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让新知真正植根于心

2018-10-15 06:55徐蔚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语言实践比较

徐蔚

【摘 要】思辨性阅读旨在改变低水平的阅读现状,增加课堂思维含量,引领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主动阅读。教学中从“异中求同,思辨独特选材;同中求异,思辨描写角度;化用结构,思辨由读到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思辨性阅读,能帮助学生达到语言与思维比翼双飞的境界,让新知真正植根于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比较;语言实践

思辨性阅读,旨在改变低水平的阅读现状,增加课堂思维含量,引领学生以探究者的姿态主动阅读。它以比较为主要特征,在对比中求同、求异,是提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拉萨古城》的教学为例。该课文段落清晰,每部分抓住印象深刻的景物展开描述,主要的语言特色是通过大量的排比传递对拉萨的热爱之情。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其困难之处是不能轻易地发现作者选材的特色和描写的角度,也就是无法明晰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展现景物风貌的。

通过分析文本特点和学情,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浏览全文,复习“抓关键句了解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通过比较思辨,发现“抓住佛教典型景物来展现古城风貌”的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运用对比手法写八廓街景,激发对拉萨的向往之情。基于这三大目标,本课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展开思辨性阅读,让新知真正植根于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异中求同,思辨在选材特色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有‘真知读?哪里会有‘真能读?”由于本文选材极富特点,作者抓住拉萨这座城市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教学时可以这样进行思辨。

师: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在介绍三个地方时各选择了哪些典型景物。

(生摘录,完成表格并交流)

生:写民居抓住了经幡,写大昭寺抓住了金顶、胜利宝幢、“香香”鸟、法轮双鹿、鳄鱼头、“边贝”墙,写八廓街抓住了街上的商店、摊点。

生:老师,我觉得写八廓街时重点写了诵经声和嘈杂声、香味、藏戏唱腔和迪斯科乐曲。

师:你们一个是概括写,一个是具体写,都可以。

(师相机出示相关景物的图文资料)

师:这几段各写各的,但你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略加思索)它们都跟佛教有关。

师:同学们,作者都选择了跟佛教有关的事物,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古城处处充满了浓浓的宗教信仰。慈溪也有寺,有庙,能不能也选择这些景物进行描写呢?

生:不行,慈溪寺庙里没有这样的景物。

师:是的,选择最有特色的景物才能写出一座城市的特点。

(板贴:选择有特点的景物)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思辨性阅读一次次带着学生进行深入比对:第一次是发现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景物;第二次是在资料的帮助下,发现这些景物都有共同的特点——充满浓厚的佛教气息;第三次则思考描写慈溪的寺庙能不能选这些景物。一次次深入思辨后,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拉萨不同于以往认识的任何一座城市。这就是作者选材的独特之处,表达秘妙在比较中得以彰显,材料的意义被学生重新建构。

二、同中求异,思辨在个性表达时

课文写了三个景点,描写时各有侧重。这个侧重不仅表现在景物的选择上,更表现在描写景物的角度上。写经幡,作者是远远望去,把整座古城比作舰队。这种感觉多么壮观。而在大昭寺,作者则把镜头拉近,对准纷繁的佛教装饰物,一一列举,使其显得那么有冲击力和视觉感。走在八廓街,作者启动不同的感官,说它是一条生活的河、宗教的江。这么绝妙的写作视角,如果不作比较,学生是很难发现的。当然,要完成思辨性阅读,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好学习的支架。

支架一:小组合作,图表记录

师:刚才我们发现作者都选择跟佛教有关的事物来写拉萨,那么作者写的时候是不是把它们一模一样地写下来的呢?

(生讨论并完成下表)

支架二:对比叩问,品味节奏

师:(出示大昭寺段落)同学们读一读,这段给你的感觉和刚才描写经幡的段落一样吗?

(生自由读)

师:老师也来读。(边读边出示图片)

生:作者介绍大昭寺时,一一列举了相关事物,好像这些景物就在眼前。在介绍经幡时,用了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壮观。

师:是呀!作者如同一部相机,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不断地拍摄着。这就是罗列带来的震撼。如果说刚才是“远望”,那现在就是“近观”。

(板书:近观)

师:对于“香香”鸟,你能不能也打一个比方?

生:寺顶上的“香香”鸟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鸟儿。

(师读比喻句,生读原文)

师:朗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如果大昭寺这段用上比喻句,就没有景物纷至沓来的感觉。

师:是呀,如果没有这些短语、这些列举,这段文字就不能带来这种视觉冲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

(生齐读)

思辨,往往是呈现文本,让学生去主动发现其中的秘密。有效的学习支架能帮助他们从“浅层次”向“深层次”进发。而朗读是最好的展开阅读的实践方式。读,比较;再读,再比较。在一次次的比对中,学生探寻语言学习的秘妙,感受语言节奏的美感。运用求同和求异的视角,往往能发现文本阅读新的生长点,为学生增添一双独特的慧眼。

三、化用结构,思辨在由读到写时

叶圣陶先生说过:“就作的方面说,若不在读的工夫之外再加上整饬思想语言和获得表达技能的训练,哪里会‘真知作?哪里会‘真能作?”从读中获取关于写的方法后,一定要及時地将其运用于生活语境中,养成写的习惯。如果没有从认知到实践的迁移,任何的语文学习都无异于隔靴搔痒。为此,最后一个板块中,笔者设计了仿写练习。

师:(出示写八廓街的句子)读一读,找一找,作者把什么跟什么进行对比?

生:我发现作者把佛教跟尘世进行对比,把宁静与喧哗进行对比。

师:对比着读一读,还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不仅写听到的,还写闻到的、看到的。

师:你们真会读书。作者从听、闻、看等不同角度来描写,但都让我们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气息。

(板书:听、闻、看)

生:(齐读)次多说这是一条宗教的江,是一条生活的河。

师:八廊街就是这么一个让人痴迷的地方。想象一下,走在街上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试着用这种对比的方法写几句。

(展示八廓街图片)

生:五彩缤纷的藏族服饰和西服、T恤混在一起,有着高原红的藏族群众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混在一起……

师:有没有同学从听到的和闻到的角度写?

生:浓浓的酥油茶的香味和咖啡的香味混在一起。

生:虔诚的念经声和各种各样的语言混在一起。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这节课,我们走进拉萨古城,感受了古城的魅力,发现作者选择有特点的景物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如果让你写慈溪、让你写上海,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又用什么方法描写呢?课后可以去写写。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文本特点,再通过链接资料,化用文本结构,经历由读到写的过程,逐层递进。课尾,再次让学生思辨,如果写慈溪或写上海,会选择哪些景物用什么方法。可见,思辨不仅能用于比较,还能用于归类。

“语言活动的背后是思维活动”,思辨性阅读既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通过文本比较,凸显段落的共性或个性,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通过言语实践,语言学习逐层递进,到达“深刻”的境界。类似的比较还可用于梳理脉络的有序性,欣赏语言的独特性,品味要义的精准性。思辨性阅读以高层次的思维审视文本的语用价值,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掌握言语技能,让学习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书杰.谈篇章教学的比较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3]钟桂芳.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13).

(浙江省慈溪市第二實验小学 315300)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语言实践比较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如何对待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语言错误
高中英语课中如何指导高中生探究性学习
语言积累,和风细雨最润物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