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献血后血肿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2019-05-05 09:45黄晓斌戚艳萍梁雪开
广州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瘀斑丙组献血者

黄晓斌 苏 玮 戚艳萍 何 博 梁雪开 张 婷

1 广州血液中心 (广州510095) 2 广州市医学重点实验室(血液安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95)

献血后血肿(瘀斑)属于发生率较高的献血后并发症,主要引发原因包括穿刺失败、按压部位不准确、绷带捆绑不当等,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容易加重患者的身心不适感,同时也会降低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热情[1],不利于我国献血事业的发展。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后出现血肿(瘀斑)献血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147例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后出现血肿(瘀斑)的献血者,根据其采用处理方式的差异分为甲组(n=66)、乙组(n=48)、丙组(n=33)。三组献血者均为无偿献血,献血量为200~400 mL,献血前均通过健康征询与体格检查,排除凝血功能异常等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局部皮肤损伤。使用一次性塑料采血袋采血(费森尤斯卡比,200/300 mL三联袋和400 mL四联袋),采血前检查有无过期和质量问题。

1.2 方法

甲组献血者实施冷热敷法,献血后48 h内进行冷敷,48 h后进行热敷处理,每次敷20min,每日3次。乙组献血者实施马铃薯片贴敷法,将马铃薯切成薄片后应用纱布包裹或直接将之敷于血肿部位,每次贴敷20min,每日3次[2]。丙组献血者实施喜辽妥软膏外敷法,根据患处表面积大小,通常使用3~5 cm长度,在献血者血肿或瘀斑部位均匀涂抹喜辽妥软膏,并适当按摩,使药物充分渗透入皮肤,每日3次。三组献血者均轻柔处理,以防瘀斑受力挤压后扩散。

1.3 分级标准

1级:献血者穿刺部位存在瘀血、青紫等现象,直径≤2 cm;2级:献血者穿刺部位存在瘀血、青紫现象,直径>2 cm;3级:献血者穿刺部位存在瘀血、青紫现象,并伴有局部肿胀和疼痛。

1.4 疗效评定标准

1、2级皮下瘀斑:改善,经1日外敷后献血者皮肤青紫显著消退,皮肤颜色明显变淡;好转,经3日外敷后献血者皮肤青紫显著消退,皮肤颜色明显变淡;无效,经3日外敷后献血者皮肤青紫未见明显变化。3级皮下瘀斑:改善,经2日外敷后献血者肿胀感明显减轻,皮肤颜色明显变淡;好转,经5日外敷后献血者肿胀感明显减轻,皮肤颜色明显变淡;无效,经5日外敷后献血者皮肤颜色以及肿胀感均未见明显减轻。

1.5 统计学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乙组献血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甲组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丙组献血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甲组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P<0.05),丙组献血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乙组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P<0.05),见表1。

表13种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例(%)

注:甲组和乙组比较,χ2=4.63,P<0.05;甲组和丙组比较,χ2=13.99,P<0.05;乙组和丙组比较,χ2=3.99,P<0.05。

3 讨 论

献血后如果血液从血管穿刺处流出并在皮下软组织瘀积,如存在明显肿胀,即为血肿,如肿胀不明显,则为瘀斑[3]。随着血肿体积增大,肿胀压迫穿刺周围组织,根据血肿大小和周围组织的疏松程度,压迫强度和症状有所不同。如果血肿压迫神经组织,可导致神经症状,如手臂疼痛或刺痛。

血肿(瘀斑)属于献血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引发原因较多,其中拔针按压部位不当为主要引发因素[4],献血结束后若没有正确进行按压止血[5]或者止血后献血者手提重物或者手臂用力过大等均会导致血管针眼部位出现再渗血现象,若穿刺不慎也会导致血液渗出血管外并在皮肤下瘀积[6]。

护士对献血者进行采血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无菌操作,同时在进针时手法准确,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在献血后拔针时,血管受针头牵引,针头于血管接触面产生一定的摩擦力,故此拔针时和拔针后按压针眼处不能过于用力,以免血管壁穿刺部位再次损伤。通过对采血护士的定期培训,使其掌握稳定、准确、熟练的穿刺技术[7],从而避免穿刺引起的血肿。

冷热敷法通过冷刺激减少血管中循环血量并减缓血液流动速度和淋巴液循环速度,有效减弱肌肉紧张度,热敷能够增加局部耗氧量并加快代谢,降低血液黏滞度,有助于取得理想的肌肉松弛效果;马铃薯中含有有大量维生素、纤维素以及脂肪、蛋白质和糖类、淀粉等,外敷治疗具有止痛消炎、止痒利湿以及解毒清热的功效,其中维生素对黏膜和血管细胞有修复和再生作用和保持细胞间质的完整性[8]。

多磺酸粘多糖为喜辽妥软膏主要成分,有以下作用:①通过作用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②通过抑制参与分解代谢的酶,以及影响前列腺素和补体系统,具有抗炎作用。③通过促进间叶细胞合成,促进结缔组织的再生[9]。因此,喜辽妥能防止浅表血栓的形成并促进吸收,阻止局部炎症的发展。

献血者如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血肿,工作人员可以立即对其进行处理,并嘱咐其下一步的操作。可以给予喜辽妥软膏让其带回去按指引处理。有部分在现场没有发现,或过后由于用力不当引起的血肿,可能无法得到快速处理,血肿就容易进一步扩散,症状也可能加重。故此工作人员在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说明献血后出现血肿的情况,并让其发现症状时尽快通知工作人员,以便尽早得到处理。出现血肿的献血者,如果有条件回到邻近的献血场所,例如献血屋、献血车等,就可以获取喜辽妥软膏回去处理,如果距离较远,可能就无法及时拿到喜辽妥,此时,让其用马铃薯片贴敷法或冷热敷法,也可以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中,乙组献血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甲组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献血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献血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乙组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献血者献血后血肿应用喜辽妥软膏外敷法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可使其身心健康得到改善,促进其再次参加献血。

猜你喜欢
瘀斑丙组献血者
桡动脉穿刺术后瘀斑处理的临床观察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优质护理干预采血者穿刺点按压情况对血肿、瘀斑的预防效果
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皮下瘀斑的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现瘀斑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意义探析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7666名互助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及献血心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