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相关因素及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8-09-11 02:36游军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糖尿病足下肢实验组

游军

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区河口卫生院,湖北黄石 435000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指的是胰岛素分泌降低或功能障碍导致的代谢系统性疾病,以血糖增高为主要症状表现。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和治疗,在病情持续发展和恶化的基础上,各种并发症会随之出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是造成患者感觉异常、下肢疼痛、跛行的主要原因,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肢体坏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糖尿病足的药物或方法,但早期预防可使糖尿病足发生危险显著降低,后期开展下肢血管介入治疗,可取得显著性成效[1]。该文选择该院2017年6月—2018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4例作为观察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4例作为观察对象,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按照是否存在糖尿病足分为对照组(n=37,非糖尿病足)和实验组(n=37,糖尿病足)。对照组男患者21例,女患者16例,患者年龄 43~87 平均年龄(63.8±7.5)岁;病情分级:I级 14例,II级 10例,III级 7例,IV 级 4例,V 级2例;实验组男患者22例,女患者15例,患者年龄44~85 平均年龄(64.2±7.4)岁;病情分级:I级 15 例,II级11例,III级6例,IV级3例,V级2例。将两组一般资料展开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对比价值。该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进行下肢血管介入治疗,以球囊成形术及下肢血管造影为主,术前予以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活血化瘀、局部换药等常规性治疗,对用药后的血糖、血压进行合理控制,并要求患者纠正错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行为。

1.3 观察指标

测定两组患者的FB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TG(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观察和评定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该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使用(±s)对代谢指标进行表示,并给予t检验,使用[n(%)]对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表示,并给予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代谢指标的差异

实验组 FBG、2hPG、HbAlc、TG、TC、LDL-C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代谢指标的差异(±s)

表1 对比两组代谢指标的差异(±s)

组别FBG(mmol/L)2 hPG(mmol/L)HbAlc(%)LDL-C(mmol/L)HDL-C(mmol/L)TG(mmol/L) TC(mmol/L)对照组(n=37)实验组(n=37)t值P值6.68±0.85 9.13±2.28 6.124 5 0.000 0 9.95±3.07 11.55±3.37 5.134 9 0.036 2 8.77±2.50 10.45±2.76 4.744 1 0.007 7 2.67±0.95 3.21±1.26 6.081 5 0.040 9 1.37±0.46 1.15±0.43 6.125 2 0.037 0 1.47±0.80 1.98±0.01 3.877 4 0.000 2 4.85±1.60 5.59±1.44 4.091 0 0.040 0

2.2 评价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差异

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2。

表2 评价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差异[n(%)]

3 讨论

糖尿病足属于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病程≥10年的中老年患者最易发生糖尿病足。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足患者在糖尿病群体中的发病率在15%左右[3]。糖尿病会导致外周血管发生病变,且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和病情的持续加重,周围神经会发生明显病变现象,致使血液流变学随之发生变化,使糖尿病足的发病危险明显提高。高血糖、高血脂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动脉粥样硬化、内膜纤维增生、动脉壁中层钙化等相应变化随之出现,此时血管壁的正常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粥样斑块形成速度明显加快。血粘度升高的过程中,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肢体远端血流逐渐减少或完全中断,远端组织长期处于缺氧缺血状态中,就会导致下肢出现皮肤颜色变暗、发凉、疼痛级组织溃烂坏死等现象。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逐年增多,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年轻化趋势明显[4]。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不仅操作难度较大,且会造成较大的创伤,取得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医疗事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可对外科开放手术的不足进行有效弥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下肢血管介入手术主要通过导丝抵达病变狭窄部位,利用球囊扩张血管,促使血流再通,使肢体远端血供快速恢复正常,对远端肢体缺血缺氧现象进行改善,使其肢体发凉、疼痛等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快速缓解和改善,血管再通后,因为缺血缺氧导致的糖尿病足足部溃烂情况会缓慢愈合。相比于传统治疗方法,下肢血管介入手术可大幅度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可将其作为治疗下肢血管病变的优先选择[5-6]。

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与非糖尿病足患者相比,糖尿病足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明显升高。本组研究发现,实验组 FBG、2hPG、HbAlc、TG、TC、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出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糖尿病足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升高明显。通过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发现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于学斌等[7]研究人员在《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介入治疗效果评价》中得到的结论十分相似。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与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存在直接性关系,实施下肢血管介入治疗,效果确切,可使各项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采纳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糖尿病足下肢实验组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2020年糖尿病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从足护理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中医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