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青山湖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附500例资料分析)*

2018-10-24 02:00康剑万小明闻金生刘渊赵关平艾益明熊海燕江西中医药大学206级硕士研究生南昌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002
江西中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舌质肾虚年龄段

★ 康剑 万小明 闻金生 刘渊 赵关平 艾益明 熊海燕(.江西中医药大学206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南昌 002)

骨质疏松症(OP)是指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骨微结构退化,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减低,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1]。本病可发生于不同的性别及年龄,但绝大部分发生于绝经后妇女[2]。根据发病机理,骨质疏松症可以分类为: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②继发性骨质疏松症;③特发性骨质疏松症[3]。据以往研究及文献报道,PMOP发病率与年龄、地区有显著相关性。中医学中并无“骨质疏松症”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与中医学的“骨萎病”“骨痹病”相似[4]。2015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对南昌市青山湖区(主要为南钢街道11个社区)45~65岁绝经后(绝经1年以上)妇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将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找出其中的相关性与规律性,现将调查与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7年12月,对南昌市青山湖区(主要为南钢街道11个社区)绝经后(绝经1年以上)妇女,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方式,共筛选出5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全部纳入调查对象居住此地时间>5年,年龄范围在45~65岁。

1.2 纳入标准 ①49~65岁女性,绝经1年以上、15年之内;②依从性良好;③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①患有慢性胃肠炎者;②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者;③患有骨肿瘤或Paget's病(畸形性骨炎)、骨软化症等影响骨代谢主要疾病者;④患有糖尿病、甲状(旁)腺亢进或减退、严重肝肾疾病、胶原性疾病者。⑤受检前半年内未使用骨代谢药物者。

1.4 方法 (1)问卷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PMOP危险因素的调查。问卷调查员系本单位研究人员,经过统一培训。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育史、疾病史、骨折史、饮酒史、吸烟史和生活习惯等。(2)骨密度测定:测定部位为髋部。测量仪器采用美国SAHARA公司生产的超声骨密度仪(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每天开机后用标准体模校正,其精确性误差小于1%,准确性误差3%。由专人负责测量。

1.5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5]:T值≥-1.0SD为正常,T值在-1.0SD~-2.5SD为骨量减少,T值≤-2.5SD为骨质疏松[6]。(2)中医诊断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为依据,结合《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治疗》[7]中关于痿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为肾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气血不足证、血瘀证、痰湿证、湿热证等8个证型。

1.6 辨证分型

1.6.1 肾虚血瘀证 腰背四肢骨痛为主,腰膝酸软,身长缩短,驼背,骨折,发脱齿摇,闭经,夜尿频,耳鸣,耳聋。舌暗,舌底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纡曲,脉弦、尺脉弱。

1.6.2 肝肾亏虚证 腰脊膝酸痛无力,尤以下肢痿软疼痛为主,伴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盗汗。舌红少津,少苔或见剥苔,脉细数。

1.6.3 肾阳虚证 全身不适,以腰背酸冷疼痛为主,伴精神不振,后背发凉,手足不温或怕冷,喜热饮。舌质淡白而胖,苔白或稍腻,脉沉弱。

1.6.4 肾阴虚证 面色无华或萎黄,周身不适,以腰膝酸软疼痛为主,伴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自汗头晕,少气懒言,心悸失眠。舌质淡嫩,脉沉细无力。

1.6.5 气血不足证 面色无华或萎黄,周身不适,以腰膝酸软疼痛为主,伴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自汗头晕,少气懒言,心悸失眠。舌质淡嫩,脉沉细无力。1.6.6 血瘀证 腰脊肢体刺痛或酸痛,部位固定不移,行动无力,伴面色晦暗,口唇指甲紫绀,肢体麻木,局部肿痛或见瘀斑。舌质淡紫或绛紫,舌体有瘀点、瘀斑,或见舌下静脉曲张,脉涩。

1.6.7 痰湿证 肢体重着无力或疼痛,头晕目眩,伴或不伴咳嗽痰多,胸闷痞满,关节沉重或无力,头重如裹。舌质淡红或白,苔白腻,脉弦滑。

1.6.8 湿热证 腰脊四肢痿软,酸痛无力或有红肿,麻木不仁,伴头晕目眩,头身沉重,胸闷不舒,烦躁不安,口舌生疮或咽痛。舌质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

1.7 统计学方法 采集资料数据并输入电脑,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连续定量数据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定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率用百分率或者构成比表示,年龄采用中位数及()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各年龄段人数分布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年龄段分为45~50岁、51~55岁、56~60岁、61~65岁4个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加,患骨质疏松症人数呈上升趋势,且在61~65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比为36.8%,见表1。

表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各年龄段人数分布

2.2 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骨密度值分布 各年龄段髋部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骨密度值分布()g/cm3

表2 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骨密度值分布()g/cm3

注:与45~50岁年龄段比较,*P<0.05。

年龄段 髋部骨密度45~50 岁 0.93±0.132 51~55岁 0.72±0.124*56~60岁 0.68±0.130*61~65岁 0.67±0.152*F 14.805 P 0.00

2.3 中医辨证分型 500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肾虚血瘀证患者最多,占总数的34.20%,其次为肝肾不足证,占比22.00%,其后依次为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气血不足证、血瘀证、痰湿证、湿热证,见表3。

表3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统计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的好发病,严重降低该人群的生活质量。《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15版)》[8]指出,骨质疏松症发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常常被患者所忽视,导致骨质继续丢失、骨折风险增加等影响健康的不良因素。江西省南昌市为内陆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中年及老年人知识水平不高,对骨质疏松症认识欠缺。随着老龄人口增加及健康意识增强,该地区患者迫切希望得到更多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信息,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课题组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进行骨质疏松症抽样调查,旨在研究PMOP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其中医辨证分型,为中医药防治PMOP提供参考资料。

3.1 肾虚血瘀与PMOP的相关性 由表3可见,在PMOP患者中,肾虚血瘀型最为多见。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9]。绝经后妇女由于肾精亏损,肾精不足则髓化无源,不能滋养于骨,则发为骨萎病、骨痹病。血瘀则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水谷精微不能滋养脏腑,肾虚进一步加重,而导致骨萎、骨痹症状加重[10]。目前中医学趋于主流的观点是:骨质疏松症是肾虚与血瘀并存,血瘀为标,肾虚为本[11]。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根本病因,而血瘀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2]。现代医学认为,肾虚患者在病理状态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伴有不同程度早衰[13],有研究认为肾阳虚和肾气虚的老年男/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清E2(雌二醇)、T(睾酮)、T/E2有统计学差异,肾虚与性激素的改变有密切相关性,故肾虚在PMOP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14]。血瘀在病理学上被认为是微循环障碍,骨的血瘀则是骨骼微循环障碍,并导致骨代谢异常,体现在血液中的钙及其他营养物质不能正常通过Haversiansystem(哈佛氏系统)进入骨骼,从而使骨骼失去滋养,形成骨质丢失,发为骨质疏松症[15]。

3.2 绝经年龄与PMOP的相关性 本研究共纳入500例患者,由表1可知,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数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绝经年龄的提前和推后与雌激素水平有密切相关性,绝经年龄提前的妇女,随着雌激素水平迅速降低,若不及时干预,骨质疏松症的发展极为迅速。在中医体现为天癸竭——肾精亏虚,从而导致骨不能被充分滋养,发为骨萎、骨痹病。

3.3 中医药防治PMOP探讨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身性、涉及多个脏腑的复杂病变,其病在肾,与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属虚。所以中医辨证分型分布状况研究对预防和治疗POMP有重要意义。在防治PMOP时,注重患者的证型特点,采用因证施治的个性化中医药干预,有效改善机体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预防PMOP的发生发展。所以本研究对中医药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具有临床参考价值,但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舌质肾虚年龄段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肾虚湿瘀”理论下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赶走”肾虚
透视“肾虚综合征”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