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基于高被引论文的分析视角

2019-04-02 09:11
关键词:合并

王 军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将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课题,学界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讨论,产出了十分丰硕的成果[2-3]。以高被引论文作为分析对象,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被引论文的选定说明

高被引论文意味着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它反映了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对于作者和机构而言,其产出的高被引论文越多,表明该作者和机构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越高;对于期刊而言,其刊载的高被引论文越多或比例越高,则表明该期刊的办刊水平越高。因而,对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一学科领域或者研究主题的现状。

目前国内尚无专门刊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因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散见于各类学术期刊。为快速、高效地甄别相关学术成果,截至2018年5月30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共检索到9 001条结果。从检索结果来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且大多属于基础理论研究。

被引用频次多高才算“高被引论文”?对此,文献计量学并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需要研究人员结合实际情况来定。从使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的有关成果来看,高被引论文的选取标准有被引用频次大于等于5次、20次、30次,或者取发文总篇数的千分之一,等等。从相关成果的被引用情况来看,被引用20次及以上的有234篇,被引用15次及以上的有400篇,被引用10次及以上的有739篇。综合样本数量和被引用频次,笔者选取被引用15次及以上的400篇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

二、高被引论文的产出分布

高被引论文的产出作者、机构、期刊、年份、被引频次和被下载频次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对上述信息的统计分析综合使用Excel和文献题录分析工具SATI3.2。

(一)高被引论文的产出作者分布

400篇高被引论文产出于275位作者,①平均每位作者产出1.5篇。其中,产出1篇的有212位;产出2篇的有38位;产出3篇及以上的有25位(合计112篇),他们分别是:雍涛、汪信砚(各9篇),石仲泉、许全兴(各8篇),郭建宁、张远新(各7篇),田克勤、何萍(各5篇),王伟光、郑德荣、张静如(各4篇),陶德麟、梅荣政、顾海良、李君如、陈金龙、李龙、谭培文、杨楹、张琳、张世飞、王锐生、蒋传光、何虎生、陈卫平(各3篇)。从上述数据来看,25位作者(占全部作者的9.1%)产出的高被引论文数占全部高被引论文数的28.0%,说明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作者。

在400篇高被引论文中,仅有70篇(占17.5%)有2个及以上的作者(主要是二人合作)。另外,在25位核心作者中,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26年,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69年,其中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有12位,“50后”作者有5位,“60后”作者有8位。上述数据表明,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高度依赖个人的学识积累和人生经验,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人文学科特征。

(二)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机构分布

除去11篇高被引论文没有明确的产出机构,其余389篇高被引论文产出于140个机构,②平均每个机构产出2.8篇。产出数量最高的 33个机构共产出261篇高被引论文(见表1),其中排在前10位的机构分别是:武汉大学(48篇),中共中央党校(27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各18篇),中国社会科学院(13篇),东北师范大学(11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湘潭大学(各10篇),陕西师范大学(8篇),山东大学(7篇)。上述10个机构(占全部机构的7.1%)共产出高被引论文170篇,占全部高被引论文的 43.7%,说明武汉大学等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最高的33个机构中:有13所师范院校,共产出66篇高被引论文,占全部高被引论文的 17.0%;有3个中央直属机构(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共产出高被引论文42篇,占全部高被引论文的 10.8%。由此可见,师范院校和中央直属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力量。

从高被引论文产出机构的所在区域来看(不包含中央直属机构和教育部),北京72篇,湖北58篇,上海33篇,湖南21篇,山东18篇,江苏16篇,吉林、陕西各15篇,安徽、广东各11篇,福建9篇,浙江8篇,广西、河北、河南、江西、天津各6篇,重庆4篇,黑龙江、辽宁各3篇,甘肃、贵州、云南各2篇,内蒙古、宁夏、青海、四川各1篇,国外机构有2篇。从以上数据来看,北京、湖北、上海产出的高被引论文远高于其它省份和直辖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区域,而西部省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三)高被引论文的产出期刊分布

400篇高被引论文产出于146本期刊,平均每本期刊产出2.9篇。其中,产出10篇及以上的有6本期刊,产出6-9篇的有9本期刊,产出4-5篇的有9本期刊,产出3篇的有13本期刊,产出2篇的有21本期刊,产出1篇的有88本期刊。有24本期刊产出的高被引论文在4篇及以上(见表2),累计产出231篇,占全部高被引论文的57.8%。值得注意的是,仅《马克思主义研究》(36篇)、《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9篇)就合计产出65篇高被引论文(占16.3%),远高于其它期刊,这很大程度上与两本期刊的学术定位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两本期刊较高的办刊质量,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

表1 高被引论文产出机构分布

表2 高被引论文产出期刊分布

(四)高被引论文的产出年份分布

在400篇高被引论文中,最早的一篇产出于1988年,最近的一篇产出于2016年。从1988年至1999年,累计产出高被引论文13篇,占3.3%;从2000年至2009年,累计产出高被引论文312篇,占78.0%;从2010年至2016年,累计产出高被引论文75篇,占18.7%(见图1)。从以上数据来看,在2000年以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进入新世纪后,相关高被引论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与年产出总量的不断上升相一致(从2000年的30篇递增至2011年的峰值1 006篇),这表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另外,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只有1篇高被引论文,2017年则完全没有,由此说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一篇论文通常需要4年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进入高被引行列,这为学术成果评价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时间坐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高潮却出现在2000年之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共产党以及学术界形成高度广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经过了长期的孕育过程,或者说艰难曲折的历程。此结论只要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不难得出,其中一个相对客观的论据是:《毛泽东选集》(4卷)提到“中国化”0次,与之相关的“具体化”1次;《邓小平文选》(3卷)提到“中国化”1次;《江泽民文选》(3卷)提到“中国化”2次;《胡锦涛文选》(3卷)提到“中国化”41次,其中表述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9次。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所做的报告,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完整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7年产出的高被引论文最多即是因为如此。

图1 高被引论文产出年份分布

(五)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分布

一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受关注程度,乃至学术研究的热点。统计显示,400篇高被引论文总计被引用11 159次,平均每篇被引用27.9次。其中,有6篇被引用频次在100次及以上,占1.5%;有10篇被引用70-99次,占2.5%;有17篇被引用50-69次,占4.3%;有29篇被引用40-49次,占7.3%;有49篇被引用30-39次,占12.3%;有123篇被引用20-29次,占30.8%;有166篇被引用15-19次,占41.5%。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72.3%的高被引论文被引用频次在30次以下,被引用频次在50次及以上的不到一成(8.3%),不同被引区间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构成了一个明显的金字塔形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引用30次以上较为困难,被引用50次以上尤为困难,因而被引30次、50次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学术成果评价的参考标准。

从被下载频次看,400篇高被引论文总计被下载570 084次,平均每篇被下载1 425.2次。其中,被下载次数在10 000次及以上的有3篇,占0.8%;被下载次数在5 000-9 999次的有10篇,占2.5%;被下载次数在3 000-4 999次的有16篇,占4.0%;被下载次数在2 000-2 999次的有27篇,占6.8%;被下载次数在1 000-1 999次的有136篇,占34.0%;被下载次数在500-999次的有169篇,占42.3%;被下载次数在500次以下的有39篇,占9.8%。从以上数据来看,绝大多数论文(76.3%)要被下载500至2 000次才有可能进入高被引行列,只有7.3%的高被引论文能够被下载3 000次以上。

另外,被下载次数最高的10篇高被引论文中,有6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4篇)和《马克思主义研究》(2篇),有5篇发表于2010年及以后;被下载次数最低的10篇高被引论文分布于8本期刊,有7篇发表于2005年之前。这一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者们更愿意下载发表在权威期刊上或者最新发表的论文。

统计显示,高被引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与被下载次数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25,这一中等程度的相关意味着被引用频次和被下载频次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互影响,也意味着一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还和期刊的声誉、作者的知名度等因素有关。

三、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主旨和灵魂,因而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反映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文献题录分析工具SATI3.2对400篇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③然后通过关键词共现矩阵并辅以题名检索比对,最终确定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

统计显示,出现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有34个(见表3),其中频次最高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85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56)、“毛泽东”(4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0)、“历史进程”(34)、“马克思主义时代化”(30)、“辩证关系”(16)、“中国传统文化”(15)、“中国共产党”(13)、“基本经验”(12)。结合关键词的共现情况来看,④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科学内涵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研究、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路径研究。

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整体推进和局部深入相结合。高被引论文除了从整体上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逻辑前提、重要意义等问题外,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探讨,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新闻观、群众观、民生观、妇女观、教育观、生态观等方面的中国化。第二,重要人物和代表著作相结合。高被引论文分析了毛泽东、艾思奇、李大钊、邓小平、江泽民、刘少奇、李达、瞿秋白、陈独秀、习近平、冯契、张闻天、蔡和森、邓中夏(姓名按照研究热度从高到低排列)等重要人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做的贡献,同时分析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反对本本主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冯契的《智慧说三篇》等代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三,国内历史与国外视野相结合。高被引论文既从五四时期、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时期、长征时期、抗战时期、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时期、新中国以来、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六大以来等国内不同历史阶段(节点)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又从费正清、葛兰西、施拉姆、竹内实、史华慈、窦宗仪、李约瑟等国外学者特别是西方汉学家的视角来反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等有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研究对象较为集中的倾向,研究视域还要进一步拓展。

表3 高被引论文关键词分布

四、高被引论文的个案分析

在400篇高被引论文中,仅有16篇被引频次在70次及以上(见表4)。对这些排名前列的高被引论文的个案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补充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现状的认识。

从期刊分布来看,《中国社会科学》有3篇,《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有2篇,《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11本期刊各1篇。尽管《中国社会科学》产出的高被引论文相对较少(7篇),但是在排名前列的高被引论文中数量最多,这也说明了《中国社会科学》在国内期刊中所具有的崇高声誉和地位。

从年份分布来看,2004年、2005年各2篇,2006年3篇,2007年1篇,2008年4篇,2009年2篇,2010年、2015年各1篇。从时间顺序上,2004—2006年主要从毛泽东、中国现代性、宗教观等不同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意义;2006—2008年则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演变、科学内涵、主体等更为基础的问题;2008—2010年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值得注意的是,王伟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进入高被引论文的前列,并且在下载次数上超过两万,远超其他高被引论文,说明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点、热点。

从文章主题来看,除2篇综述文章外,有5篇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内涵、发展等基础理论问题,有4篇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逻辑关系,有2篇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各有1篇文章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宗教观、最新成果等内容。高被引论文主题的相对集中:一方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另一方面也暗含着高度的重复,如何拓展基础理论研究的的深度、广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仅有的两篇被引超过140次的文章来看,李君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和秋石的《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都抓住了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内容,前者系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起、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后者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意义、路径等问题。从时间上看,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完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并列,而李君如和秋石的文章都是紧接这两次会议之后发表。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敏锐的问题捕捉意识和学术前沿意识,要在第一时间抓住最核心的基础理论问题予以解答,如此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表4 被引用频次≥70次的高被引论文

五、简要评述

通过对400篇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雍涛、汪信砚等25位学者是核心作者;武汉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10个机构是重要基地,师范院校和中央直属机构是重要力量;北京、湖北、上海是核心区域;《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是主要学术阵地;被引30次、50次或者下载3 000次以上可以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标准;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较为集中;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是当前的重点、热点;如何拓展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产出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展现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时代感。从400篇高被引论文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采用的还是经验总结、逻辑思辨等定性研究方法,而对于调查统计等定量研究方法则重视不够。值得注意的是,善于运用调查研究方法是毛泽东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原因之一[4],今天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在历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都开始尝试使用量化数据库和统计分析的大趋势下[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实现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此外,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应忽视当今时代的变革要素,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科学技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方面的探索都还非常欠缺。

第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视域。从高被引论文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主题较为集中:一方面反映出对某些基础理论问题的解答较为深入和成熟;另一方面也表明研究视域的狭窄和开创性不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来看,目前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外,其他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新闻观、群众观、民生观、妇女观、教育观、生态观等方面的中国化研究还很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6]的原因和体现。因此,各学科结合自身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体现。此外,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要对毛泽东、艾思奇之外的更多重要人物给予更多关注,要对《实践论》《矛盾论》《大众哲学》之外的更多重要著作给予更多研读,要对延安时期之外的更多历史阶段给予更多总结。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协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普遍年龄偏大,学术产出主要是个人智慧和人生经验的结果。当这些人由于身体年龄等原因逐渐淡出学术研究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队伍、人才梯队问题就开始凸显出来。无论是从人才队伍的培养,还是从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言,都需要加强核心骨干学者和青年学者的协同,由此要注重对青年学者的培养。除了队伍协同,还要加强地域协同和学科协同。包括西部省份在内的许多地方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天然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整合好红色文化资源和研究力量是西部省份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途径。另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少数学科的任务,大量研究队伍还分散在法学、宗教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因此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有学者认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以及同一阶段不同代表人物之间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之间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他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间的比较研究,以此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规律的理解[7]。在400篇高被引论文中,仅有2篇采用了比较的视野和方法,总体来看比较研究还非常不足,因而加强比较研究依然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此《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期刊阵地要加强这面的选题策划和引导。

[注释]

①为便于统计分析,仅计算第一作者。

②为便于统计分析,仅计算第一署名机构。

③因为不同研究者标注关键词的方式、习惯不一样,或者有一些论文没有标注关键词或者关键词标引不规范,因而在统计之前需要对某些关键词进行人工处理,即“合并”“拆分”,或根据论文内容重新标注。

④关键词的共现表明它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服务于同一研究主题,因而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可以反映学术研究的主题或者热点。

猜你喜欢
合并
试论区镇合并新模式下的文化碰撞与发展
医院“两办”合署办公后办公室工作的思考
集团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质量以及改进方法
基于ISODATA算法的草莓图像分割
违规会计事务所合并动因及审计质量分析
关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海关贸易数据库合并方法概述
新时期下高校合并后财务管理模式探析
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