为主进行功能恢复,初期强化患侧刺激,保持患者患侧对向房门进行视觉刺激,所有可移动物品放在患侧,先练习表情训练,然后练习转动头部、吞咽动作;其次对僵硬肌肉每天进行抗痉挛训练,从手、腕、肘、肩、足、膝、髋进行伸展、收回等训练,增加肌肉力量,对暂时不能下床的患者多给予按摩刺激,防治肌肉萎缩和褥疮[6];再进行平衡能力训练,从能翻身、独自坐着到起身,再从起身到站立行走锻炼平衡能力,期间注意保护患者,防止跌落、掉床。康复训练时提供一些道具,皮球、握力球等进行手部锻炼,待能行走、手部活动精细后,练习穿衣、饮食、如厕训练,训练过程中每天与患者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并逐渐增加难度,在患者能听懂外界表达语言时即可进行心理康复治疗,老年脑出血患者可存在自我认知障碍[7],对自身失去日常生活能力会感觉无助和抑郁,同时与家属沟通,多陪护患者,帮助患者排解消极情绪,增加信心。在该次实验过程中,实验组的93例老年患者明显情绪乐观,康复护理积极配合,两个月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出血康复实验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