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减少幼儿“破坏性”行为的策略

2019-01-11 23:12姚振涛
好家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破坏性城堡同伴

文 姚振涛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又称幼儿“破坏性行为障碍”,是指幼儿对物的有意或无意的情绪发泄行为,造成物的位置、结构、形态等的改变。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并不是主观意识的表现,我们需要从现象看本质,找到幼儿出现破坏性行为的根本原因,采取有效策略,逐渐转变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一、现象描述——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发生

【镜头一】区域游戏时间,大家刚刚搭建了一半的作品又被天天推倒了,大家很生气,接着天天去其他区域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摊在地上,能分解开来的玩具也都被天天肢解扔到了区域外面。

【镜头二】天天喜欢看画面丰富的绘本,他翻书的动作太大,常常把书撕破,看到同伴的绘本有意思,他二话不说直接伸手就抢,好好的书又被一分为二了。

【镜头三】吃饭时间,天天把自己的鸡排吃完后又伸手去抢同伴的,抢不过也要争个面红耳赤,甚至把碗给打翻了;独自吃饭时,天天常常把饭粒弄掉,喝汤时又把汤洒得到处都是……

天天的这些“破坏性”行为不仅影响了良好的幼儿园教学秩序,增加了教师的管理负担,也给幼儿自身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破坏性”行为,探明幼儿“破坏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来减少幼儿“破坏性”行为。

二、问题诊断——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原因

(一)幼儿负面情绪的宣泄

幼儿的表达能力较弱,往往以哭闹甚至是攻击他人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如:天天把“娃娃家”破坏得一塌糊涂,就是其在建构游戏中和同伴交往不顺利的负面情绪的宣泄。

(二)幼儿正常的探索行为

幼儿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缺乏经验,不知道行为的对错及影响。如:天天喜欢看书,但不知道纸张易破,所以边看书边喝水,翻书动作过大,其实这是幼儿正常的探索行为。

(三)幼儿对失败的手足无措

幼儿在活动中多次尝试没有成功就会产生挫败感,失去耐心的幼儿往往表现出“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如吃饭时,天天自主进餐能力差,他自暴自弃,干脆用勺子搅拌着汤水玩,结果把餐桌弄得一塌糊涂。

三、对症下药——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对策

(一)观察幼儿,了解并倾听幼儿心事

观察幼儿,可以知道幼儿的活动过程、了解幼儿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教师与幼儿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从而帮助教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如分析天天在“娃娃家”的破坏性行为时,教师通过观察与交谈了解到天天是想建造自己心目中的城堡,但却缺乏与同伴交流协商的能力,只能采取破坏性行为——推翻积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教师表现出理解天天并保证今后会帮助其提升能力,这给了天天很大的信心,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油然而生。亲近的师幼关系可以让幼儿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

(二)换位思考,让幼儿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对错

教师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幼儿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感受,从而意识到破坏性行为是错误的。

在区域里,天天开心地和我合作建造城堡,我问他:“如果老师也把你的城堡推翻,你会生气吗?”利用换位思考让天天意识到自己破坏性行为的错误。图书破了,我给天天讲起了《小图书的哭声》的故事,让天天从故事中产生移情心理,从而知道要爱护图书的道理。在幼儿出现破坏性行为后,我们需要对幼儿进行相关的引导,采用“将心比心”的方法,防止类似的破坏性行为再次发生。

(三)创设多元活动,发展幼儿能力

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与活动观察中及时地捕捉幼儿的探索动机,充分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引导幼儿正确的探索方法,从而减少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例如,天天有建构的天赋和爱好,但却缺乏与同伴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师就可以引导天天参与集体建构,“天天建的城堡很棒哦,你们和他一起玩好吗?”既给了天天交往的自信,也给了幼儿与天天一起游戏的心理暗示。教师可以与天天开展修补图书活动,这种活动可以让天天懂得珍惜图书。

经过教师的关注与引导,天天懂得了“破坏性”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不良影响,懂得了如何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懂得了如何正确地开展探索活动。

面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教育者(家长、教师)需要仔细分析、冷静面对、耐心引导,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中寻找根源,用专业、有效的教育措施减少破坏性行为的发生,保证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破坏性城堡同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魔逗城堡
寻找失散的同伴
创业新闻:新闻人才培养的“破坏性”创新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
学习调查要“四会”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
大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