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及其培育经验借鉴

2019-01-20 16:46王艳萍陈讲飞方明洁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化

王艳萍 陈讲飞 方明洁

(1.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2.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为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进行,已取得较大成果,但还有些理论问题需要厘清。从学术界研究状况看,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围绕新型职业农民概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培育现状、培育途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形成大量成果,有力支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但梳理已有成果,学界对于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缺乏深入研究;关于职业农民培育的国际经验,已有研究尚显不足。基于此,本文首先探究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性,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理论支撑;然后基于由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多导致的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不够的现实,从国际经验借鉴方面探索新时代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服务,进而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

一、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性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的现象。本文中,我们把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其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培育出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只有培育出具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才可以研制出新型农业品种,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有培育出众多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才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从而形成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具有耦合性。

(一)农业现代化亟需大量新型职业农民

1.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31422万人,但35岁及以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仅占19.20%,年龄梯队极不合理,农业对年轻一代农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在受教育程度上,全国高达91.80%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业对高素质农村人才吸引力也较低。在广袤的农村,从事农业的人员常被称为“3860”部队,意即主要是妇女、老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民大多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我国农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农业现代化需要年轻一代农民的加入,特别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助力。

2.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解决“种什么”问题

从农产品数量上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比2016年增加166万吨,增长0.3%。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3062万吨,较2016年增加13.9%,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粮食进口国和消费国。如果对粮食进口的依存度过高,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从农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看,市场越来越钟爱绿色有机农产品,对农产品的消费偏爱也早已由“吃的饱”到“吃的健康”安全绿色转变。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实行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能为市场提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确保老百姓的餐桌安全。

3.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可持续农业,解决“如何种好地”问题

现代农业发展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农作物生长有其客观规律,新型职业农民懂技术,能够依据科学规律开展农业生产经营。以农业施用化肥为例,《2017中国统计年鉴》统计表明,全国化肥施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过度使用化肥不仅毁坏土壤结构、加剧土壤酸化,还会导致土壤贫瘠、污染地下水。发展现代农业,不能过度耗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环保观念,能够基于对当代与未来农业永续发展的考虑,发展可持续性农业,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

1.新型职业农民热爱农业、懂现代农业

热爱农业是把农业作为一项职业选择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农业,才会愿意在农业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会体悟到“汗水是幸福的眼泪”,从主观意愿上希望在农业上挥洒汗水,品尝丰收的喜悦。当代社会,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留守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更多是谋生的无奈之举,迫于现实的被动选择,这样的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离现代农业距离甚远。新型职业农民不仅热爱农业,更重要的是懂农业,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会经营,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2.新型职业农民懂技术,是高素质人才

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譬如,现代农业种植需要学习相关书籍,甚至是英文资料,这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甚至懂点英语;农业培训有时需要借助互联网的辅助,这需要农民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而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熟练掌握农业种植技术,可以运用现代科技从事农业生产,从而降低从事农业的劳动强度。由于懂技术,新型职业农民还可以改变传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模式,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更高的效率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3.新型职业农民善于经营、懂得市场运作

现代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在市场上销售,现代农业要求生产经营主体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农业生产也要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这就要求生产经营主体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新型职业农民会经营,能够使现代农业成为可盈利、有奔头的朝阳行业。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善于整合农业资源,科学安排农业生产,用现代种植理念来武装头脑;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善于把握市场的消费需求,及时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同时还可避免“酒香还怕巷子深”的尴尬境地,做好对现代农产品的营销。

(三)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舞台

从历史上看,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农业现代化为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首先,农业现代化是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农业大生产,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省时省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农业现代化可以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将科技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新型职业农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实现连续增收。再次,农业现代化为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和舞台,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在农业现代化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现代农业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把掌握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他国经验借鉴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但现实情况是,整体而言,我国农民综合素质堪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还较少。这导致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不够,严重制约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推动两者深度耦合的前提条件和当务之急。西方一些国家职业教育极为发达,在培育职业农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借鉴他国经验。

(一)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激励机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前提,是有一定数量的农民愿意接受培训,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基于农民视角分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农民为什么要接受培训?为什么要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说,提高吸引力,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我们特别建议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激励机制。

为促使农民接受职业培训,西方发达国家构建有约束和激励机制。从约束机制方面看,主要建立有资格证书制度和农业职业准入制度。不少发达国家把农民看作一种职业,实行农民资格考试制度,规定必须完成一定的农业职业教育、取得资格证书才有资格从事农业。譬如英国,学员培训后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并经过职业资格评审委员会确定,才能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法国对已有一年农业实践经验的青年农民进行2-3年培训,毕业后才发给国家农业证书。取得资格证书,是农民从事有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条件,并与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挂钩,这促使想以农为业的人必须接受职业培训,拿到证书,否则不具备农业资格。但在我国,对农民而言,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不需要任何门槛条件,一些农民深受“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不需要培训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这影响到我国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为此,有学者建议,我国也仿效发达国家,建立农业职业准入制度。我们不赞同这种观点。这是因为:第一,从农民人数来看,我国农民人数众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年末我国农村户籍人口多达58973万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有31422万人。第二,从种田积极性看,整体而言,我国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有的青年农民宁愿在城市漂泊也不愿回家种田,很多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第二,与外出打工收入相比,农民种田的收入较低,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以安徽省为例,2017年安徽省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4123.8元,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3111.4元,这远超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基于此,我们认为,对我国而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设置门槛条件,关键是如何吸引农民特别是吸引青年农民以农为职业。为促进农民接受职业培训,我国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构建激励机制,以激励更多的农民愿意接受职业培训,长期稳定地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而不是设置前置条件。吸引农民参加培训,国外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是建立职业农民无偿培训和补贴机制,吸引农民参加培训。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费用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受训者和受益者,农民应该分担部分培训费用。我们认为,这样做不利于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调查中我们发现,如果实行免费培训,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较高;如果让农民承担部分费用,一些农民就不愿意参加。从国外经验看,由于职业农民培训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政府不仅不让农民承担培训费用,有的国家甚至给参训农民提供一定量的补贴。有数据显示,英国政府财政负担农民培训70%的经费开支,美国财政每年投入600亿美元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德国农民教育经费占国家教育投资的 15.3%[1]。有的国家还规定,农民参加培训不仅免费,还可以获得补贴。如法国《农业指导法》就规定,农民或农业徒工在参加培训期间,可以获得一定补助。德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原则上不收学费,培训组织者还要给予学徒相应的津贴。英国也规定,农场工人培训期间工资由农业培训局支付。对我国而言,为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建议推行无偿培训机制,发达地区可尝试对培训农民进行补贴,特别是对成绩优异的受训农民增加补贴和奖励。

二是提高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吸引农民通过培训转化为职业农民。梳理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可以发现,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非常重要。比如德国,具有“崇尚实用的技艺和技能、不鄙薄包括农业在内的职业教育”的社会风尚[2],这是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社会原因。通过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福利保障,形成示范效应,也可以吸引带动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譬如,加拿大职业农民,就享有较高的社会福利待遇,这有利于提高职业农民的荣誉感,刺激人们以农为业。

(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双元制”模式

众所周知,德国的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其“双元制”教育模式成效显著、举世闻名。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既接受学校的理论教育,又接受企业的实践技能培训,意即两个培训主体:职业学校和企业。学员一般每周在职业学校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在企业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理论授课内容由州文化部负责制定,实践技能培训由企业负责制定;培训经费的1/4由学校承担(主要由政府出资),其余 3/4由培训企业承担。受教育者既是学生,同时也是学徒;不仅学理论知识,更要学实践知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农业领域“双元制”教育模式,农业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现代农业知识教育,农业企业和具备资格的农场设有培训基地和专职培训人员,为学员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带领学员按照课程计划参加农业劳动,整个培训过程以农民学员考取“农业专业工人”、获得“农业师傅证书”才算结束。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推动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有力武器,为德国培养出大量的技术工人和职业农民,其培训模式值得我国借鉴。

一是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经费投入和财政保障。如2009年德国教育经费支出中,用于“双元制”企业培训经费为109亿欧元,占职业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为34%[3-4]。对于农业领域“双元制”教育模式,经费投入同样有保障。国家财政每年划拨大量经费给学校,一部分以税费补贴的形式返还给农场[4]。

二是引导和鼓励农场和农业企业培育职业农民。德国政府为调动农场和农业企业培训农民的积极性,会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政策。德国税法规定,企业职业培训过程中所支付的工资、保险、津贴等费用可计入企业生产成本,也可以通过折算计入产品价格,待产品出售后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更多地依靠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或培训机构,农业企业参与培训不够。建议我国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给予其优惠政策。

三是加强农业职业院校与大型涉农企业在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德国的职业学校和企业在职业培训方面联系较多,这有利于培养出既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工人和职业农民。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农业职业院校与农业企业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联系和沟通还不够,需要加强。建议政府搭建更多的农业职业院校与农业企业联系和合作平台,拓展双方合作领域,特别是深化双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合作,以培养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