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2018-09-11 02:36陶海兵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跗骨优良率微创

陶海兵

青岛城阳古镇正骨医院,山东青岛 266107

骨折指骨结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跟骨骨折作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约占全部跗骨骨折60%,多见于中年男性。跟骨骨折病患若不及时予以医治可并发跟骨畸形、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腓骨肌腱卡压综合征等,为帮助病患矫正受损跟骨,缓解病痛,医者多通过开放骨折手术进行诊治,为降低治疗风险,防治并发症,加之微创手术的推行,医者倾向于选择微创手术改善关节功能,现笔者对2014年1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跗骨窦切口和跟骨后外侧纵切口其治疗效果尚有不同见解,为给患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所有病患均同意参与研究,研究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3±3.1)岁;跟骨骨折 Sanders分型:Ⅱ型 13 例、Ⅲ型18例、Ⅳ型9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1±3.2)岁;跟骨骨折 Sanders分型:Ⅱ型12例、Ⅲ型19例、Ⅳ型9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典型外伤史;②经CT检查确诊;③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证;②局部伤口未愈合;③软组织肿胀;④高血糖;⑤精神交流障碍。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行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术前拍摄X线片确定手术方案(图1),术中取侧卧位,行腰椎管麻醉,于跗骨窦切口起自外踝尖下方一横指处沿腓骨肌腱上缘做切口,切口远端指向第4跖骨基,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暴露跟腓韧带并于跟骨外侧壁止血点处做切口暴露骨折线和距下关节后关节面,清除关节内血肿暴露骨折端,运用骨膜剥离器松解内侧壁,并于跟骨结节外侧置入斯氏钉向后下方牵引复位,调整载距突骨折块,纠正内翻畸形问题并于跟骨前突方置入克氏钉临时固定,复位后待关节面透视满意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留置引流管行加压包扎(图 2)。

对照组行跟骨后外侧纵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取健侧卧位,麻醉起效后于患肢术野区铺设常规消毒巾,结合正骨手术颌钢针撬拨法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确保跟骨平面平整且跟骨长度、宽度、角度及力线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跟骨后侧做纵型切口,于跟骨外侧面做皮下剥离通道,经皮下置入螺钉进行固定,螺钉固定后取出临时固定克氏针缝合切口冲洗消毒加敷料包扎。

图1 术前拍摄X线片

图2 术后留置引流管行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对比术后并发症(皮肤坏死、感染、出血、骨不连)发生率及治疗优良率(以足部Maryland评分标准作为评判依据,总分为100分。优90~100 分;良 75~89 分;可 50~74 分;差<50 分)。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等指标分别为(84.5±10.5)min、(65.8±12.5)mL、(10.5±2.1)周、(4.2±0.3)cm 与对照组(81.2±9.4)min、(69.4±11.2)mL、(11.2±1.9)周、(4.1±0.3)cm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其中皮肤坏死、感染各1例,出血2例;对照组发生率7.5%,皮肤坏死、感染及骨不连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 SandersⅡ型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4.62%,其中优7例、良4例、可2例、差0例;对照组SandersⅡ型患者优良率75.0%,优6例、良3例、可3例、差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SandersIII型患者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4.4%,优12例、良5例、可1例、差0例;IV型治疗优良率88.9%,优5例、良3例、可1例、差0例;对照组SandersIII型患者优良率68.4%,优8例、良5例、可5例、差1例;IV型优良率44.4%,优2例、良2例、可3例、差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跟骨骨折作为跗骨骨折中常见类型,因跟骨为松质骨血运丰富,及时予以手术治疗甚少出现骨不连问题,效果理想,但复位不良会遗留创伤性关节炎且部分患者会出现负重时疼痛问题,影响生活质量[1]。传统开放性手术虽可矫正受损骨质但术后常因切口过大导致皮肤坏死及感染问题,影响预后及治疗效果。为促进骨折愈合,防治并发症,当前医者较为推崇微创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术,该文对比分析该手术与跟骨后外侧纵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ndersⅡ型患者行两种手术其治疗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andersIII型及IV型患者治疗优良率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医者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佳术式,以保证疗效的同时提高治疗安全性。传统手术创伤大,术中易损伤神经组织及血管,不利于术后恢复,且部分患者承受剧烈疼痛常出现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影响切口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微创手术创伤小,复位及固定效果好,且能减轻病患术后疼痛感,利于患肢及切口恢复,同时患者可尽早开展康复锻炼利于功能恢复,具有极佳推广前景。对比分析两种微创手术发现微创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显著安全性佳,此外,肖国栋[2]等学者提出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并证实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即跟骨骨折患者行微创跗骨窦切口治疗不仅能牢固固定患肢,还可减少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上所述,微创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跗骨优良率微创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微创术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跗骨窦综合征的MSCT与MRI表现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观察
低场磁共振在诊断跗骨窦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针刀术治疗跗骨窦综合征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