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存与的经学思想

2018-11-19 10:12宋洁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经学

宋洁

摘要:清代是各种学术复兴的时代,在经学方面,今文经学的复兴是以清中叶常州学派的兴起为标志的。庄存与是常州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常州学派的产生自有其特定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并对当时的封建社会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庄存与;经学;常州学派

认识某一思想家的思想,不能局限于他思想本身的研究。若仅从思想本身探讨,往往至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知人论世,才能够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人们对庄存与的经学思想往往不知其然,这不仅与对其思想的研讨不够,更与未能知人论世相关。

一、生存背景

庄存与(1719-1788),江苏武进人,清朝时期经学家,其在乾隆年间极为活跃。

相关史书对其有如下评价:“性清介,严取予,谨然诺,饮食衣服刻苦自持”,“家居宇舍精洁,器物整齐,书籍时亲检点,勿使稍有参错”;“幼禀庭训,习朱子小学《近思录》,长益沈潜经义,诵诗读书惟以知人论世为准”;“谓学以养其良心,益其神智,须旁广而中深,始能囊括群言,发其精蕴”。又云:“读书之法指之必有其处,持之必有其故。力争乎毫厘之差,深明乎疑似之介。”(1)

庄存与于乾隆十年,即1745年以一甲第二名进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随后几年,又曾担任湖北,浙江,直隸,山东和河南的乡试考官,曾官拜内阁大学士和礼部侍郎。主要著作有《象传论》1卷、《彖象论》1卷、《系辞传论》2卷、《八卦观象解》2卷、《卦气论》1卷、《尚书既见》3卷、《尚书说》1卷、《毛诗说》4卷、《周官记》5卷、《周官说》5卷、《春秋正辞》11卷附《春秋举例》、《春秋要指》各1卷、《乐说》2卷、《四书说》1卷等。诸多著作被总汇编成《味经斋遗书》流传于世。

在乾隆时代后期,庄存与开启了研究今文今学的先例。由此其开创了常州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中,该学派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但庄存与是“六经皆能阐抉奥旨,不专专汉、宋笺注之学”。(3)

二、常州学派

常州学派隶属于清代今文经学派,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由于其开创者庄存与刘逢禄都是清江苏常州府人,常州学派也由此诞生。

后人将庄存与试为复兴今文经学第一人。直至晚清之际,由于当时的学人基本上都提倡变法自强,使得今文经学一跃而上,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时尚。究其原因,还是跟庄存与的大力提倡不可分割,也由此产生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常州的刘逢徐与宋翔凤,山东曲阜的孔广森,浙江的龚自珍与魏源,湖南邵阳的魏源,广东南海的康有为等都是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些人之间互相关联,刘逢徐与宋翔凤是庄存与的外孙,孔广森又是庄存与的学生,龚自珍、魏源曾受教于刘逢禄,康有为的优秀学风也由常州学派衍生传播开来,由此,后人将他们统称为今文经学派。

故梁启超在《濡家析学》一文中说:“常州在有清一代无论哪一门学问,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一派在经学方面,主张今文经学……自他们专提今文以后,今文在学术界很有极大的势力。继他们而起的,有两个人,籍贯虽然不是常州,然不能不说是常州一派。一个是魏源……一个是龚自珍……南海康先生的学风,纯是从这一派衍出。”(4)

综上所述,若我们想仔细研究近代今文经学的源头与发展,可直接将将孔广森、龚自珍、魏源、康有为和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并称,也可直接称作常州学派。

(一)常州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清代社会在康熙、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在此之后直至十八世纪后期,清代社会变开始走向下坡,整个社会经济衰败,政治上腐败之风盛行,军队人员装备松懈惫懒,阶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民族之间的矛盾也不可调和,当时的社会呈现出一片消极抑郁的氛围。与此同时,在与我们相对的西方,正在经历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提升,资本主义制度由此确立,社会工业生产获得不可思议的发展,由此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飞速运转,呈现出一片大好势头。西方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开始外销产品,用非常手段残酷掠夺海外资源用以弥补本国资源的匮乏。在这样环境背景下,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中国成为了他们的眼红对象。

在这样社会大环境之下,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宋学的空谈心性面对这样的场面也束手无策;汉学必须在经济政治双重稳定的前提之下才能发挥他的优秀作用,如今也是无能为力,清朝政府的加压与怀柔政策使得汉学只能隐蔽锋芒,失去了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风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历史依然在不断向前迈步,社会向大家提出了更新的课题,这新课题与十八世纪前期的课题显然不同。大家都在积极寻找“新武器”,让那些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可以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眼前的局面,从而对旧制度进行深刻批判,也可以使统治阶级利用它来有效地捍卫现存制度。

社会出现这样的局面,那些脑子保持清醒的勇士,开始指责汉学、宋学的无用,在“辨伪”、“复古”、“祟真”的旗号下,张开怀抱去迎接那活泼又自由的今文经学,通过他们来获得精神寄托,继而去发现那些记载孔字子“心法口传”的《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由此才使得今文经学得到复兴,并在人们的拥戴中得以壮大。

今文经学在清代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探索沉淀,直至常州学派出现,庄存与刘逢禄作为代表才真正宣布了其才代表了其复兴的开始。

(二)常州学派兴起的原因

社会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当时的社会经济也刺激了常州学派学术思想的产生。

当时中国的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商品经济与城市经济在唐宋时期就已繁荣,由此到了明中期,苏、松、杭、嘉、沪等地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在丝棉纺织业中尤其突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慢慢出现,商人利用资本开始在手工业生产领域实行控制。但此时的资本主义萌芽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发展并非顺利快速,因为中国固有的政权与社会的封建性质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但是到了清代的乾隆和嘉庆年间,这种微弱的资本主义出现了改变,由于社会的变化,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跳跃式发展。由于生产关系的重大改变,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因此得到进步,这样的进步正是体现在常州学派的众多主张当中。江南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思想发达地区,更是文化教育的发达地区。

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中说到“大江下游南北岸及夹浙水之东西,实近代人文渊数,无论何派之学术艺术,殆皆以兹域为光焰发射之中枢焉。”常州作为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文化也与之相配套。龚自珍在《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十》一诗中描述常州文风时说:“《易》家人人本虞氏,毖纬户户知何休。……学徒不屑谈贾孔,文体不甚宗韩欧。人人妙搜小乐府,《尔雅》哀怨声能遒。近今算学乃大盛,泰西客到攻如仇。”这难道不正说明了常州地区文化的先进吗?

常州地区的今文经学重现绝非偶然,这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使得地方资本主义关系得到进步,既使该地的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也使百姓思想得到开放进步。

这同时也了反映对社会危机的认识。虽说清朝乾隆时期国立鼎盛,但鼎盛之后势必的衰败,官吏的贪污腐败,军队装备的松懈,国库的亏空,统治者妄自尊大,在生活上奢侈浪费,以至于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国家内忧外患,边关危机四伏,朝野不得安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朝廷中的思想进步人士已然发现了朝廷的统治方式与统治思想的落后,于是开始积极倡导变法图强。但是毕竟他们身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社会条件,经济发展,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使得他们无法寻求更多的帮助,只能在传统理论与思想中找寻微弱帮助。当时的那些文人们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世界中,只想专注于考察修订那些名家刊物,根本无视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连国家民族的盛衰他们也无动于衷。由于现实的社会帮助不了他们,所以经过多方查找,他们才再有了重大发现,即西汉时期公羊学派关于传统经学的理论,其中包含了一些今文学家关于阐述社会历史只要发生改变,那么社会的政治也需作出相应变化的理论,如此一来,他们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积极的开始学习模仿,并加以改造利用,如此一来,今文经学在便在西汉时期重新萌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也使得常州学派产生壮大。

最后,由于学术文化的发展壮大,常州学派的诞生成了必然。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里说:“人清则节节复古。顾炎武、惠十奇辈专提倡注疏学,则复于六朝、汤。自阎若瑰攻伪《古文尚寸玲后,证明作伪者为王肃,学者乃重提南北朝郑、王公案,细王申郑,则复于东汉。乾嘉以来,家家许郑,人人贾马,东汉学灿然如日中天矣。悬崖转石,非达于地不止。则西汉今古文旧案,终必须翻腾一度,势则然矣。”梁启超的此番言论,正体现出了今文经学复兴的必然趋势,今文经学的复兴与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即使如此,常州学派也并非是对西汉今文经学的重复阐述利用,而是经过改造发展之后的再利用,他们二者在主张和学术思想上的区别显而易见。常州学派通过孔子所述的"微言大义"来宣传阐述宣传他们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夫子在他们这里只是起了依托作用,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大环境,也体现出了人们面对此番社会环境的危机思想意识。而传统的西汉今文经学却是地主阶级在当时崩溃后的领主经济后,通过地主制经济产生的变通之学。所以二者相似却又不尽相同。

三、庄存与的经学思想

庄存与,戴震,惠栋处于同一阶段,但其治学方向有所不同。庄存与认为治经不能够拘泥于门户之见,也不能局限于名人训话。其认为在治经时应该引经据典,并适当予以剖析。所以其“于六经皆能阐抉奥旨,不专为汉宋笺注之学,而独得先圣微言大义于语言文字之外”。(5)庄存与最擅长的为春秋公羊学,其最为知名的代表作为《春秋正辞》,此书可谓是清代当今第一经学著作。

庄存与的思想特點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兼采汉宋,不拘门户,主要是阐述道理。一方面是将《春秋》的意义充分阐释出来,并予以应用。

在对已有经学成就的取舍中,庄存与对七十子,孟子和两汉经学尤为赞同,其认为:

(孔子)据鲁史以作《春秋》未尝不审其本末,而以己意约文立意者。删《诗》序《书》,其所论著详矣。见于《孟子》,则若汤事葛、太王事撞篙、尧舜授受、禹益辟位,其文尽出孔氏。伏生《尚书大传》、大小《戴记》皆出孔氏;贾谊、董仲舒所著及《盐铁论》贤良文学所称引、《白虎通德论》多三代遗言;毛公《诗》、何休《公羊传》,学有三代礼可考,无不自七十子所传。(6)

由此可见,在孔子之后,七十字将孔子之道予以传承。而孟子以及汉代的贾谊,董仲舒,戴德,班固等人,有的是传承圣人之言,有的是获得三代遗言,三代之礼。其言论大多数都和圣人之言有相合之处。

庄存与对于历史上多种经学派别的批评,进行了如下评说:

大体不存,经文不玩,而日竞于烦言碎辞,末师口说,拟而借者有之,更定其篇章,变乱其话训,改读其书名,侮慢自贤而告天下曰:此圣人之糟粕也。圣人复生,亦无以难之。(7)

从上述话语中,可以获知庄存与对于已有经学派别的认知和评判。所谓的烦言碎辞指的是汉代经学中只解释经典学说而断章取义的儒学之士。这一点清朝的经学之士同样有此弊病,所以其包括了对汉代及清代经学的批评。而末师口说实际上是对汉代今文经学弊病的批评。拟经而僧之指的是汉代和隋唐时期的拟经之作。这些著作不仅更改篇章,而且认为六经为圣人的糟粕,对六经予以随意解说。

而庄存与认为,在这些人中,多数认为自身已经得到了圣人学说的精髓,但实际上并不足为据。其认为历史上诸多经学家不仅没有正确的阐述圣人之道,反而是对圣人学说予以曲解。

基于此,庄存与对于历史上的主要经学代表人物都有所批评,比如汉代郑玄,宋代朱熹等等。其曾经明确对历史上的经学有这样一段评价:

新声代变,古乐所以亡,新说代兴,古经不几于丧乎!虽然,孔子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则凡汉季魏晋唐元和以后文士,宋进士科出身人,其好为新说者,亦如孔子之六艺何……彼非圣人而作经,若扬子云、王仲淹,妄人也;新说自郑康成始,莫巧于魏晋人。《五经正义》所笃信,实非《儒林传》诸老先生古义也。若《正义》之变为新经,萌芽于元和,波涛于北宋熙、丰、元祐。大抵南人倡之,北人从而和之,卒成于南宋孝光宁之世。朱子之学,宋之郑公也,皆非七十子所受之大义,况微言乎?(8)

清代以前,经学主要分为汉代经学和宋代经学两大派别,郑玄为汉代经学的佼佼者,而朱熹则是宋代经学集大成者。在此,庄存与不仅批判了魏晋时期的经学家,同时也对郑玄和朱熹予以批评。其认为朱熹实际上就是宋代的郑玄,两者都为破坏经学微言大义的学者。另外,庄存与对新说中的七失予以批评:

综而论之,新说再兴,其失有七焉:删乱古今,一也;私易故训,二也;分文析字,三也;援其所不及,烦其所不知,四也;圣人罕言,今童子能言之,五也;自谓笃信圣人,而实疑诱圣人者之说,六也;自谓推原天命,而实则命于天者之辞,七也。凡此七失,皆在新说中。(9)

其认为七失实际上就是采用各种异端学说或个人意见来将圣人之道予以扰乱,对经学的纯正性有极大的危害。庄存与的新说主要指汉代以来以郑玄和朱熹为代表的经学。认为他们治经有七失。

不管是庄存与对于七十子、孟子之学的肯定,还是对新说各个派别的否定,实际上都表明其对于圣人学说的追求。在六经中充满了圣人之道。基于此,庄存与的经学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以六经为核心。其认为:

《诗》、《书》、《礼》、《乐》,文王、周公之《易》,孔子之《春秋》,宗庙百官具在……圣人往矣,舍六艺则不可得见圣人矣。六艺在是,尽古今天下能言者且难为言,而况明经、学究、进士出身之人乎?(10)

孔圣人逝去就只有六经中存在圣人之道。在六经中,圣人之道是无穷无尽的。在诸多研究中,只能大致探究其表义,而很难深究其本质和核心。随着新说对于六经中圣人学说的各种破坏,导致如今的圣人真义已经很难寻觅。那么该怎样去追寻圣人之道呢?其认为:

六艺之文,正名为先。自分文析字,繁言碎辞日以益滋,圣人大训若存若亡。道不足而强言,似是而非;习以为常,而不知其倍;以过言谓己当然,而不知其诬;近古之言不合于六艺者,不可胜正,必以六艺正之,以六艺之名,正天下之析言乱名者。(11)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够使整个社会有秩序,才能够合乎于理。而庄存与讲正名则是希望能够纠正历史上所有不合乎六经之道。因此其治经一定要“治孔子之六艺,守孔子之训”。(12)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其以六经为宗,超越史上所有派别,将六经原义和孔子真义都能够回归本心。

六经研究氛围文字和义理两方面,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个派别都会有所重视,是偏文字还是偏义理都应该予以确定。庄存与认为学习六经应该更注重义理,因为在义理中可以体现圣人之道。因此,在其研究中,几乎所有的著作都是以义理研究为核心,而其对于前人的批评,这一点也是根本原因所在。

在汉学家眼中,考据和训话得失是判断的标准。而对于庄存与而言,其治学则不管考据如何,只管是否符合圣人之言。在此标准下,即便是被否定的《伪古文尚书》,他认为也具有一定价值。另外,他还提出对经典的考据实际上是浅近之术,连稚子都能学会,所以其并不能为大师所追求的。这种论断实际上将当时的所有汉学家予以否定,所以提出這种论断需要极大的勇气。

庄存与这种勇于追求大义的壮举,完全能够胜任龚自珍所说的千百年来经学治学第一人的盛誉。

卿大夫能以学术开帝者,下究乎群士,律知今古之故,其泽五世;学足以开天下,为有所权缓急轻重,以求其实之阴济天下,其泽将不惟十世;以学术自任,开天下古籍之故,百年一人而已矣。若乃受不学之名,为有所权以求济天下,其人之难,或百年而一有,或千载而不一有,亦或百年数数有。虽有矣,史氏不能推其迹,门生、学徒、愚子孙不能宣其道,若是,谓之史之大隐。有史之大隐,于是奋起不为史,而能立言者,表其灼然之意,钓日于虞渊,而悬之九天之上,律不能终隐焉而已矣。(13)

从经学史中可以获知,庄存与开启了晚清时期的今文经学,其经学研究以《公羊》为核心。龚自珍认为庄存与是千百年来第一人是有一定道理的。龚自珍认为其“自韬污受不学之名”,是为了“阴济天下”,这也是儒家学派一直追寻的真义。由此可见,其经学目的在于采用圣人之道来经学致用。

四、结语

综合全文,可以获知庄存与治经解经的主要方式为:“微言大义”、“兼采三传”和“未尽守何休所定三科九旨”。同时这也是其所能够找到的最为温和的研究方式。采用这种研究方式可以让其不同于传统治经者的固执,也不同于后世治经者的激进。

乾隆年间的庄存与采用微言大义来解释经典,进而作为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由此,其著作被贯为王室专供的特色。(14)不过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庄存与能够在考据学盛行的时代重拾儒家经典,并深入研究,使其能够成为经世之术,也是难能可贵。而常州学派的形成,也使经学研究进入新的复兴时代。

注释:

转引自王秋月,《庄存与和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泰山学院学报,2009年1月第31卷第1期

钱穆:《中国近二白年学术史》第十一章,龚定庵,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2页

阮元:《庄方耕宗伯经说序》,见《味经斋遗书》

转引自宋迪:《论常州学派产生的原因》,科技信息,2008年第23期

徐世昌:《清儒学案·方耕学案》(卷73),北京:中国书店,1956

庄存与:《四书说》,阳湖庄氏藏版,光绪8年,第69-70页

庄存与:《四书说》,阳湖庄氏藏版,光绪8年,第47页

庄存与:《四书说》,阳湖庄氏藏版,光绪8年,第48-50页

庄存与: 《四书说》, 阳湖庄氏藏版, 光绪8年, 第50页

庄存与: 《四书说》, 阳湖庄氏藏版, 光绪8年, 第47页

庄存与:《四书说》,阳湖庄氏藏版,光绪8年, 第75页

庄存与:《四书说》,阳湖庄氏藏版,光绪8年, 第48页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75,第141页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6年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近二白年学术史[M].第十一章,龚定庵,中华书局,1984

[2]阮元.庄方耕宗伯经说序[M].见《味经斋遗书》.

[3]徐世昌.清儒学案·方耕学案(卷73)[M].北京:中国书店,1956.

[4]《庄存与.四书说》,阳湖庄氏藏版,光绪8年.

[5]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中华书局,1975.

[6]王秋月.庄存与和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J].泰山学院学报,2009,1 (第31卷).

[7]宋迪.论常州学派产生的原因[J].科技信息,2008,23.

[8]刘静.清代常州庄氏家族家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0.

[9]黄开国.庄存与的经学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 2005, 3.

[10]黄开国.庄存与时代的学术与他的经学道路[M].中华文化论坛,2005.

[11]王裕明.庄存与经学思想渊源简论[J].学海,1994.

[12]邵鹏宇.论庄存与的治经特征及传承[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3 (第30卷).

猜你喜欢
经学
康熙朝文庙从祀争论中的经学逻辑与理学逻辑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日本经学史著分期分派说述评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论的生成——兼论曾国藩、张之洞的经学史定位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经学与当代中国
曹元弼先生《经学文钞》礼说初识
经学素养对刘桢生平及诗歌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