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

2018-09-11 02:36汤继英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脊柱下肢血栓

汤继英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为下肢血流变缓,血液在静脉内流通发生异常,并凝结在患者的下肢静脉[1]。在脊柱骨折后,患者需得在床上静养至少2个月,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因其骨质普遍疏松,所以具有比较高的脊柱骨折率,而老年患者在骨折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下肢静脉血栓。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在严重时刻会形成肺栓塞现象,直至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在术后骨折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近些年来,患者在脊柱骨折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逐年上升,尤其是老年群体,因其身体下肢骨折使得下肢血液发生回流时严重影响了血液流通,进而使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加大。对此,使用有效科学的下肢护理方法来进行相关患者的治疗,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骨折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纳治疗的72例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抗凝治疗加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下肢护理,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检查结果和在1个月后及2个月后的相关指标,使用彩色超声对患者下肢进行检测,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生成。该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晓同意。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13例,年龄为60~79岁,平均年龄为(64.12±3.18)岁,其中,压缩性骨折 10 例;合并横骨折14例;胸椎受累12例。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11例,年龄为 61~80 岁,平均年龄为(63.23±4.27)岁,其中,压缩性骨折11例;合并横骨折12例;胸椎受累14例。 两组患者在身高体征、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下肢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内容有。

①心理护理。患者在进行身体检测评估后,对其进行静脉血栓的病理科普知识讲解,特别针对下肢做进一步的阐述,使得患者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该病原理及发病机制,同时注意患者的骨折发生后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痛苦、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实施心理护理时,医护人员应适当给予患者以呵护、赞许和安抚,增强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念,列举相关骨折患者在该院的治疗情况和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的怀疑,从而建立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良好关系,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此期间,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联合患者家属共同护理患者的心理,使之可以保持平和态度,促进治疗的有效进展[2]。

②饮食指导。医护人员向患者以及家属仔细介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饮食摄入的相互联系,以及不正当饮食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同时医护人员向患者家属详细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科学可有效防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饮食食谱,如建议患者多多增加对蔬菜瓜果的摄入。主要饮食最好为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注意减少糖、盐、脂肪的摄入,注重多喝温开水来降低血液黏稠。维生素K含量较高的食物则尽量不吃,如绿叶菜和鸡蛋蛋黄等。此外,护理人员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腹部及全身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③体位护理。患者在进行骨折手术后一般采取卧姿体位,对于脊柱骨折的患者来说,更加不便于行动,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使得患者感到极度不适[3]。所以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定期对患者进行体位变换2 h/次,注意变换体位时避免磕碰骨折部位。四肢的摆放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髋骨弯曲不能超过90°,腿部均太高,可利于血液回流到静脉,减小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④肢体组织训练。患者的功能训练一般分为主动训练与被动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状态来进行运动量以及运动内容的制定,训练期间应当循序渐进。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越早越有效,所以患者应当在骨折手术后及时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相关的功能训练。早期训练主要是对患者的股四头肌和腓肠肌做收缩练习。具体内容为:嘱咐患者的腿部保持伸直,膝盖呈下压状态,脚踝背部保持伸直,肌肉保持收缩,于5~10 s后肌肉放松,双腿均进行此过程,每次训练15~20次,3次/d及以上;腿部太高且尽量保持伸直,呈30°角,逐渐往上太高,加大角度,每次训练20~25次,3次/d及以上;患者做手指、脚趾等小关节运动训练,做手臂、腿腕等大关节训练,具体训练方式跟随专业护理康复人员[4]。同时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施压腓肠肌,30~40次/min为宜,途中不可造成患者不适或痛感。

⑤静脉护理。患者在脊柱手术后往往会进行长时间的输液治疗,在此期间需要对静脉进行正确管理和维护使之保持良好的流通状态。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对患者上肢静脉输液时,可将包扎止血带的时间降低,从而减少血管损伤。在输液时进行详细排除微小物的进入,当患者发生炎症时,应当停止输液重新建立通路进行静脉注射,同时减少刺激性药物的使用[5]。点滴针进入血管前确保已进行常规消毒处理。护士在置针操作时确保一次性成功,避免多次穿插,因其患者不适,若操作不当使得药液外流则容易引起水肿和静脉炎症现象。

⑥深度静脉血栓护理。患者确诊为深静脉血栓时,应嘱咐患者卧床休养,避免过多走动,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腿部情况;定时定期测量患者温度、腿部触觉以及脉搏等,做好相关记录。期间不能护理人员嘱咐家属不可再进行双腿按摩,以免造成静脉血栓子发生丢失,从而造成肺栓塞现象。此时患者的包扎应换成弹性绷带,以免阻碍静脉回流。而若是患者出现肺栓塞的状况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手术抢救[6]。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检查结果和在1个月后及2个月后的相关指标,使用彩色超声对患者下肢进行检测,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生成。

1.4 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治疗1个月以及2个月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 1 所示。

表1 两组在护理后一个月和两个月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比[n(%)]

3 讨论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因其骨质普遍疏松,所有具有比较高的脊柱骨折率,而老年患者在骨折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下肢静脉血栓。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在严重时刻会形成肺栓塞现象,直至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在术后骨折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就变得尤为重要[7]。因老年骨折患者的血管内部已开始退化呈模糊状态,血液也易发生凝结状态,在收到外部撞击或者损伤后极易导致血流阻塞,从而引发下肢静脉血栓,老年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率大概是青年患者的3倍左右。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脊柱骨折后,患者需得在床上静养至少2个月,老年脊柱骨折患者有超过50%的概率会形成不同情况的下肢静脉血栓,又因某些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在长期卧床、活动有限的情况下,血液循环严重不足,使得老年骨折患者更易引起下肢静脉形成[8]。

对此,使用有效科学的下肢护理方法来进行相关患者的治疗,该院选取骨折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疗效显著。结果为: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治疗1个月以及2个月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较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显著的护理疗效,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脊柱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