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
——习作教学的有效工具

2018-11-06 08:59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习作学习者探究

郑 镇

(福州市仓山区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探究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杜威提出的“做中学”。他认为,探究是儿童天生的四大本能之一,教学应建立于学习者原有的经验与兴趣基础上,让他们在探究中主观能动地去建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在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包括观察、质疑、集整理信息、展开调查、根据证据评判已有的结论,是一个多层面的活动。它存在两种水平:1.科学研究;2.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或教学。从教育理念的角度看,第二种水平也是让学习者主观能动地参与探索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建构有着巨大意义,渐渐作为重要学习方式被广泛接纳,运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中。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本质始终不变,即学习者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参与性、质疑性、思维性、开放性。从学生发展和成长来看,探究学习的独特意义在于:1.探索与实践,激发学习者好奇心和主动性,于实践中享受探索乐趣;2.体验与感悟,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中,形成独特认知;3.思维与眼界,质疑、批判推动学习者不断探索;4.态度与品质,形成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自觉性。所以,探究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育目标。

反观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形成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要素,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核心要素。陈先云《论语文教学中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中提出:“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课文和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语言的统一体。”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培养和发展言语思维”,语文教学真正宝贵的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经历、过程、体验、感悟、状态,并由此培养出的思维、思想、见解、眼光、境界、态度,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容量和进度。这与探究学习所倡导的注重过程、启发思想、培养思维,所追求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专门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探究成为重要理念和教学建议被提出,而且成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中。

二、探究学习在习作教学中的价值

在课标的倡导下,探究学习被引入语文学习,但在写作课程中却罕见探究学习的身影。事实上,语文课程中写作是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极其重要的阵地,其中习作又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既有很强的训练性,又开始形成写作思维,肩负着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形成言语思维的重要使命。聚焦习作教学与探究学习,不难发现二者具有极大教育本质上的相似性,将探究学习引入习作教学是极具发展价值的。

(一)有利于开放式习作课堂的建设

探究课堂对学生思维、情感、活力与想象力充满包容与接纳,课堂的开放式与习作课程的开放性是相契合的。习作课程以学生多元的生活为基础,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开拓的空间与视野,而以探究为教学主线的课堂,学生个体形成的思想空间是在集体讨论中进行的,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融可以为习作课程搭建广阔的视域。

(二)培养“言语思维”的有效工具

探究学习所具有的自主性、过程性、探索性、批判性、思维性和个性化的表达,是习作课程极力要培养和发展的言语思维所需要的。传统的习作教学追求习作课程中“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用价值和训练价值,采用机械、强化、被动的模式,弱化了习作课程另一个更为核心的价值的实现——培养与发展言语思维。“言语思维”先要形成思想的内核,再有言语的外壳,它参与思想形成、语义传递,在参与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个体的言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才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要素。在习作教学中培养“言语思维”,探究学习无疑可以成为有效的工具。其所带来的探索的、质疑的、开放的、评判的思维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本质。“探究即教育,教育即探究”,探究在学习中成为一种思维的立场,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知识建构中,去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主动地去发声,去发表看法,这无疑将极大限度地实现学生言语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三)拓展出多元化的习作空间

探究学习还拓展学生习作的空间:如生活空间,探究观察人物、植物、动物、景物、事件、现象;文化空间,探究讨论诗歌、童话、寓言、小说、散文、故事;学习空间,表达观点、发现语言规律、对问题去试验与探索、与他人互动对话、运用观察笔记探究事件、运用采访证实想法、尝试记录个性化思考。

三、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

(一)建立探究的立场

将探究学习引进习作教学中,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树立起一个“探究的立场”,这一立场是“构建、质询、阐述、评判、习作”的过程。“五大思维习惯”将影响着学生习作活动的过程:1.证据:“我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联系:“我们见过类似的现象吗?”3.假设:“不然的话会是什么样的?”4.重要性:“什么是最重要的?”5.视角:“换一个角度看它将会怎样?”这样的习作过程,学生针对习作情境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究,置身于多元化的文化结构和社会关系中,从不同的对立视角考虑看待问题,通过提出并思考宽泛的探究问题和更加具体的相关问题,以非正式的探讨调查或更系统的研究方式,学习者们共同协作,探寻问题的答案,生成认知、体验、评判,直至完成习作。

(二)实施探究的方法

习作活动中实施探究学习,按照探讨问题过程采用的思维推理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归纳式和演绎式。

1.归纳式探究

归纳探究中,学习者经历从具体语言现象和观察到推理的过程,有五个阶段:(1)激发好奇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的两难情境。(2)收集和确认信息。在解决两难问题时,学习者可以提出“是——否”问题。(3)进行确认及检验假设。学习者通过“实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相关设想。(4)形成结论。学习者形成和建构与主题相关的认知。(5)通过习作反思实践获得的认知。

那么,在习作课堂这五个阶段如何呈现?例如,以“语言欣赏”为主题的习作课堂上,教师采用归纳探究方式来教学“幽默”。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悟幽默语言产生的效果与作用,教师在课前进行了材料收集和活动设计的准备。教学过程如下:(1)问题导入。“生活中什么使你发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记录幽默来源。(2)探究幽默里的智慧。教师继续提问:“幽默常常被运用到生活交际中,你曾经思考过幽默语言背后的智慧吗?”教师的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并产生探究兴趣。此时,教师宣布探究任务(教师事先已经搜集了典型的故事,每个小组在阅读所有故事基础上,选择一个故事进行探讨),并且利用焦点表给学生讨论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参与学生讨论过程,鼓励探究并分享观点,不断监控并促进探究进程。(3)提出、验证假设。小组成员利用焦点表提出假设并寻找证据验证假设。(4)形成结论。各小组集体交流,分享观察、思考,解释推理。在老师指导下,将每个小组的推理综合成完整的一段话,得出对“幽默里的智慧”较为明晰的定义。(5)再创作和反思探究获得的认知。教师推荐阅读其他类型幽默故事、笑话、漫画,学生针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及获得的关于幽默的认知完成反思日记。

?

2.演绎式探究

演绎探究与归纳探究相比,是反向思维推理过程,是对概括化的假设或者语言规则进行检验和应用,探究其与具体现象、样本之间关系的过程。进行演绎式探究,学习者将经历从抽象的一般规律到具体例子的转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确立概念,这是从旧知中建构当前信息的理解阶段;(2)讨论明晰概念的核心要素;(3)提供具体样本,从不同例子中寻找相同和不同,在辨析中理解具体元素与规则间的关系;(4)在理解基础上,学习者自己尝试创作,生成新的例子。这几个阶段不一定是按固定的顺序,可能在明晰概念之后学生能立即产生例子。

例如,在“探讨议论文”的习作课堂上,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议论文的三要素,教学过程如下:(1)确定概念。教师组织学生从学过的课文《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人民服务》中发现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探讨论点如何提出?论据如何证明观点?寻找两篇文章论据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3)应用概念进行检验。出示课外阅读《宽容是美德》,利用总结出的定义判断文章中论点、论据,对比前两篇论据,寻找新的发现,探讨不同的议论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不同方式。(4)拓展作业。推荐阅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寻找对论据的新发现。尝试写作:《幸福是___》,提出自己观点,并寻找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凸显探究习作特性

基于探究的立场与探究方法的实施,习作将凸显以下特性:一是从习作能力观看,强调合乎逻辑、具有说服力的理性表达。培养的是逻辑严密、清晰深刻、准确务实的刚性习作能力。二是从习作思维观看,倡导开放的、多维度、探索性的思考。学习者从不同角度探索可能性视域,以多角度看待问题是发展、挑战与完善自身观点,理解阐释差异来源的途径。三是从习作功能观看,践行“通过习作来学习”。习作功能不仅仅是记录生活,抒发主观情绪,更是用习作来探索生活。习作是发展知识、组织知识、促进阅读和学习的重要手段,边学习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习者有目的有效地探讨、读书、思考,推动学习者在习作过程中动态探究、主动建构新知。四是从习作目的观看,指向“交际工具”。习作要基于生活世界,针对特定的场合、对象、交际目的等“交际语境”要素,通过积极的认知参与和问题解决,借助习作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习作是沟通交流的工具。

将探究学习引进习作教学,把探究学习作为习作教学的工具,是从特定的视角为小学习作教学开辟新的实践空间,其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都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完善。但笔者坚信,当教师本着教育的初心,致力于拓展和开发一种提问与反思、探索与分享、文化上兼收并蓄、知识上充满活力的课程时,学生终将会融入到这样的课程,带他们进入积极健康的改变中。

猜你喜欢
习作学习者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