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8-09-11 02:36徐倩陈柱王萍施伯瀚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失语症康复训练语言

徐倩,陈柱,王萍,施伯瀚

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上海 200441

脑卒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属于突发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是一种多因素致使脑内动脉闭塞、狭窄或破裂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急性脑卒中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有很高的复发率、致残率与病死率[1]。大部分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甚至失语症是功能障碍中的重要表现,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情感表达与生活质量[2]。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时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重要方式。今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100例,探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在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100例,患者经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并学术会议给出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结合颅脑CT、MRI得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该次研究得到该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支持与赞同。排除意识障碍患者、构音障碍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30例,女 20 例,年龄为 49~78 岁,平均年龄为(60.1±3.8)岁,卒中类型中脑出血与脑梗死分别有22例与28例,失语类型中运动型、感觉性、混合型分别有38例、8例与4例,BDAE 失语程度中 0级、1级、2级、3级、4级、5级分别有19例、16例、15例、0例、0例与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48~79岁,平均年龄为(60.3±3.9)岁,卒中类型中脑出血与脑梗死分别有21例与29例,失语类型中运动型、感觉性、混合型分别有39例、8例与3例,BDAE失语程度中0级、1级、2级、3级、4级、5级分别有 20例、16例、14例、0例、0例与0例。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比例、卒中类型、失语类型与失语程度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即干预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处理并发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语言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的频率为 3~5 次/周,30~60 min/次,4 周 1 个疗程,3 个月后对比临床效果。

①图片训练 首先,听理解能力训练,在桌上放上多张图片,护理人员给出名称,患者注意挑选对应的图片。其次,称呼训练,护理人员逐张询问患者图片上的内容是什么,患者逐一回答,若回答不出或者回答错误,可以通过对词头音或图中东西的用途进行描述来对提示患者,也可配合肢体动作来提示患者,用视听觉结合方式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如吃饭,护理人员做吃饭的动作。再次,复述能力训练 给予文字或图片暗示,让患者复述。其次,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应用图词匹配或者词图匹配的方法将词卡交于患者,并让其做1/5选择。之后用相反的方式训练患者图与词的匹配能力。最后,书写障碍训练应用字词匹配开始或者进行抄写训练,一直过度到听写、看图名书写。

②其他训练方式首先,口型与声音训练。让患者通过看、模仿护理人员或者家属的发音与口型来进行校正与加强。其次,闲谈训练法。护理人员、家属与患者加强交流,保证患者对交流的内容感兴趣,注重患者自身意思的表达,不限形式,文字、口型、图画、肢体动作等皆可。最后,音乐训练法。播放一些欢快简单的歌曲,让患者跟唱,刚开始护理人员或家属可在一旁跟唱,随后可让患者独自哼唱,提高患者的说话流程度。

1.3 观察指标

①失语程度评价,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性检查法[4](BDAE)评价患者的失语程度,分为0级到5级共6个级别,级别越低表示失语程度越严重。②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内容主要是口语、阅读、书写与听力理解,满分2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语言功能越高。③疗效观察,治愈:语言功能评分改善幅度超过90%且失语程度好转超过2个级别;显效:语言功能评分改善幅度在60%~90%之间,失语程度好转为2个级别。有效:语言功能评分改善幅度在30%~90%之间,失语程度好转为1个级别;无效:无论语言功能评分还是失语程度评价均无改善迹象。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④用MMSE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主要内容包括定向力、理解力、记忆力、注意力、图像描述、语言表达能力等内容,满分3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特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 χ2检验,分别用(±s)、[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失语症康复训练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失语程度对比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BDAE失语程度0级与1级率显著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失语程度对比

2.3 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语言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显著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语言、认知功能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语言、认知功能对比[(±s),分]

注:*表示与护理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语言功能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MMSE认识功能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52.1±9.8 52.4±9.6 0.155 0.877(161.5±10.3)*(131.8±11.2)*13.802 0.000 15.1±2.8 15.2±2.6 0.185 0.854(24.2±3.1)*(19.7±2.9)*7.495 0.000

3 讨论

失语症即语言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语言障碍属于无意识性功能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理解能力受损、语言表述不清甚至语言表达能力缺失,情感沟通与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据临床研究表明,语言康复训练时间越早,患者的语言康复效果更好[5]。因此,给予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早期语言康复训练非常必要。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治疗总有效率、语言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显著较高,BDAE失语程度0级与1级率显著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因为语言康复训练能够提高神经细胞新突触的生成速度,通过长时间的重复训练能让新长的突触建立突触链,确保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不仅能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而且还能对神经元加强保护,促进轴突、树突的再生、重建[6]。此外语言康复训练能借助中枢神经可塑性特点,应用语言刺激来提高脑电活动强度,让脑的潜能激发出来,对受损的语言神经功能代偿性恢复。然而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每日的训练时间必须要超过30 min,且训练不可中断,如此才能确保突触链形成的快速性与有效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给予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充分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与认知功能,减轻失语程度,临床上应用很有价值。

猜你喜欢
失语症康复训练语言
失语症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语言是刀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医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