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施教者视角的学习共同体课堂观察
——以小学美术《有趣的生肖邮票》为例

2018-11-06 08:59张丽洁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观察员生肖邮票

张丽洁

(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源于西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者观察者(施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相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搜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它不同于以往的听评课,课堂观察更加科学,也更加专业。大部分观察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他们依据不同的观察目标,把课堂细化出多个观察点,以此构建出课堂观察的框架。观察员的观察是以不干扰课堂为前提的,因此观察员无法根据发现的问题直接调整课堂。而作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施教者正好满足这一要求。下面笔者将以小学美术《有趣的生肖邮票》一课为例阐述基于施教者视角的学习共同体课堂观察作具体探讨。

一、施教者课堂观察的优势

(一)适时介入,灵活调整教学

施教者是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影响作用的人,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笔者在《有趣的生肖邮票》课前准备中将“生肖”与“邮票”两个知识点的课堂比重进行了平均分,但是在执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生肖的学习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原来在上学期的语文课中学过关于生肖的内容,于是笔者适时介入,调整了关于“生肖”这部分的知识偏重,将重点由原来的感受生肖图案特点改为有创造性的表现生肖。施教者及时地介入并抛出有挑战性的新任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各个学习小组间的互动变得活跃起来。施教者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果并及时调整教学重点,让教学更加合理化。

(二)发现问题,促成学习中的对话

在以往的小组合作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巡视,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学生中有谁没有参与合作学习,小组学习进度如何。而共同体学习中教师要仔细地关注每个学生在理解上、感受上的差异。在《有趣的生肖邮票》——邮票的构成要素这一问题研究活动中,笔者发现,位于后排角落的学习小组整组都没有进入研讨状态,于是笔者悄悄的走过去细细一看,才发现原来通过自由组合后,这一组的成员都是一些平时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是不是要打散这一组合呢?这时笔者脑海里浮现佐藤学教授所描述的幸子与高正弱弱相帮、互惠性学习英语呈现的奇迹这一案例,于是笔者加入了他们的学习。教师轻轻的问:“我们该怎样一起分享这枚邮票呢?”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然后将身子探了过来,几颗小脑袋碰在一起。教师提醒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孩子小声地不确定地说:“是找找邮票上有什么吧?”教师赞许的点了点头,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孩子们。孩子们受到了鼓励胆子更大了些……慢慢的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了,虽然说得还是不多,但是一个合作氛围已经慢慢建构起来了。执教者在课堂中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正如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写到:“能生动地促进学生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里,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对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2]这也是每一个执教者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个新的角色定位。这时候笔者感觉到基于施教者视角的学习共同体课堂观察不仅能第一时间的发现问题还能第一时间去解决问题,这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三)对照反思,促进教师自我研修成长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课后不断反思,是否要将学习弱的同学与学习强的交叉分组,或者将学习薄弱的小组安排在教室中最突出的位置便于观察,又或者采取“一带一”的方式结对子等等。课后笔者还特意将这一组的同学作为观察目标,为他们设计了课堂观察表,跟踪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执教者通过课堂观察所给出的数据去发现、分析、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是促进教师成长最快、最直接的一个途径。课堂观察架构起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桥梁。通过有目的的课堂观察让笔者开始养成反思的习惯,借助教学理论寻找解决方案,并付诸于下一次的课堂实践中去。这种高频率的对照反思对于提升教师的研修成长真是一条快速通道。

二、基于施教者视角观察具体策略

(一)确定观察目标

课前准备很重要。基于施教者视角观察是有目标的,首先要明确观察什么,可以采取哪些媒介进行观察并设定一份目标明确的观察表。准备越充分观察者就越能够从观察中搜集到详细的资料。在执教《有趣的生肖邮票》一课前笔者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创新设计行为设定了这样一份观察表:

?

本次观察的目标确定为:三年级学生的创新设计行为。笔者将通过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发言以手机录音的方式记录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表现将通过课堂小练笔以及课堂练习两个活动以拍照的形式来记录。

(二)搜集观察资料

搜集观察资料是已经进入课堂观察情境了。作为施教者最大的优势在这一环节充分表现出来了,施教者可以进入课堂并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调整课堂,同时也能最近距离的体会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笔者在生肖图案的夸张设计这一课堂小练笔环节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研讨后都采用了“夸大”的方法来设计,表现形式过于单一。笔者认真地反思了之前的环节发现问题出在作品欣赏上,于是在课堂练习前增加了一个“一起来吹牛”的小游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游戏开始的时候,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还很腼腆,三四个孩子的发言结束以后大部分孩子的创新意识都被调动起来了,笔者走近发言的学生悄悄打开手机录音,将孩子们既荒唐又精彩的发言记录下来。原本一分钟的游戏拖了一分多钟才结束,但是在作业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作品中出现了《太空飞鸡》《无尾鼠》《机器牛》《小萌虎》等夸张有趣的作品,可能是得益于最后插入的这个游戏。

(三)分析观察结果

对于施教者来说观察结果的分析不仅仅出现在课后,正如上一个环节所说的,施教者要准确判断观察结果,并加以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以期达到最佳目标。当然课后的分析对于施教者来说也尤为重要,这种数据的分析就是教学设计的反思。对于课前设定的目标、进度、语言等等反复的琢磨,这时候有了观察数据的支撑将有利于施教者更快更准确的提出修改意见,并写下课堂反思。

三、基于施教者视角观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观察员不能影响正常的课堂开展。基于施教者视角下的课堂观察固然有许多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掌握好施教者与观察员的双重身份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

首先,在学习合作共同体的课堂里施教者虽然卸下课堂主讲的担子,但是作为特殊的观察员的施教者还是要掌控好课堂的节奏。正如赵健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所描述的“教师必须确定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式围绕重要原理进行的,假如学生知识涉及细枝末节,则可以告诉学生不必追究。”[3]施教者根据观察结果快速判断并作出反应的“介入”,而不是任其自由发展。

其次,课堂观察不应影响学生的学习。施教者为了留存观察资料刻意叫停或者摆拍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影响了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思考的完整性,同时也会暗示其它学习共同体发展的方向性,抑制学生的想象空间,最后出现各组汇报大同小异的结果,那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也将流于形式。

猜你喜欢
观察员生肖邮票
生肖转转转
《邮票上的西游》——邮票珍藏册
你的生肖是什么?
中国品牌观察员
邮票被谁拿走了
邮票上的“三月三”
生肖鸡的故事
找寻通往童年的那张“邮票”
生肖说马和羊
跨国公司缘何败走美页岩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