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少数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逻辑

2018-09-26 22:46刘晓曼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认同主线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同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逻辑开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逻辑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逻辑保障;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逻辑方向。所以,增强民族的团结,要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于始终,要理性并清醒地认识其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主线地位。

【关键词】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主线

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的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兴旺、人民美满幸福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民族团结,必须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五个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提出对于增强民族的团结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它贯穿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是此项教育工作开展的主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同:民族团结教育的逻辑开端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有关他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论述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索与初步回答,这也为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积极探索、共同建设新中国提供了科学地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这一基本前提以“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和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核。“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本质属性,二者辩证统一。不谈生产力发展而只谈社会和谐,则会陷入脱离实际情况的抽象空洞;不谈社会和谐而只谈生产力发展,将会是一种缺乏理论价值基础的精神乱象,终将导致社会发展的混乱与无序。因此,“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相辅相成既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共同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3]它是反映我国人民发展需求、适应我国发展进步并且深深扎根于祖国大地的科学理论指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从认同其本质来开始一步步深入推进。一方面,对于民族团结教育而言,认同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则该教育工作主线的开端。另一方面,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而言,加强民族的团结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前提条件,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迫切需要;于民族团结教育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必须将之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此项教育工作主线的开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民族团结教育的逻辑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将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4]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一些关键性的现实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系统的回答。明确地提出了继续坚定不移的走特色中国之路的领导力量及依靠力量、发展道路及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全面地贯通了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各个领域,是系统地覆盖了社会生活发展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体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亦用于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事求是”原理在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上的具体展开,其既是对我国道路建设过程中现实境遇的客观分析,亦是对该特色道路进一步前行的规律性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增添了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和谐”在社会内部的具体展开,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亦被内含于中。于民族团结教育而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实现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的艰苦奋斗中写出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为加强民族团结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引领。因此,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离不开对“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内涵的认同,而此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以认同特色理论体系為主体。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须坚定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以中国的特色理论体系为导向,全面地将党在民族方面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具体来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到该项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要牢固树立加强民族的团结的浓厚意识,要坚决的维护祖国的统一。它是民族团结教育主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认同之下在其理论体系内部的具体展开,亦是特色社会主义为加强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实现国家现代化凝聚强大的发展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民族团结教育的逻辑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多种制度并存的有机集合体。它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符合我国正处在初级阶段这样基本国情的产物。新时期,不断坚持和发展这一制度仍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性与积极性,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进而显示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为我国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制度于理论而言,在于其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直接关联性,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对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鲜明的特征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于协调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转、在于凝聚各族人民的强大力量。其中,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就是具有强大的动员力量,能够保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由此看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充分认识我国特色制度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强化对于特色制度的认同感,并以此作为展开此项工作的保障。

社会制度是推动社会变革与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是在探索中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是不能够对它进行完全定型的。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对于制度认同是有条件性的,是需要在实践发展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在掌握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来增强制度认同。具体而言,一个国家是要在认清其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来选择国家治理体系,来建立适合国家发展制度的,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群众来决定的,国家的治理体系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有坚定的制度自信,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另一方面制度仍需不断改革,使制度自信在理论上更加彻底、久远,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而持久。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民族团结教育的逻辑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关系着包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在内的一切团体及个人前途命运的道路。中国正是由于正确地选择了这条道路,才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全面理解这条特色之路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一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层面讲,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特色道路的实质,实现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二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层面讲,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特色道路的主题和目标,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三从全面发展的层面讲,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特色道路的科学内涵,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科学道路,而基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实际,要想建设成这样的一条道路,首先要解决好民族问题,增强民族团结,并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融入到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特色中国道路的强烈认同感。唯有此,才能把对作为开端的本质、作为主体的制度、作为保障的制度认同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彻底地延续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长期的历史实践所证明的,是为占主体地位的人民群众所选择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人民创造出来的奇迹,它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未曾有的生机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改变了人民的面貌和生活,中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昂姿态盘踞在世界的东方,是一条气势恢宏的强国之路;这条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它的发展以人民利益为准则,关注于人民需求,坚持发展成果被更多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所共享,从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实现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是一条诚心诚意的利民之路。

“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5]中国的道路是经过党和人民不断地艰苦奋斗、不断的追寻探索而赢得的伟大成果。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如此,于民族团结教育而言亦是如此。特色中国之路的成功开辟,深刻改变了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它为我国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导。走特色中国之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把民族团结这一重要方面充分的考虑其中。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是其关键环节;另一方面为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提供引领的中国特色道路又为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民族团结体现在其理论层面的各个环节,其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的重要构成要素和内在要核。由此,民族团结教育在其现实展开过程中定然表现为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主线,具体而言,它应该是以认同本质为开端来展开,并且是要将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同步跟进;是以认同理论为主体来推进,是以认同制度为保障来实施,并最终归结为对特色道路的方向认同。

【注 释】

[1]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zytzb.gov.cn/tzb2010/xzgzzth/zydlcxzgzzth.shtml.

[2] 鄧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3]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1/05/content_2305247.htm.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参考文献】

[1] 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M].北京:民族出版化,2004.

[2]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 吴邦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N].人民日报,2006-10-20.

[4] 朱颖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2(5)31-34.

[5] 顾钰民.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30-34.

【作者简介】

刘晓曼(1992—)女,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认同主线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例析初中生物学教学主线的设计策略
数字主线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