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悉尼协议》的高职汽造专业逆向循环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9-04-17 01:36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悉尼协议悉尼课程体系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

近年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加快实施,给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职业教育和高素质技术人才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2016 年7月15日,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明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路径和方向。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大趋势,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简称“汽造”专业,下同)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旨在培养大量获得国际认证、具有国际流动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为汽车前市场,汽车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汽车制造、零件加工、质量检验和现场组装。然而现状是汽造专业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结构不匹配,学校供给侧方与行业企业需求侧方衔接度不理想,最终导致学校人才服务能力差、企业招工难、离职率高等困境,严重影响高职人才优质就业。为此,高职汽造专业必须实现自我突破,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国际汽车技术人才。关键要素是提高本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这也是国内外专家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悉尼协议》的界定、主要内容及核心理念

(一)《悉尼协议》内涵界定

2001年6月25日,悉尼协议在南非签署。该协议由西方多个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学会共同签署,主要针对的是三年制高等教育资格互认协议。目前主要认证的是工程技术人员(Engineering Technologist)。这与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相吻合。《悉尼协议》不仅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国际渠道和专业资格。该协议目前有10个成员,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韩国、美国、新西兰、爱尔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悉尼协议》要求签署方在审查工程和技术学科时采用可比较的标准,政策和程序。构建以国际范式为标准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构建框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悉尼协议》主要内容

通过前期大量文献收集、整理和深入学习,概括《悉尼协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悉尼协议》主要从七个方面对工程专业教育及工程技师国际认证提出了具体要求,分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发展、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毕业要求、支持条件、持续改进等。

(三)《悉尼协议》核心理念

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倡导持续改进”(如图1所示)的范式。

图1 《悉尼协议》的核心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反映了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原来的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为中心,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教学质量评价更侧重于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2.以成果为导向(OBE)

OBE的专业发展理念需要专业完善的评估体系,对学生,专业和学校进行多方面的科学评估。 一方面要对汽造专业的现有成果进行系统的检验,另一方面可以为未来的专业发展和改革指明方向。 同时,可持续的过程评估和全面跟踪是汽造专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保证。

3.倡导持续改进

传统的质量保障体系是静态的、封闭式的。《悉尼协议》则倡导动态的、开放的、持续改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坚持不断地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反馈和评价,及时修正调整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悉尼协议》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认证要求

(一)课程体系设置应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行业专家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

(二)课程体系中应开设与本专业相关或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如数学和自然科学等。

(三)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包括工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应培养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汽车制造行业中的应用。而专业课程主要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

(四)课程体系包括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顶岗实习手册等,至少占总学分的20%)。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在校内外开展实习和实践培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顶岗实习手册)课题应结合汽造专业的实际生产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结果应由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评估。

(五)课程体系中应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相关知识。如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通用课程,国防军事理论课程、文化历史、艺术鉴赏、科技基础、哲学社会等文化素质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和创新创业基础等。

(六)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根据教育部教高[2000]02号文件及附件一规定,实践教学课程学时不低于课程体系开设课程总学时的50%。

三、当前高职院校汽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汽车行业对汽车制造和装配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迫使汽造专业成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高职汽造专业要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操作人才,若以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一常规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无法体现企业生产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理念,往往造成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不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课程体系设置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目前部分高职汽造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参考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理论课开设比重偏大,实践课程种类和学时相对较少。此外实践课程在企业岗位及职业能力方面培养针对性不强,造成课程与岗位无法衔接。同时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衔接性不好,最终导致所学理论知识掌握“不精”,实践能力操作“不牢”,与当前职业教育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性较差,产教融合不够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汽造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专业知识体系老化、教材选用质量不高、教学方式与方法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等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重视理论知识培养强于实践能力提高。

第二,专业教材内容普遍存在过时现象,无法满足现代汽车制造与装配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

第三,专业实训条件和实训场地不足、实训指导教师偏少等,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技能掌握方面相对欠缺。

(三)行业和企业参与课程体系设置较少,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鉴于悉尼协议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认证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得到行业和企业的充分认可。为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人才结构需求,课程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然而,现实情况是,企业无法从人才战略储备高度考虑校企合作重要意义,导致一些学校和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动力,合作不够深入,注重形式,常常会出现学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的“一头热”现象。即使企业主动资助学校,资助内容多停留在老旧的教学工具和实训设备,无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四)对师资力量重学历轻技能

目前国内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任课教师大多是毕业后入校任教,从企业转入的技术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国家对该专业教师的任职资格对实践行业工作经验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且现有师资培训强调教师学历达标而忽略了教师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适应高职院校先进教学方法、手段和实践技能的培训。

四、基于《悉尼协议》的高职汽造专业逆向循环式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专业定位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汽车零部件制造生产、汽车整车制造与装配类企业,培养学生适应现代汽车生产制造发展所需的学生汽车整车制造与装配、汽车试验和质量控制、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二)专业培养目标

依据《悉尼协议》培养要求,明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应实现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汽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第一,通过对校企合作优质企业(如辽宁曙光集团黄海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大众变速器制造有限公司、东风日产制造有限公司等)走访调研,分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结构,明确汽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

第二,通过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邀请汽车制造与装配企业资深专家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研讨会, 确定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特殊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要求。

第三,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的基础上,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逆向倒推形成专业课程门类,按照课程性质和相互关系进行组合排列,形成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岗位—课程—岗位”逆向循环式课程体系。

(四)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

1.典型职业岗位和能力要求的确定

通过对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造装配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和岗位设置要求的深入分析,描述汽车制造业的典型职业地位和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为构建适合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造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职业化的、满足汽造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早期开展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分析和梳理与汽车制造装配技术专业中典型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要求,并对传统课程体系中课程进行适量删减和增设,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课程-岗位”课程体系。以汽车制造业的典型职位——汽车调试工为例。该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和学习课程如表3所示。

表2 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3.基于职业岗位的逆向循环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工作岗位和实践技能要求,逆向倒推出汽造专业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建立适合人才培养的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基于企业实际生产的企业课程以及满足学生职业迁徙的专业任选课程,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实用性和针对性。构建基于“岗位—课程—岗位”的逆向循环式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图表4所示。

表3 汽车调试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表4 基于“岗位—课程—岗位”的课程体系构建

4.核心课程资源的开发

按照《悉尼协议》和“双高”建设对汽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校企深度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并将生产性培训纳入其中,形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标准、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与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共同完成核心课程资源开发。目前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企业课程均已实施“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理实一体化”及“双课堂”教学。选择“汽车制造”和“汽车制造技术”两个专业课程,按照院级精品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资源。 目前两门课均已完成配套教材素材编写、教学课件制作、教学案例开发、动画视频制作和微课开发,保证汽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悉尼协议对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汽车制造和装配技术课程组现在有5名全职教师(副教授2人, 讲师3人),校外兼职建设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名)。 课程组教师均常年任职教学一线,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理论实践教学和指导, 在学院“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服务, 还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指导,以确保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的顺利发展。

(六)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悉尼协议》注重实训实习基地“输出”效果,因此应将汽造专业实训实习基地进行分拆、整合和深化建设,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实践结果意识,以此作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验收、评估的重点。

1.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建成汽车拆装、汽车维修、汽车电器、汽车电控、汽车营销、汽车仿真、汽车焊接操作七个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的深层次合作,以辽宁曙光汽车集团下属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建立健全“辽宁曙光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联合招生招工模式,保障汽造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七)倡导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悉尼协议》对课程体系要求是不断反馈和评价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和修正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实现人才结构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持续改进体系,全力保障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辅之以有效的毕业生质量跟踪系统及教育教学反馈机制来进行持续改进,才能真正推动高职汽造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悉尼协议》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理念进行科学解读,把握《悉尼协议》对高职院校在国际认证、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要求,以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要求为起点,逆向倒推出汽造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建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精准对接产业企业生产的企业课程以及满足学生职业迁徙的专业任选课程,构建基于“岗位-课程-岗位”的逆向循环式课程体系,积极推动学院“双高”建设要求,实现汽造专业人才国际化目标,为我国尽早加入《悉尼协议》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悉尼协议悉尼课程体系
第43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将在悉尼举行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去悉尼!穿件T恤来过年
成果导向教育对建设我国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悉尼协议》认证标准及其对我国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启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参照《悉尼协议》开展高职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