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幼儿真游戏 赏教育智慧花

2019-01-11 23:12辛燕娟
好家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天性游戏幼儿

文 辛燕娟

一、自主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绽放天性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无拘无束”,玩什么游戏、怎么玩游戏、和谁一起玩游戏、用什么来玩游戏,一切都由幼儿说了算,游戏应是基于尊重幼儿意愿、满足幼儿需求的自发、自主的游戏,没有其他任何附加的目的。

幼儿走出教室,在操场上的各个角落安静、有序地摆弄着各种梯子、玩沙的小铲子、轮胎、纸箱等,每个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材料和玩伴。看似闹哄哄的游戏场面其实散而不乱,每个幼儿都关注着自己的活动,以自己的节奏有序地进行游戏活动。

在“冒险乐园”游戏现场,十几个中、大班的幼儿在玩“野战营”游戏,小指挥官哨子一吹,其余幼儿立即四散开来,有的迅速攀上大型玩具,有的背上“炸药包”匍匐前进,有的勇敢地穿越火线,还有的以最快的速度挑战高木桩……每一遍游戏换一名幼儿做指挥官,并对速度提出要求,挑战极限。幼儿在游戏中投入、冒险、喜悦、友爱的情景,以及教师淡定诚恳的倾听状态与幸福的表情,就像特写镜头一样,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游戏中的幼儿乐此不疲,他们或紧张,或欢笑,或争辩,或拥抱,三五成群、自由结伴、挑战极限,玩得那么投入、忘我、专注、快乐。只有真游戏才能绽放真性情,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玩性、野趣和童真是天性的绽放、性情的流淌,更是强烈人性光辉的真实写照。

当然,游戏时空的无拘无束与天性释放并不意味着幼儿在幼儿园的其他时空与公共生活中是没有秩序的。自由从来不意味着任意而为,自由只是不受任意的强迫。

二、学会“偷懒”,让幼儿在教师放手中探索

通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教师将原来注重考虑在先、指导在前和“把得牢”的观念,调整为学会“偷懒”、努力退后,尽量把幼儿推在前面,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不论在晨间接待、过渡环节,还是自主游戏时间,教师都不轻易干预幼儿的活动,幼儿都可以自然地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而这些活动和环节中,幼儿都在自然地释放着自己的主体性。只要不出现危险状况,教师绝不轻易干预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冲突,让幼儿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变革中,教师发现幼儿比想象中能干,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在游戏中聪慧、坚持、协作、挑战等品质处处可见。教师对于幼儿天性的释放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和欣赏,只做游戏的观察者、支持者和记录者。他们在观察幼儿游戏时,感同身受地体验游戏过程。他们关注幼儿游戏行为,判断、分析不安全因素,及时拍录典型行为,为游戏后的研讨、分享准备素材。

三、深度观察,站在幼儿立场看幼儿游戏

自主游戏中的观察,不是日常工作中停留在安全层面的浅层次观察,而是对游戏行为、游戏兴趣点以及游戏问题的一种深度观察,并解读游戏行为背后所蕴藏的发展意义。

在“梦想工场”游戏现场,我观察到两个男孩在搭建自己心目中的“摩天大厦”,但遇到了“楼层太高屋顶够不着”的困难。幼儿尝试踮脚尖、垫砖头、叠轮胎等方法,最终成功解决问题,建成了属于自己的“摩天大厦”。这样的案例告诉我们,幼儿天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关键是要给他们机会,提供支持性环境。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在认真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具有制定规则并执行规则的能力。游戏是充满潜在能量的场域,幼儿在游戏场域中获得成长。

过去,教师总希望幼儿在每一次的游戏中都能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对于幼儿的任何游戏,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教育机会,急于控制并试图促进幼儿的发展。现在我们真正认识到:幼儿能够在属于自我的游戏中满足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的需求,在没有任何控制关系的背景中实现自己的意愿,从而达到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在自主游戏中,其个性的发展才是最充分、最和谐的。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自发游戏是幼儿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幼儿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每一个幼儿都有一种创造的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对幼儿而言,游戏是真实的生活和想象世界的统一。真实的生活为幼儿的游戏表现提供了条件,虚构的童话想象使幼儿游戏充满了想象和创造。为此,自主游戏的指导策略要重视引导幼儿对生活的体验,放任幼儿在游戏中的不真实和幼稚的行为,站在幼儿的立场看幼儿的游戏。

猜你喜欢
天性游戏幼儿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或许,只因为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