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现状及教学策略思考

2018-09-15 06:14安兰朋韩瑞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

安兰朋 韩瑞军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经历“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国际传播”三个阶段,存在忽略与语文教学、第二语言教学的差别,忽略汉字书写等问题,应立足汉语本身,区别学习者国别、文化差异,考虑学习需求和动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8)02-0081-05

建国后对外汉语教学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教学规模、层次、影响范围都有长足发展,尤其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或汉办)成立后,以孔子学院为基地,大大促进了汉语的国际传播,名称也于2013年由对外汉语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定位、培养目标等也相应地有所调整。在此过程中同样伴随着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改进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扩展,这些变化的发生,既与国外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相关,也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孜孜探索密不可分。

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阶段:从名称看发展

(一)“对外汉语”阶段

该专业起初命名为对外汉语,在实际的使用中也有称对外汉语教学或对外汉语教育的。就其本质而言,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准确规范的叫法应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该名称既能体现教学对象,也明确了学科归属。鉴于我国语言文字使用的实际情况,“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西方学者还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做了区分:凡是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就是第二语言;而不在其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则是外语。据此,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汉语属于二语习得,而在境外学习汉语的,属于外语学习;相应地,在境内展开的汉语教学属于二语教学,而在境外进行的汉语教学应为外语教学。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只是部分地体现了该学科的性质、本质,随着该事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到新时期之后,这种叫法已然不适应其自身发展的趋势了。而在海外,各地根据其不同的历史背景、现实情况,则称之为“中文教学”(美国)、“中国语教学”(日本),也有“华文/语教学”(东南亚)、国际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等。据此有些学者,如陆俭明(2005)、王若江(2008)、李宇明(2006)、郭熙(2010))等也提出了“大华语”的概念。其中“国际汉语教学”的接受度比较高。“国际汉语”这一提法是洪历建等学者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国际汉语”是将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汉语作为外语、汉语作为工作语言、汉语作为社区语言和汉语作为家庭语言的全球各种汉语的总和。一言以蔽之,“国际汉语”概念是站在全球角度看待汉语和汉语的使用、教学的。“国际汉语”中的“国际”表明了汉语的多样性、全球性;其中“汉语”表明了各国“汉语”之间的共同性。

(二)“汉语国际教育”阶段

目前就学科名称而言,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置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为二级学科,从而“汉语国际教育”便取代了“对外汉语”。但是实际操作中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或者不同的语言习惯,同时还存在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育、汉语国际教学、国际汉语教学等不同的说法。

就其名称而言,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外汉语教学是就“请进来”在中国本土学汉语的留学生而言的,随着该领域的发展壮大,学习者不再限于中国本土,于是出现了“走出去”背景下的“国际汉语教学”,主要教学对象是在学习者所在地学习汉语的人群;要全面、完整地概括这一现状,反映形势变化,于是便出现了“汉语国际教学”这一说法。在此过程中汉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

此外还涉及“教学”与“教育”的差别。就其内涵而言,“教育”的范围要比“教学”大得多,“教学”是“教育”的一个构成部分、非常重要的基础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就日常表达而言,人们还是习惯用“教学”代替“教育”。

(三)“汉语国际传播”阶段

伴随着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就出现了“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传播”等新的提法。而这又直接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在充分认识到语言重要性的前提下,借鉴其他国家语言传播的成功经验,自觉扩大汉语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推广”,再到“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与国家的外交政策、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直接相关,因此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职能部门也都要参与其中。

但就这些提法而言,“汉语国际推广”主观上凸显了国家意志,体现了时代特点;但对语言接受国来说,带有更多的被动性,同时也突出了该举措的政府行为,容易形成误解。因此很多专家提出在对外宣传中我们应该尽量采用中性词,以免引起误会。加之汉语“走出去”,也属于传播学的研究范围,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推广自己的语言,因此学界主张采用“汉语国际传播”这一说法,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综上,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学与国际汉语教学大致相同,因其焦点为汉语,我们主张称为汉语国际教学。在教学中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自然也会涉及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的要素,但为了凸显学习目的的单一性、纯粹性,我们赞同采用“汉语国际教学”这一说法。在汉语国际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文化或者是文化因素,因此汉语国际教学也就伴随着文化传播。不管是汉语国际传播还是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教学都是主要途径,因此以语言教学为媒介将两者联系起来。据此我们也可以說目前汉语国际传播主要以汉语国际教学的方式展开;汉语的国际传播同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在表述中用“汉语国际传播”代替“汉语国际教育”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该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淡化其说教色彩、国家行为成分。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汉语国际传播的理论与方法也正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体现为:(1)汉语国际传播>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教学。(2)传播>语言传播>语言国际传播>汉语国际传播>媒体、国家领导人、政府组织的传播>语言教学>汉语国际教学。(3)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学。从中可以看出在当前形势下,汉语教学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也属于传播学范畴,表现出了交叉性、融合性的特点。

二、当代汉语国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汉语教学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一)忽略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区别

就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来看,可以说是水平良莠不齐,尤其是以志愿者身份在境外从事教学者,他们大多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或者是在读研究生或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即便是有和留学生接触的机会,也都是以临时教师的身份或辅导的形式来参与教学活动,与真正地从事此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他们满怀热情,但不能否认其教学经验不足、知识体系不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另外由于学习者多是零起点的学生,对该专业及其从事的教学工作,也多让人产生“小儿科”的错误认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混淆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内的语文教学之间的区别。对国内的中小学语言教学而言,尽管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有待发展,但是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口语水平、汉语语感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对他们来说语法虽难,但有语感的帮助,可以很快理解其用法;汉字难记,但对汉字的基本结构也有一定的认知。可对于境外的学习者或留学生而言,他们缺乏语境的熏染,没有语感的优势;汉字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图画。因此环境的差异,带来了认知的差异,对母语者来说比较容易的语言现象,学习者可能觉得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母语者认为很难的,学习者也可能觉得比较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对象,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忽略外语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差别

即便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职教师,也可能忽略外语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区别,忽略教学方法及策略的不同。外语学习因为缺少必要的目的语境,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更多困难,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目的语语境,增加语言输入的机会。而第二语言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目的语环境,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利用语境,提升口语及听力能力。因此针对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重视口语、听说,忽略汉字书写

出于交际的需要,汉语学习者,尤其是在中国境内的学习者往往是听说水平大大超出读写能力,甚至是出现用拼音代替汉字书写的情况,尤其是在汉语的初级学习阶段。这固然与汉字书写难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掌握了汉字的构造规则和书写规则,不仅可以批量地记忆汉字,还可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掌握字义。不能因为先入为主地认为汉字难写,就放松对汉字的学习。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因为学习者有畏难情绪就放松对汉字书写的要求。更何况到了中高级阶段,汉字的书写水平、识记数量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及语言水平,对自学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影响。当然,随着电子移动设备的发展,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利用电子设备沟通、获取信息,因此文字、信息输入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由此可见,汉语学习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问题,还包括信息输入和翻译,这对汉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生源结构复杂、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相继出现了生源多元化的特点。学习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这种情况更是逐步扩展。加之我们汉语国际传播的理念也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现阶段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而言也是复杂多样。有的是出于工作需要,不管是想就职于跨国公司,还是单纯地从事贸易、旅游等行业,他们都希望能够和中国建立一定的联系,扩展市场的同时增加交往的机会。有的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感兴趣,想通过汉语学习更多地了解中国。也有的只是为了在中国出行方便,简单了解旅游汉语。当然在他们学习过程中也可能是几种动机相互融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其学习动机越明确,学习效果也越明显。此外学习者还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很多国家,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汉语。这当然有利于语言的传播,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而言,我们缺少明确的定位,基本没有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国别学习者的专门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训练,也缺少相应的教学标准及大纲。即便是欧美国家,我们也缺少与之现行语言教学标准相匹配的教学大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可想而知。

(五)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降低

就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效果而言,总体趋势是好的,从参加各级各类的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中便可窥其一斑。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发展不平衡已是客观事实,尤其是对中高级的学习者而言更是如此。书写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其语言能力提升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部分学习者满足于日常交流的无障碍而从心理上拒绝继续高效地学习。也有一部分学习者在初步掌握了汉语之后因感觉提升的效果不明显而丧失学习信心,甚至是放弃学习。

(六)教材适应性差,缺少各类专门教材

尽管我们也提倡教材本土化,而且也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尝试,但就现有情况而言,教材本土化仍然任重道远。很多教材实现了多语种呈现,但是多语种并不等于本土化;本土化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對所在国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更需要将两地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以发现其真正的差异,从而利于汉语教学。另一方面,就现有教材而言,中级水平的比较多,而初级和高级,尤其是高级水平的汉语教材并不多见。很多系列教材,往往是前面的早已出版,而后面的内容却遥遥无期,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专业领域的汉语教材也比较匮乏,因此专业汉语教材的开发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汉语教学面临的新环境

随着互联网发展、电子产品技术的更新,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外汉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因此我们更应该立足当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开放的学习平台、公开的教学资源

如今各类的网络资源、学习网站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学习平台及广阔深入的学习领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习者,尤其是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在不断的接触和吸收中提高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自由的学习空间

移动电子设备的发展,使得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式的学习。学习中的疑问也能够及时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解答。因此结合网络技术、数字信息的发展,扩展学习空间,也能很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关注网络交互平台,利用QQ、微信、微博等沟通方式增加与本地学生及其他汉语学习者的联系。交流即学习,学习即交流,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习成绩、语言能力的自我测评

为了便于学习者进行自我测评,HSK等汉语水平考试都开通了网络测试,一些学习性网站也自行设计了语言能力测试环节。即便是现场考试,考试的频率也明显增加。这些为学习者的自我评测提供了方便,也从学习效果方面给予学习者鞭策和鼓励。因此在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测试与评估方式的同时,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测,为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提供数据支撑。

(四)重构学习流程,课程教学模式更新

正是基于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传统的课堂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在各教育阶段均提出了翻转课堂的理念。对初级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可能还难以做到課堂的翻转,但是对中高级的学习者而言却完全有可能实现教学流程的重构及课堂模式的更新。丰富的网络资源,在为学习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内容的同时,对传统课堂、教师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做出或主动或被动的回应。

四、当前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面临的新环境,结合汉语自身特点,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立足汉语本身的特质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之处,汉语更是如此。因此要想提高汉语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提高汉语国际教学的效果必须以汉语的本体研究为重心,在对汉语的语言系统形成深入、细致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语言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汉语与其他语言的比较,以加深对彼此特点的认识。因此不管是对汉语本体的研究,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区别学习者的国别、文化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语言自身的差异之外,还要注意区分不同国别学习者自身的文化差异。针对其各自特点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施行差别教学。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学习者的心理、习惯、思维模式及学习方式的差异,这些差异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甚至是引起文化冲突,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国别化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材等方面深入地分析与探讨。

(三)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学习动机

学习者动机的差异也将直接影响学习动力、学习效果,甚至是学习内容和方式。就以职业为目的的学习者而言,如果其志向是从事导游工作,那么他感兴趣的话题更多地涉及文化、地理、历史等方面,对口语的要求也高于书面语;如果学习者以国际贸易为其职业目标,那他关注的则是经济、贸易、市场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一些专业术语是他们首先要接触的内容;如果学习者就是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感兴趣,那他涉猎的范围会更广,学习也就更有持久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根据其不同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四)尊重个体差异

生源的多元化,要求我们根据其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但是就我们现有的师资教育及师资培训而言,往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多是就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一般方法给予引导。比如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从幼儿园或小学就引入了汉语教学,但是我们的师资却没有接受过针对幼儿及儿童的语言教学培训,因此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规律,这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不同年龄的学习者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并不相同,应该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方法。此外学习者的性别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因此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性格差异更是不容忽视的要素。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个体差异,不能“一视同仁”。

(五)关注学习环境的差异

就不同地域的学习者而言,其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存在一些差异,而且其本身的语言环境也不同,因此在学习中要充分考虑外在环境的差异。对同处于汉语文化圈的学习者而言,尽管汉语难,但耳濡目染的影响使其接受起来较非汉语文化圈的学习者还是要容易一些的。此外一些华裔的学习者,可能长期处于双语环境,学习的侧重点和很少接触汉语的学习者自然也存在差异。处于目的语环境和非目的语环境的学习策略也完全不同。因此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外在学习环境,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基本教学方法探讨

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多年实践,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经验,一些学者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适合汉语国际教学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这种方法汲取了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长处,同时又将文化因素引入教学,从而能够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融合。

结构是就语言形式而言的,是指语言系统的构成规则;功能是指语言的交际功能;文化主要涉及用目的语交际必须遵循的风俗习惯、社会文化规范及语言中蕴含的基本国情、一般的社会文化知识。在结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介绍语言点。在功能教学中,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合理地安排相关话题。文化教学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实效性及学习者的可接受性,要在潜移默化中结合其兴趣做适当的介绍。

在汉语教学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尤其是在非目的语国家,或者是针对华裔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采用内容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通过科目或者学科的学习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语言呈现的形式和顺序主要由学习的内容决定。这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不同,它强调的是将语言的学习和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既提高语言的使用频率,也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学者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在北美一些国家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显著。

国外的一些汉语学习者,包括华裔汉语教授者,更注重趣味性、参与性,因此引导式教学、体验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比较流行,从而形成文化引导语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者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在体验中获得语言经验和能力。因其更适合青少年的学习心理和特点,因此被普遍应用于欧美的汉语课程中。

当然,随着教学理念和语言学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结合教学实践,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在总原则、总方法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六、结语

语言教学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第二语言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当代,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及学习者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有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汉语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3.

[2]洪历建.“国际汉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汉语如何发展[J].华东师大学报,2014(6):60-72.

[3]白建华.从美国学习者的变化看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1):7-8.

[4]魯健骥.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回顾(1950-2000)(上)[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2):76-83.

[5]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回顾(1950-2000)(下)[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3):78-85.

[7]白乐桑.由法国汉语教学发展审视“汉语热”增长危机[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4):5-6.

[7]刘珣.“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汉语教学理念的再思考[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2):19-27.

[8]崔希亮.关于语言教育的若干思考[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2):11-18

[9]Michael Byra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TCSOL[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17.

[10]Rod Ellis.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s Updated Ideas and TCSOL[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16.

[11]洪历建.全球语境下海外高校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Thinking

An Lanpeng1, Han Ruijun2

(1.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 &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 &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Abstract: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perience three stages, which are "Chinese for foreigners",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spread", there exist igno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ignor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We should distinguish learners' country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ased on Chinese language itself, consider the learning needs and motivation, and explore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for foreigner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basic principles in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原则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现代中职英语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