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解与运用”维度下第二学段课堂练习的设计策略

2018-10-15 06:55黄远国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黄远国

【摘 要】从“语言理解与运用”维度出发,教师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要紧扣学段目标,关注段落特点,依据能力培养要求设计课堂练习,并且有层次、阶梯式地推进训练,引导学生厘清学习思路,习得构段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整体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言理解;语言运用;第二学段;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审美能力”四个方面。那么,从“语言理解与运用”维度出发,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应该如何设计练习来有效提升学生的这一能力呢?

一、依能而设,紧扣阅读目标

(一)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核心,引导掌握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培养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处于起始阶段,阅读教学可以借助一些填空题展开课堂练习,学生能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即可。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时,教师可安排这样的练习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我”在草地上和弟弟玩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了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加上教材中的课文层次清楚,因此阅读教学时可以进行填写“文本骨架图”的练习,使其贯穿于整个课堂,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清晰呈现行文脉络,为第三学段学习“谋篇布局”打下基础。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猫》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二)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为基础,边学边练

在第二学段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一项重要的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它是阅读文章的基础。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第二自然段中,“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钱病情的严重,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可抓住“凋零、含苞、绽放”三个关键词,设计以下练习。

1.“凋零”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苞”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绽放”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请去掉“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三)以“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为重任,内化提高

“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是小学阶段阅读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应重视语言积累能力的培养,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创設“假如你是画家,你想把七彩颜色送给谁”的练习情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第八自然段运用了静态的描写、丰富的联想,是全文描写大榕树最美的语段。在教学行进到第十三自然段时,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了如下练习:“画眉鸟站在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上,它会用怎样动听的歌来赞美大榕树呢?”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联系到第八自然段,就会自觉地积累这一语段。这既促进了文本语言的内化,又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二、因段而练,培养构段能力

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自然段的教学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和目标,但学生构段能力的培养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承接式”构段:强调拓展运用

“承接式”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可分为“以事情发展为序”和“以时间先后为序”两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的第三自然段就是“承接式”段落。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以下课堂练习,使学生在训练中习得相应的构段能力。

1.读读第三自然段,圈出表示时间的字词,围绕这些时间词说说江面的变化,谈谈作者不同的描写角度,并用朗读呈现这变化。

2.练习:学着课文的样子,用上时间词,从不同角度来写一段描写景物变化的话。

这样的练习根据段落条理清晰的特点,帮助学生厘清层次,并进行迁移内化,使其初步学会“承接式”构段。

(二)“总分式”构段:梳理结合迁移

“总分式”段落先对事物作总的交代或说明,再围绕一个内容对事物的各方面作分别叙述或描写。这一构段方式在第二学段各种体裁的课文中都有普遍运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时,针对“总分式”段落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填空练习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进行构段的:这段话是围绕( )这句话来写的,分别写了( )、( )、( ),特点分别是( )、( )、( )。

另外,还可以进行迁移,让学生在活用中习得构段方式。如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可设计练习: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全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头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周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并列式”构段:比较促进背诵

“并列式”段落往往结构、写法相似。这一类段落所属的课文常以写景状物为主,又大都含有背诵积累的学习任务。教学中建议教师有效利用句序,引导学生在概括填写、相互比较中感受言之有序,使其更快地背诵积累。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采用并列的方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教师可开展填写“背诵曲线环”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中初步学习“并列式”构段。

三、逐层推进, 掌握习作技能

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引领学生慢慢地练。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动作描写细腻,是学生学习动作描写很好的语例。教学时教师可以逐層推进,帮助学生习得动作描写的能力。

(一)找连续动作,厘清内容

要将一系列的动作交代清楚,学生需先找到相关的动词,由此展开练习活动。如《搭石》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处描写老人“换搭石”的语言。课上教师可这样进行教学。

师: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在写什么呢?

生: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就找石头搭上,再踏上几个来回才离去。

师:你很能干,抓住了语段中老人的动作进行概括。请圈出动词来概括搭石的整个过程。

(学生读文圈画动词)

生:换石的过程是“发现不稳—放下东西—找石搭上—踏上几回—满意离去”。

学生发现原来就“换搭石”这样一件事,还有这么多的动作变化,也明白正因为有了这些相关动作的描写,作者才能把老人换搭石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二)抓关联词语,言之有序

文中每个动作是怎样进行连接的呢?为此,教师需引领学生学习如何把这些关联动作串联起来,让语段表达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于是,学生找到“无论”“只要”“再”等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语(如下图)。

接着,教师引领学生体会从这些词语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家乡人,并通过带着情感的朗读,把这温馨美好的换石图描绘出来。

(三)依课文语境,迁移内化

鉴于“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是理解,根本是运用,在对学例进行充分理解学习的前提下,教师不妨设计以下练习,使学生真正习得用关联词进行有序描写的方法。

扩写:“帮老人过搭石”,作者只用一句话就带过。请你运用刚才学习的关联词串联法把年轻人怎样背老人的动作写具体。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练习与引领,教学由浅入深。学生在感知、理解、发现、积累、强化的学习过程中,有效掌握运用连续动作描写的方法。

总之,基于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习需紧扣学段目标,重视段落教学,帮助学生习得构段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整体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浙江省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315400)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减负” 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提升策略研究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