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绘本馆”的争吵
——区域环境创设与利用

2019-01-11 23:12唐晶晶
好家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本馆绘本规则

文 唐晶晶

一、案例背景

绘本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深受幼儿的喜爱。绘本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和观察能力。从小班开始,绘本阅读便被纳入班级的区域活动中了,幼儿就这么一直看着、玩着,直至大班幼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为书争抢、恶意破坏、因书“树敌”……我觉得是时候改变了。

二、案例描述

晨间活动时间又到了,幼儿用完早餐后迫不及待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区域游戏。突然从“小小绘本馆”传来了一阵争吵声。我走近一看,天天拿着一本破损了的《恐龙世界》狠狠地瞪着旁边的浩然。浩然说:“我是第一个拿到这本书的,我刚想看的时候,天天非要我让给他,我没有同意,他就生气地把书撕坏了。”天天不以为然地说:“坏就坏了呗,反正班级有图书垃圾桶,扔进去就行了。这里只有一本恐龙书,我不看你也别想看。”坐在一边安静看书的美诺站起来说:“你们两个不要吵啦,这里是看书的地方,要保持安静,我正在自己编故事都被你们打扰乱了。”天天瞪了美诺一眼:“我在家看书也是可以讲话的。”我悄悄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段不愉快的对话。

三、案例分析

(一)家庭因素

天天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基本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对孩子非常溺爱,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他们觉得孩子还小,表现出自由和自我的随意性现象,对将来不会有影响,无须对这些事情处理。爸爸妈妈虽然知道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应当加以一定的限制,但在具体的行动中,仍会进行一定的妥协,在无形中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随意行为。

(二)“绘本馆”创设因素

1.区域规则制定不完善

从小班设置“绘本馆”以来,幼儿一直遵循的是老师告知的区域规则,要安静,要爱护图书,用完放回。但是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顽皮的天性也渐渐显露,对于规则会说但不会自觉遵守,没有约束力的规则形同虚设,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才会出现争吵、撕毁图书等不良行为。

2.投放图书数量不足

在绘本投放之前没有做到对幼儿感兴趣的图书进行统计,没有投放足量的图书供幼儿选择观看,以至于幼儿会为仅有的一本《恐龙世界》而争抢。

3.“垃圾站”设置的不合理

幼儿对“图书垃圾”这个词的理解是只要破损的图书就可以如垃圾般直接丢弃,至于破损的程度幼儿并不考虑。单纯的封面掉落、书内页撕裂的绘本其实只要稍作修补就可以继续使用,幼儿并没有修补这方面的意识,久而久之不仅绘本馆的图书数量减少,幼儿浪费的意识也会在隐形中加重。

四、教育反思

(一)家园联系,双向改进

幼儿的娇蛮、任性使家长和老师大伤脑筋,处理不当更会严重影响幼儿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一生的发展,其实所有的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种情绪。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家长要培养幼儿从小做事情要遵守规则,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考虑幼儿的要求是否合理后再决定是否答应。切忌一味地姑息和迁就幼儿,而一旦拒绝幼儿的要求就不能松口,因为这是为了培养良好习惯所做出的努力。家庭成员要统一教育方式,在幼儿的问题上应口径一致,对幼儿的不合理行为要耐心地进行引导。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幼儿逐渐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指示,知道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规则。”例如,天天在家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进入幼儿园之后,他面对的是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有许多约束。刚开始会让他不舒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会理解集体生活的含义。教师应该注意对幼儿的要求只能是一步步地提高,每次只能提一点,并要充分地关心、热爱幼儿,在环境上给予一定的安全感,使他觉得在家和在幼儿园没有什么分别。

(二)幼儿参与,环境重创

1.共同商讨,制定规则

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在环境之中,还蕴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只是单方面地让教师进行布置和策划,会使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精神在无形中被扼杀,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已经不再只是一种背景支持,而是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因此,在区域环境创设上,我让幼儿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规则的制定。利用早上的晨间谈话时间,我将“小小绘本馆”拍摄的视频投放在大屏幕上,幼儿进行观看,共同商讨这段视频中存在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也让天天、浩然和美诺发言,老师进行引导:“出现这样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办呢?”幼儿商讨后,形成统一的规则:(1)设置进区卡,先来的幼儿有优先选书的权利,后来的幼儿如果想看可以通过商量得到书本。(2)值日生排号,每天设置一个值日生在绘本馆执勤,发现故意毁坏图书、大声喧哗、看书后不物归原位的可以取消晨间的看书资格。(3)绘制区域规则示意图。大班的幼儿无意识注意还是占主导地位,口头制定的规则几乎说完就忘。孩子们直接动手绘制一块规则图,老师进行修饰完善,悬挂于区角边以示全体幼儿。幼儿亲自参与制定规则不仅使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发展,还让自己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2.“图书小医院”的成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我们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幼儿通过观看视频一致提出:图书垃圾站里面的书有很多可以重复利用,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并没有达到要丢弃的程度。幼儿提议可以通过修补达到继续使用的目的,这样也避免了图书的浪费。在幼儿的帮助下,我们撤掉了原来的“图书垃圾站”,另外成立了一个子区域并更名为“图书小医院”。对于修补图书,幼儿是不熟悉流程的,我带着幼儿上网查资料、看视频,在几位绘画好的女孩的帮助下完成图书修补流程图,并将其张贴在“图书小医院”内供大家观看。幼儿将胶水、胶带、美工刀、剪刀等工具放在饼干盒内充当图书急救箱,利用每周五的区域活动时间对损坏的图书进行修补。绘本馆的图书和小医院的工具还可以为美工区的活动提供便利,增强了区域之间的渗透和流动,实现了区域之间的相互整合。

3.前期调研,按需投放

区域活动以尊重幼儿兴趣爱好、激发幼儿自主活动为宗旨,投放数量充足、种类多样、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游戏材料。班级“小小绘本馆”的书目虽然门类众多,但符合幼儿需求的书本数量有限。这些书本中有的是幼儿园集体购买的,有的是家长提供的旧书,很少有幼儿自己感兴趣收集的,这样的情况使幼儿看书可挑选的空间就很有限。和幼儿商量之后,老师在绘本馆投放了一张表格,书目按植物、动物、人类、科幻等,进行归类。幼儿在自己感兴趣的书目里贴上星星贴。经过近两周的实验,老师统计出幼儿大致需要的书目种类和数量并与家委会取得联系,由家委会统一购买。此方法让每个学期的图书投放工作不再烦琐。

4.“哇”时刻的续写

《指南》指出:“善于发现儿童的长处,根据儿童的特点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尊重儿童的兴趣、欣赏习惯和独特感受,不要求统一;从心理学上分析,学习是个体对情景的反应,而且是积极自动的反应。”大班幼儿的心智慢慢成熟起来,他们对书本故事里折射出的道理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将这个想法称之为“哇”时刻,也代表幼儿的惊喜时刻。他们或想将“哇”时刻与同伴分享,或想将“哇”时刻用绘画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两位老师便另辟一个小园地取名为——“哇”时刻,在这个小园地中投放的大多是原始材料:各式各样的笔、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纸张、装饰用的亮片、装订用的订书机等,当然还有幼儿张贴的图书绘制装订示意图。当幼儿有了自己的新想法时,他们可以在这个小园地里任意发挥,老师要做的只是进行适当地引导、辅助幼儿。

环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发现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发展。因此,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产生与环境互动的效应上。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提供的环境材料,都应积极支持、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

猜你喜欢
本馆绘本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绘本
绘本
绘本
让规则不规则
老约翰绘本馆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绘本馆:童书营销新支点
我们的都市有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