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务场所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9-02-11 15:05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患方暴力事件医务

蒋 立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医务场所暴力,又称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指医护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和攻击,从而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造成明确或含蓄的挑战[1]。有学者[2]根据暴力类型不同,将我国的医务场所暴力分为言语暴力,躯体暴力,性骚扰和医闹。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医护身受、目睹和耳闻医务场所暴力事件可能产生负性情绪、职业倦怠等心理变化,并进一步加重医疗护理差错增加,医护人员离职率升高等问题[3]。因此笔者希望能较为完整、深入地分析我国医务场所暴力频发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我国医务场所暴力频发的原因分析

1.1 基本国情

我国庞大的人口下医疗资源的短缺暴露无遗,增加了医患矛盾的发生概率。此外,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暴力事件发生的绝对数量也较其它国家更多,进而公众得知恶性伤医事件的概率也更高,医患矛盾更突出。

1.2 患方原因

患者不满治疗效果是患方打骂医护人员的主要原因。焦明丽等[2]的调查显示,高达66.8%的医务场所暴力与患者不满治疗效果有关。此外,患者身体和精神欠佳(如谵妄、精神错乱、酗酒患者)也是导致医务场所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4]。患方原因还包括部分施暴者对媒体报道的医患冲突事件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易被不实报道影响判断,对医护人员产生敌意并诱发暴力事件。

1.3 不良舆论

1.3.1 媒体的负面导向

医患矛盾尖锐,医务场所暴力和伤医事件频发,与媒体的不实报道密切相关。王卫华[5]认为,在医患冲突问题中,媒体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获取公众信任,并将其吸引到自己的受众队伍中来。进而提升关注度,获得经济利益。在这些目的引导下,一些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事件时,夸大甚至歪曲事实,医疗机构和医生被“妖魔化”。单文苑[6]选取了《人民日报》等三份报纸7年内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在医疗纠纷报道的话语倾向上,指责、质疑医方态度,中立态度与支持医方态度的比例约为13.4:6.6:1。此外,部分媒体收集资料的途径过于片面,产生结论的过程太草率,形成报道的方式不科学,仅凭患方一面之词形成报道结论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八毛门”和“偷肾门”事件等,媒体均在未做求证的情况下得出荒诞结论。

1.3.2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泛指网民在网络发表违法犯罪,违背道德底线言论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网络暴力与医务场所暴力的联系目前报道不多,但言论性质恶劣使其应该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医务场所暴力中,部分网民通过在门户网站的相关新闻下发表谩骂、诅咒等评论的方式影响着舆论。2012年某网站针对哈医大一附院杀医事件调查,竟有65%的网民对杀医行为“感到高兴并喝彩”[7]。

1.4 医方原因

1.4.1 医院管理

医院管理问题可分为医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不够,对施暴者处罚力度不够和对遭受暴力的医护人员保护不够等。

突发事件在医务场所暴力事件中主要指暴力伤医事件。绝大部分医务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在院内。目前,医院专职驻院警力少,现行违法犯罪防控力量不足;此外,医院安保人员学历不高,岗前培训不足,工作热情不高,导致医院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难以在保安员这一安保工作的末端环节有效落实[8]。

许多医院对医务场所暴力事件甚至暴力伤医事件的施暴者处罚力度不够。付光蕾等的[9]质性研究显示,有些打人者事后未受到惩处,导致被打医生愤而离职。Xing等[10]针对我国乡镇医院的横断面调查表明,高达50.9%的施暴者在暴力伤医后未受到来自医院或警方的任何处罚。

医院对遭受暴力后医护人员的保护往往也有所欠缺。一项来自黑龙江的横断面调查显示,遭受躯体暴力后63.9%的医务人员对医院管理层表达了不满,认为其支持不够[11]。医护人员这样的不满被形象地描述为:“在他们(管理层)眼里,我们甚至不如一张桌子”[12]。

1.4.2 医护自身

医务场所暴力和伤医事件多由医患矛盾演变而来。部分情况下医护人员自身也应为医务场所暴力的发生负责。一些医生和护士存在态度冷漠,技术生疏等问题;更有甚者由于工作疏忽引起不良事件乃至医疗事故。此外,医生收受红包的报道也屡见不鲜[13]。这些虽是个别现象,但损害了整个医疗团队的形象,也会诱发医务场所暴力,甚至是伤医事件的发生。

2 我国医务场所暴力的应对策略

2.1 提升医疗团队整体水平

护理管理者需正视部分护士在沟通、操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加强培训考核等手段改变现状。此外,医护人员应在暴力发生后不断反思自身行为。王晨等的研究显示,患者和医护人员对伤医事件产生原因的分析存在分歧。如44.4%的患者认为医护服务态度差是伤医事件发生的诱因;但仅有24.8%的医护持同样观点[14]。表明医护对自身不足的认知或尚需改进。

2.2 辨识先兆

许多医务场所暴力事件在发生前已显露端倪。因此,医务人员若能有效分析暴力先兆现象,可以抑制暴力的发生。黄俊等[15]借鉴暴力行为先兆评估体系设计培训方案,并对某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6个月后发现该科室暴力发生率降低,培训效果肯定。林静等[16]通过专家函询,得到了9项暴力先兆特征,值得临床医护人员关注和借鉴。

2.3 自我保护和医院保护

在伤医事件发生时,一方面医护人员需掌握一定的防身技能;另一方面,医院的安保人员和其他同事也应及时出现,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Zhao等[11]的研究中,80%的调查参与者表达了期望接受武力制伏技术等暴力防范技能的诉求。同事对暴力事件的及时制止也很重要。护理是以女性为主体的行业,近年来不断加入护理行业的男护士需要在同事遭受医务场所暴力时承担更多责任。医院安保力量的加强需要医院管理层健全安保组织机构;不断落实医院警务工作室的维稳作用;并促进医院安保人员待遇和素质的双重提高。

2.4 引导患者合理维权

医患矛盾存在时,患方可能因为不知如何维权而辱骂、殴打医护人员。因此,医院应指导患者通过合法途径维权。

有学者将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而导致的医患矛盾分为医疗事故型、医学困难型与疗效缓慢型三种形式[17]。其中,医学困难型是指现有医学水平无法彻底治愈疾病,进而引发的医患矛盾;而疗效缓慢型是指由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导致见效缓慢造成的医患矛盾。医护人员为预防这两类问题,应先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医疗事故型医患矛盾则应完全由医务人员承担责任。对于此类问题,医院应及时与病患及其家属协商,得出处理意见。协商不成,则上报相关部门或建议患方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2.5 利用公共传媒,为医护发声

在学科交叉日益深入的当今,可以鼓励对传媒文化有兴趣的医学生进入报社、电视台、网站等公共传媒领域,提升传媒领域对医疗界的认知,为医护发声。此外,近年来,许多反映医护优秀品质的影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网站播出,取得了广泛好评。因此,期待更多类似作品,尤其是主要反应护士优良风格的作品,让大众更多的了解医院、医生和护士,促进医患关系融洽。

3 结 语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医务场所暴力和伤医事件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部分地区排查伤医倾向人群,人民日报等党政机关媒体也纷纷发声,谴责伤医行为并建言献计。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相关法律的完善,此类事件的发生会逐年得到遏制。

猜你喜欢
患方暴力事件医务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黑龙江医疗纠纷索赔超过一万元不得“私了”
患方私自录音录像能作为证据吗?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患方私自录音录像能作为证据吗?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