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人口要素对苏州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2019-01-18 22:42王冬晨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红利苏州人口

□王冬晨

改革开放后人口红利成就了苏州的经济腾飞。当前,人口红利消减的背景下,人才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第一资源,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过程中,苏州发展也面临如何突围。人口和人才问题事关苏州城市竞争力走向,影响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背景

(一)“孔雀东南飞”,成就沿海城市辉煌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全球资本与劳动力有效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由此带动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崛起,而苏州紧抓沿海开发开放机遇,得益于第一次人口红利和“外资、外贸、外企”腾飞,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苏州成为长三角经济副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在全国举足轻重,2017 年苏州出口总额列全国第3 位,仅次于深圳和上海。

(二)年轻人口急剧萎缩,人口红利消减

随着人口发展和结构变化,人口红利消减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十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增速由2008 年 的3.0% 增 长 至2017 年 的5.5%。 2017 年老年人口进一步增长,全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升至11.4%。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80 后、90 后、00 后的人口分别是2.19 亿、1.88 亿、1.47 亿。从2012年我国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首次下降以来,连续五年下降。据人社部测算,劳动人口将在2020 年达到峰值,人口负债显现。

(三)政策产业趋同,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本是城市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越来越多的城市都认识到,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第一资源。“能人”能够带活一方经济,“贤才”激荡一片热土。企业家人才助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优秀的企业家能够创造出一大批优秀企业让城市充满活力,他们是推动城市竞争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力量。

(四)消费需求走向前台,城市需要保持年轻

从需求结构看,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到消费为主导的时代,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7 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1%,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人口结构直接影响消费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城市而言,一个相对年轻的城市,消费增长空间大,人口红利能够向消费红利转化,进而对经济增长有正向拉动作用。

(五)城市化进程后半场,人口规模产生密度效益

2017 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仍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级阶段,一方面人口会继续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人口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聚集也是大势所趋,一二线城市仍存在结构性人口迁移红利,而人口红利的结构性拐点取决于城市对年轻人口的吸引力。同时,人口聚集意味着经济效率提升,人口密度效益释放。大城市聚集效应产生的人流,意味着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效率的提升,高效的经济活动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人口可以共同使用公共设施,降低人均使用成本,投资效率提升,人口聚集带来人口密度效益。

苏州人口吸引力现状

(一)名副其实的千万人口大城市

2017 年末,苏州常住人口达1068.36 万人,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第二大城市,仅次于上海(2418.33 万人);从目前全国主要城市看,千万人口城市有9 个,苏州列第9 位,前8 位的城市分别为:重庆(3075.16万人)、上海(2418.33 万人)、北京(2170.7 万 人)、成 都(1604.47 万人)、天津(1556.87 万人)、广州(1449.84 万人)、深圳(1252.83 万人)和武汉(1089.29 万人)。

(二)人口质量为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2017 年苏州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 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89 年,比2016 年提高0.07 年,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达30.1%,比2016 年提高1.39 个百分点。2017年末,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60.01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2.29 万人。累计有782 人入选省“双创计划”。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专家19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51 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38 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累计达415 个。

(三)新型“人口红利”悄然兴起

在“人口红利”日渐消减之际,适应高端制造和科技行业发展的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需求不断涌现。由于工业转型升级,苏州机械化、自动化及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普及正在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技术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成为众多民营企业争抢的目标,2017 年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2.44 万人,高技能人才累计达到54.87 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3%,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793 人。 一大批接受高等教育、具备创新能力的中高端人才正在迅速增加,这种新型人口红利也被称之为“工程师红利”,将成为引领苏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四)承接上海人力资本外溢

苏州地处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长三角都市圈中,苏州成为承接上海辐射和资源溢出的第一站。20 世纪80 年代上海“星期六工程师”帮助苏州工业成长,是很好的历史印证。当前,随着苏、沪轨道交通一体化带来的同城效应,上海人选择在昆山、太仓置业,跳槽到苏州工作安家。民间人力资源机构“智联招聘”2017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在长三角区域内苏州是继杭州之后上海白领最期望工作的城市。上海的人力资源形成的知识、信息和科技扩散,助力苏州经济腾飞。

苏州人口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老龄化”、“少子化”并存,城市已不年轻

按照联合国标准,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 即是老龄化社会,苏州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2011 年 的9.9% 上 升 至2017 年 的10.8%,老龄化趋势加深。从国内主要城市看,苏州人口老龄程度虽然低于全国(11.4%)平均水平,但与广州(7.9%)、深圳(3.4%)相比,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按照目前人口结构预测,2026 年起苏州老龄化发展加剧,占比将超过15%,预计2035 年接近25%,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已不多。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孩子养育成本提升,“二胎”生育意愿总体还不强。另一方面,伴随经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全市育龄妇女人数呈现持续减少态势。2017 年末,全市育龄妇女人数为153.62 万人,未来几年新增育龄妇女人数将逐渐减少,出生人口增长后继乏力。

(二)人口聚集受制于产业结构,高端服务业缺位

苏州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传统制造业就业人口比例超过50%,受土地资源、环境容量日益接近承载上限等现实影响,一批制造类企业向成本低洼地区转移,就业机会逐步流失。另一方面苏州制造业正朝智能制造转型,用工人数减少。2017 年末苏州第二产业就业人口409 万人,比上年减少3.1 万人,就业人口比重也由上年的59.6%下降至59.1%。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仍稍显不足。2017 年末,苏州第三产业就业人口259.90 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为37.6%,低于全国的44.9%,低于杭州的51.6%(2016 年),南 京 为57.3%(2016年)。

(三)人口迁移开始洗牌,大都市及内陆省会虹吸效应显现

当前人口流动呈现一些新特点:一线、新一线城市“ 深、广、杭”增速最快。 2017 年在北京、上海严控人口规模的政策下,人口向能够提供高薪岗位的其他一线城市流动,深圳人口净流入(61.99 万人)、广州(45.84 万人)、杭州(28.0 万人)居前3 位。省会城市人口虹吸效应显现。随着东南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会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从数据来看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对人口的虹吸能力增强。2017 年长沙、重庆、西安、郑州、成都、武汉人口净流入明显,远高于苏州的3.62万人。

(四)缺乏吸纳中高端人才的企业载体,独角兽企业尚待培育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百姓生活富足安定,苏州本土企业家诚信、务实、细心、有契约精神,但同时也相对保守和知足,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拼劲不足,缺乏做大做强的精神。总体而言,在苏州企业的发展群体中,行业龙头企业、闻名全国的大企业还较少。2017年公布的164 家独角兽企业中,仅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一家入围,与其他城市相比,苏州缺乏深圳华为、腾讯、华大,阿里巴巴等集聚一流人才的标杆企业,中高端人才大批量流入渠道尚未打通。

(五)城市软环境与经济地位不匹配,人才吸引力有待提升

一是城市能级与经济地位不相符,制约城市软环境提升。苏州GDP 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7,经济实力雄厚,但受制于行政级别等因素,在医疗、教育、文化资源配置方面与省会以上的城市相比稍有逊色,不利于苏州人口聚集能力提升。二是苏州高校资源相对薄弱,新鲜活力导入不足。一般而言高校毕业生会把“第二故乡”的学校所在地,作为就业首选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苏州高校资源(22 所)相对缺乏,而南京(44 所)、武汉(84所)、广州(82 所)、成都(56 所)、西安(63 所)等高校云集的省会城市,资源优势显著,每年都有能力留下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相关建议

(一)最大程度发挥环沪优势

一是加快接轨上海的道路交通互联互通,争做承接一线城市人口外溢第一站。随着苏沪一体化发展,交通互联互通,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定居成本的优势,实现让部分新上海人,工作在上海、置业居住在苏州,再逐步吸引过渡到就业、创业在苏州。二是错位竞争。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形成错位竞争,发挥苏州产业特点,着眼长远吸纳引进适用人才。

(二)积极培育高端领军人才

高端领军型人才,在抢占发展先机、推动转型跨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苏州应在厚植制造业优势的同时,主攻几个前沿产业如新能源、生物科技、新医药及工业4.0 智能物联,深入挖掘、培育创新领军人才,是实现新跨越的当务之急。建议持续在已具备一定优势的行业产业挖掘培育先导、前沿创新创业团队,完善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聚集更多人才形成新的支撑助推苏州发展。

(三)协调处理人口和人才吸纳的平衡点

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拥有特别技能的人,也需要普通的工作者和消费者。各种技能其实是互补的,高科技和金融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保障。提升城市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需要合理规划人口规模、结构以及代际发展水平,同时通过人口和人才政策的合理配套衔接,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各层次群体的贡献效率。

(四)提升城市形象

形象是城市的首位名片,好的城市形象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对人才、资金和技术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近年来,苏州在提升城市形象上不遗余力。在新媒体时代,城市形象的塑造需与时俱进,需要运用网络媒体打造现代化、富有吸引力的苏州城市品牌,让众多富有创业创新激情的人来到苏州、融入苏州共同推进苏州的发展。

猜你喜欢
红利苏州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自贸区金融红利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健康红利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