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蕴含的美学价值探讨

2019-02-21 07:47贾燕军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词作宋词词人

贾燕军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宋初,战争频仍,乱世的悲欢离合带给词人重重的危机感。岁月的沧桑与无奈,令文人士大夫不再把山水作为醉心倾注的对象,而是把内心的观照与艺术的切入点更多地放在自身的命运与内在情绪。因此,在宋代丰富且复杂的文化环境熏陶下,宋代词人将对生命、岁月变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有感而发。不同风格的词人借助“词”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将文字中隐藏的灵性,用一种显性的方式,酣畅表达自己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独特的精神感受,从而创造了辉煌的宋词时代,奠定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宋代作为诗词创作的鼎盛时期,佳作频出,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宋词的创作特色

文学的审美价值是体现文学价值的核心关键。宋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宋词往往从众多角度展现自身的风采,使作品题材、内容、含义组成的意境层面得到全方位的升华[1]。

(一)题材动人心弦

宋词的题材包罗万象,表现最成功的便是那些扣人心弦、深刻反映如蓬草一样难测命运的词作。如辛弃疾词《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通过对故人、故乡以及江山无限美好却又千里阻隔的表述,体现了游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李煜的代表性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作将往昔的景物与当下的境遇结合起来,将故国楼台的不变与自身命运的巨变做对比,成为一首开阔冷郁的悲歌,体现出“失国的悲痛之情”,让蕴藏心头的千万愁与恨形成了荡气回肠的气韵。苏轼对于亡妻的怀念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粗看比较平淡,读之却淡而弥永,久而弥笃,正如民国著名的词学家唐圭璋所言:“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词的平淡天然,感情的郁郁勃勃,将对爱侣的怀念揉入自身命运的寄托之中,可谓是悼亡之作的千古佳构。

当然,宋词中关于爱情与惜时的词作,更是佳作迭出,不胜枚举。如李清照的清新的小令与后期的长调,等等。

(二)语句优美质朴

语句质朴,接近民间口语,是宋词的主要特点。“词”兴起于民间,语言浅显易懂,是一种“自下而上”蓬勃兴起的文学样式。宋词的很多词作同民歌可谓一脉相承,这就使宋词有着天然的音乐性,能够完美融入民间曲目之中,如 “竹枝词”等。这也是词有别于诗的最大特点。随着宋词的不断繁盛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家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广泛参与到宋词的创作中,为词作艺术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使得宋词的包容性更强,语言艺术也各具特色。有的具有民歌的朴实无华,有的具有严肃诗歌的别致典雅。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之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用最简洁浅显的词句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又如晏殊的《踏莎行》中“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词中之句既有“朱帘”“炉香”“深院”等通俗易懂的口语,也有“藏莺”“隔燕”等不失沉静优雅的景象描写,词人通过语言上雅俗结合,创作出质朴亲民却又不失典雅蕴藉的词作。

(三)宋词的韵律之美

“词”具有音乐审美价值,因为“词”在发展之初,就是为了配合乐曲。李清照在《词论》中,强调了诗与词之间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词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富有音乐审美价值的词作,在当时的教坊中被广泛演绎传唱。例如李煜的《虞美人》,词牌“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全曲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为四句,以双调为主,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又如耳熟能详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作是苏轼在中秋团圆之夜与其弟苏辙的唱和之作,表达词人强烈的思念之情,被谱成乐曲后传唱至今。

(四)意境格高意远

从古至今,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也是诗词中最重要的创造部分。宋词对意境的构造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词浅情深,营造出一幅幅饱含深意、沁人心脾的画面。例如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全词以“春愁”为核心,运用了“点”“染”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景象和情景层层渲染,将读者带入词人营造的伤春以及久客异乡盼望归乡的情感意境中;又如宋代诗人晁补之的《临江仙》:“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词人通过“落花”“垂杨”“春水”“夕阳”等词描绘了一幅幽暗、寂寥的场景,将读者带入凄迷、忧愁的意境中。

二、宋词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绚烂长廊中,宋词与唐诗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夺目明珠。宋词从前代的诗歌中汲取精华,并基于现实生活发展起来,同时又为后代的文学样式提供土壤和养分,以致到今天仍为我们提供精神与文化上的滋养,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部分。研究宋词的由来与发展,正是对民族性格塑造的一次奇妙之旅,也是对民族自信与文化生命力形成的一次“寻根”之旅。

(一)“词”的由来

“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代,“词”已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出现,只是远未达到唐诗的成就而已。直至晚唐, “词”这种文体才取得一定的发展。根据《旧唐书》记载,因为燕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人们配合音乐的节拍而创造出一种长短不一的词曲。这种长短不一的词曲,被时人称为“曲子词”“长短句”等等。而这些,也正是“词”这种文体最初的称呼。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有词作保留下来。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即使依旧带着诗作韵味,但从形式上已与诗歌区别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又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词作细腻清新、情真意切,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合二为一,艺术感染力非常强,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所以,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唐代,词的表现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对于后来的词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词创作的巅峰

词在唐朝只是初期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成型。词之所以在宋朝受到热捧和欢迎,除了政治文化变革发展的需要之外,也有它自身的发展因素。宋朝经济繁荣,国内生产生活都较为稳定,农业与商业、城市手工业较唐朝都有极大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城市经济。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艺术也发展了起来,词在这种大环境之中就日渐蓬勃、茁壮成长起来了。

由于当时社会尚武气氛的没落,追求享受的奢靡之风盛行,兼之词有韵律,可以随音乐演唱,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为了供统治者娱乐消遣,除了皇宫内的教坊,民间也设立着许多教坊歌楼,甚至一些贵族家中也有歌姬舞女。这就使“曲子词”更为普遍地得到发展。另外,律诗与绝句到唐代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宋朝诗人感到在诗歌创作方面难以实现新突破,从而另辟蹊径,“词”就成为一种能够代替诗歌的文学新形式。唐朝晚期,由于能够运用的词境范围并不丰富,这又给宋朝诗人开辟出一块创作的新天地,使他们能够运用通俗的口语词汇来表达真性情。因为“词”的体制在宋代越发的完善,书写题材也越发丰富,文化风格实现了多样化的景象,从而造就了属于“词”的黄金时代[2]。

三、宋词蕴含的美学价值

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创造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与自我的一种特殊的把握形式,这种形式便是审美对于想象的把握。宋词的产生属于文化创造的历史过程,也属于精神上的审美创造。它通过外在的音乐性与内在的文学性,合而为一,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体,对于社会文明与大众审美有着推动作用。它属于中国文化的精粹与中国人个性和精神相融合的审美形式,表现了中国特有的审美趣味,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因地域、特征、职业、性别、身份、时代、审美倾向的不同,词的美学价值表现出了多重的维度。

(一)推动文学史的研究和发展

对宋词的美学价值,应全面展开研究,将文学、美学结合在一起。挖掘宋词蕴含的美学价值、审美结构以及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探究宋词与乐曲、歌舞和诗歌等多种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中发现宋词在文学发展史中存在的规律和性质,从而推动对整个文学史的研究。

(二)有利于提高现代人的审美鉴赏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审美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蕴含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加强对宋词的美学价值探究,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保证科学合理性的前提下,应加强对宋词中蕴含的美学价值探究。通过发现宋词的审美规律,可以增强人们对美丑、善恶的辨识能力,进而有效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全面型人才,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三)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

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价值展开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宋朝有过辉煌,也有过曲折,不少词人通过词作表达出了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陶冶了国人的情操,培养了无数有着宽广胸襟和豪情壮志的“民族脊梁”。当下,对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有效引导国民自觉学习古人对生活的热情、勇敢追求美好人生的坚强精神,能够激发国民对生命的热爱、对国家和社会的崇高敬意,这对当前改善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加快祖国统一大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推进文化蓬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入研究宋词的美学价值,通过对其审美价值、社会效用以及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的分析,能够推进我国文化史的发展,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工作,是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得以展开的。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倘若抛弃了传统文化,它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就会变得根基不牢。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建设,就必须意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宋词的美学价值进行的研究工作,就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宋词的美学价值都十分明显。宋朝文化的繁荣,也使词作家层出不穷,例如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他们所撰写的词作,表达出的不仅仅是雄壮高远的景象,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积淀。也正是时代对宋词的认同及推崇,才使宋词佳作不断,对文化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词作宋词词人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宋词
林逋梅妻鹤子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