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阳《红色经典》对当代玉雕创作的启示

2019-02-21 07:47牛晨旭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红色经典翡翠玉雕

牛晨旭

(云南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当代翡翠雕刻大师王朝阳出生于中国最大的玉石集散地之一南阳,从小就受此间玉文化的熏陶。同时,他受当中学美术老师的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热爱绘画。他于1988年进入玉雕行业,学习传统的雕刻样式。通过刻苦学习,他已将传统的翡翠雕刻技法了然于心。跟大多数同行一样,这个阶段王朝阳对于玉石创作的研究还是基于种、水、色等对市场价值的追求[1]。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造型和题材已经无法满足王朝阳的创作欲望,他开始从各种媒介渠道吸取灵感与创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并在玉雕行业十分火热的2006年进入中央美院进修。这之后他创作出其创作生涯里程碑式的作品:《红色经典》。这套作品由三个翡翠摆件构成:《草鞋》《红宝书》和《战地黄花》,雕刻方面堪称精细。《草鞋》的原材料是一块质量较差的黄色翡翠,上面的每一根草绳都经精工雕刻、清晰可见。但在鞋的前端大胆留下了玉石原来的材质,没有盲目追求满工。作品《红宝书》的原材料是一块驳杂着黑红双色的翡翠,质地较粗,只有表皮少数地方的红色相对鲜艳,内部全是黑色。王朝阳在这些红色位置巧雕了一个毛泽东头像,内部黑色的部分处理成了书页,翻旧了的毛泽东语录沧桑感直面而来[2]。《战地黄花》中的八角军帽更是在坚硬的石头上做出了棉布的质感,布的褶皱起伏自然,每一根棉线都毫发毕现,在正面上部巧色巧雕了一颗红色五角星,帽子的下方雕刻了许多绽放的黄花。

《红色经典》被业界公认为玉雕艺术探索中的里程碑之作,并一举获得了天工奖“最佳创意奖”。不仅如此,《红色经典》的创作过程也给当代玉雕创作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3]。

一、《红色经典》对当代玉雕创作的现实意义

当下玉雕行业处于调整期,玉石原材料日益减少、创作题材老旧、创作观念单一等问题困扰着当代玉雕创作者们。王朝阳用《红色经典》给予了他们答案。

(一) 对玉石材料之美的深度探究

人们对于美的发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也适用于对玉石材料之美的发掘。木那场口出产的带有雪花棉的翡翠原石,在早年间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但当人们把里面的棉絮跟落雪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制作出了许多富有意境的作品,这种材质的美也随之被人们所认同,如今带雪花棉的翡翠价格已经十分高昂了。王朝阳无疑有发现玉石材料之美的眼睛。在他的眼里,每一块翡翠原料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这些价值还未被人发掘。

在创作《红色经典》之前,王朝阳就将目光转向了那些价值低甚至被旁人当作废料的翡翠原料。他创作《十八罗汉》的时间是1997年。当时,这种红黄皮色中间带灰白肉的翡翠原料不被人注意,几乎没有玉雕师拿来创作[4]。《十八罗汉》的翡翠原料仅仅花了不到五千元人民币,王朝阳将红黄皮色部分处理成罗汉的袈裟和法器,将白色部分处理成脸部、身体与手,整体效果十分的“俏”。《斑点狗》是王朝阳在1999年淘到的一块白底黑花的料子,在同行眼中这就是一块废料,重几百公斤,价格仅仅两万多元人民币。王朝阳用这块料子做了一套斑点狗,白底黑花正好对应斑点狗身上的黑白双色,五只斑点狗分别雕刻成喜怒哀乐愁五种形态,使作品生动之中增添了几分趣味。《十八罗汉》与《斑点狗》的创意做到了以小博大,让王朝阳在玉雕界声名鹊起,但是,他创作思路依然是传统的俏色巧雕。

《红色经典》三件作品的原材料同样是别人眼中的废料,是王朝阳逛玉石市场的时候,偶然间发现的,品相极其普通。用行家的话说是“要种没种,要水没水,要色没色”。即使在玉石原料越发稀缺的今天,这几块料子依然不值钱,三块翡翠原材料价格依然很低,《草鞋》的原石材料价格是三百元人民币,《红宝石》中“毛泽东语录”的原石材料价格是五百元人民币,而“八角军帽”的原石材料价格是六百元人民币,总共不到一千元人民币。然而,就是这几块不起眼的料子却在王朝阳的手中大放光彩。玉雕行业一直以来极为重视玉石原材料的好坏[5]。由于国内对玉石的过度开采,玉石原料越来越少,高品质的玉石原料不经雕琢已经可以卖出极高的价格。在绝大多数时候,原材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玉雕作品的价值,而玉雕创作者的雕刻费用与原料价格不成正比。这也就导致了无论是玉雕创作者还是受众都争相追逐玉石原料的品质,对品质差的玉石原材料不屑一顾,更少有人去积极发现低品质原料的美。

王朝阳的《红色经典》打破了这一常规,证明了即使是价格低廉的玉石若经过创作者的巧妙构思与精心雕琢也可以制作出优秀的作品。每一块玉石原材料都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奇迹,都有不同于其他玉石材料的地方,值得玉雕创作者们去发掘。

(二) 对玉雕新型题材的探索

中国玉雕历史悠久,从远古人类对玉图腾的崇拜,到儒家文化“以玉比德”的推崇,再到封建统治者将玉石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再到文人墨客对玉石文化的青睐,并赋予玉雕艺术以文化的品位,使玉雕在发展中形成了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宗教故事、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等一系列体系的题材,这些传统的题材至今还占据着绝大多数玉雕市场份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以及审美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这些题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下的审美需求。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玉雕创作者没有选择在传统的题材之外进行探索,致使玉雕行业总体守成有余,创新能力不足。

如果说《十八罗汉》和《斑点狗》在题材上还是倾向于传统题材框架的话,那么《红色经典》则勇敢地冲出了以往传统题材的框架,选择了以往玉雕行业几乎没人涉及的中国革命题材[6]。抛开从前的窠臼,探索新型题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红色经典》雕刻共耗时一年半的时间,用在创意上的时间有一年多。在这一年中,王朝阳不仅观察学习了很多玉雕同行的玉石创作,也跑遍许多地方去欣赏其他种类的雕刻艺术。有了这一年多的沉淀之后,他才确定制作方案,只用了三个多月就完成了雕刻,并且该作品在玉雕界引起了轰动。反观很多玉雕师只注重技艺雕刻的过程,满足于先人的积累,不愿意花费时间去探究新的创作路径,显然这种创作思路很难开发出新的题材。

如何创作出不同于以往的玉雕作品,《红色经典》对于新题材的摸索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对传统玉雕创作观念的突破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玉器发展进入“福玉”阶段,玉器祈福祝福的作用成为主流,用其形象表达吉利祥福之意,是人们希望得到美好生活的集中反映。有的是以文字的形式直接表示,如福字和寿字。有的则借助动植物的特性以寓意的方式表示,如以竹子寓意节节高升,用貔貅传说中吞食万物不泻的特性代表财运恒通,只进不出。也有的借谐音组合成吉祥的内容,如鱼为年年有余的意思。

这种“福玉”的创作观念,在玉雕行业影响力甚广。玉雕行业的传承从古至今都是师傅带徒弟模式,学徒从师傅那里学到技艺与创作思路,然后代代相传。这种模式导致了一个弊端,即玉雕师往往只遵循从师傅那里学来的创作思路进行创作。看到一块玉石原料加上自己以往所学的经验马上上手制作,不愿主动寻找新的创作思路。

王朝阳则没有满足于此。在《红色经典》中,王朝阳将自己对历史的感悟融入创作中,运用具象写实描述抽象思维的手法进行创作。此处的具象写实是指三件翡翠雕件本身的艺术形象刻画的较为写实。而这三件作品所表达艺术意蕴是通过抽象的方法,草鞋、毛泽东语录以及八角军帽是在舍弃了众多与革命有关的具体意向之后,凝练出的能够高度概括那个峥嵘岁月的物品。三件物品不是属于具体哪个人的,它代表的是由无数个体汇聚成的总体,质朴的物件包含着擎天撼地的力量。

二、《红色经典》对当代玉雕创作的导向作用

《红色经典》创作上的成功给当代玉雕创作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艺术情感和探索精神两个方面。

当代玉雕创作要忠于自己的内心情感。玉雕是视觉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下打磨都会影响作品的最终呈现。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都会透过作品毫无保留的迸发出来,受众欣赏玉雕作品就是与创作者情感互动的过程。创作的情感应是真挚、冲动、甚至混沌的,容不得半点做作与迁就,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

王朝阳的《红色经典》就是怀着真挚的艺术情感创作出来的佳作,王朝阳在创作中加入了自己对中国革命的情感和领悟。看到《红色经典》的时候,那段激荡昂扬的岁月就跃然眼前,中国革命的精神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玉雕界是一个名利场,无数一夜暴富的神话深深影响着创作者的心态,他们开始变得急躁和不安,无法正视自己内心原始的创作冲动,更无法静下心来打磨作品。所以,大多数玉雕创作都伴随着功利性而产生。在面对一块玉石原材料时,玉雕创作者往往不去从内心情感出发进行创作,而是去思考创作什么便于售卖,为此不惜去模仿甚至抄袭别人的作品,这种心态下创作出的作品自然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玉雕创作者逐渐迷失自我。《红色经典》引导着当代玉雕创作者怀揣着艺术情感进行创作。唯有保持对艺术情感的虔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王朝阳的《红色经典》也显示出了极强的探索精神。探索精神也是当代玉雕创作中缺乏的部分。玉雕行业是一个传统而又高门槛的手工行业,一般学习三年才可以出师,想要做到技艺精湛甚至要十年乃至二十年以上的时间,加上单一的师徒传承模式,玉雕行业一直壁垒高深。在当代,各个艺术种类的边界已经开始模糊,艺术跨界层出不穷。相比之下,玉雕创作却显得滞后,缺少打破创作边界的勇气。玉雕创作者们固守着传统,将自己锁在传统玉雕创作的安逸区内,不愿向外踏出一步。

《红色经典》勇敢地踏出了这个安逸区,在传统体系之外寻求创作灵感,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对艺术的大胆探索就是不断接近艺术真理的过程。探索是由已知走向未知的旅程,其过程必是荆棘密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定能看到不同的风景,获得新的收获。当代玉雕创作者们都应该具备这种精神,唯有这样玉雕行业才能保持旺盛的创作态势,不断涌现优秀的作品,从而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三、结语

《红色经典》的创作过程告诉人们,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都不是随意为之就能做出的。玉雕作品创作关乎技艺却不止于技艺,许多玉雕师只着眼于技术的修炼,并一直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样式,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当下玉雕行业遇冷进入调整期,很多业内人士一直呼吁创新,但创新之路何其艰难,创新的作品从来就不是灵光乍现而来的,而是绽放之前艰难求索的结果。玉雕创作应该把时代的技艺、时代的符号融入创作中去,应该去找作品以外新的维度。王朝阳的《红色经典》距今已经将近十年了,但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情感和探索精神依然值得玉雕从业者借鉴。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翡翠玉雕
翡翠湖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一只翡翠手镯
玉雕青松献祖国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不一样的朦胧美——翡翠雪花棉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
翡翠玉坠(短篇小说)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