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2019-05-05 09:45刘丽芳崔银珠
广州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肺泡通气

刘丽芳 崔银珠

惠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生儿科(惠州 5160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新生儿危重症之一,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引起新生儿呼吸衰竭,若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将会直接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1]。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的肺部情况,稳定患儿的病情并逐渐促进患儿康复[2]。呼吸机的应用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极大地提升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成功率[1],但是常频通气治疗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影响治疗的安全性[3]。近年来,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逐渐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的治疗形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4-5]。本研究将我院2016年2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纳入样本中,对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的疗效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全部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为60例。常规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体质量(2.6±0.2)kg;平均日龄(0.3±0.1)d;早产儿和足月儿分别有45例、15例。试验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体质量(2.5±0.3)kg;平均日龄(0.3±0.2)d;早产儿和足月儿分别有47例、13例。在上述各项基本资料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如下: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5];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如下:合并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颅内发生出血;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基础性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保暖、水电解质平衡维持等,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配合相同一致的护理干预,以此提升总体治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在治疗之前,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常规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常频振荡通气治疗,试验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对照组选择babylog VN500,babylog 8000呼吸机,吸氧浓度、吸气峰压、呼气末压、呼吸比、呼吸频率分别设置为0.3~0.5、15~20 cmH2O、5~6 cmH2O、1:1.0~2.0、40~60次/min。试验组选择高频振荡呼吸机(babylog VN500,babylog 8 000),各项参数的设置,包括频率、振幅、平均气道压、呼气时间百分比、吸氧浓度分别为10~15 Hz、20~35 cmH2O(80%~100%)、12~20 cmH2O、33.0%~50%、0.3~0.6。

1.3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各项肺氧合功能水平,包括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 PO2),并进行组间数据的比较分析。记录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重点关注颅内出血、低血压、肺部感染、肺出血、肺漏气等并发症,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常规组和试验组肺氧合功能的比较

治疗前,常规组和试验组的PaO2、OI、a/A PO2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试验组的PaO2、OI、a/A PO2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肺氧合功能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肺氧合功能的治疗效果。见表1。

表1常规组和试验组肺氧合功能的比较

2.2 常规组和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常规组共发生2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0%;试验组共发生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3%。试验组肺部并发症较少;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试验组要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常规组和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60,n(%)]

3 讨 论

临床新生儿科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引发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壁透明膜形成、产生肺不张、进行性呼吸困难症状,最大的特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1]。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新生儿中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高达30.0%以上,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甚至更高,50.0%的新生儿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1-3]。由于病情进展较快,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1-2]。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原因,临床常常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予以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肺表面活性物质通过气管导管注入,以此降低肺表面张力,改善肺组织的顺应性和肺氧合,降低吸氧浓度[4-8]。同时,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还能够使得肺泡在低肺容量的状态下保持稳定,在润滑和抗萎陷等方面也可以发挥出较强的作用,达到保持甚至增强肺泡张力的目的[9]。但是从临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来看,对治疗的时间要求比较高,必须要在早期使用,否则难以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引发酸中毒的可能性比较高,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9]。

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基础上,呼吸支持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也是非常重要。2016年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共识指南中指出:无创呼吸支持是存在呼吸问题早产儿的最佳呼吸支持模式,这些通气模式对肺损伤较小。但仍有一半的RDS早产儿无创通气失败,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原理是通过肺膨胀复张肺,在设定的压力下均衡分布潮气量,避免肺不张和过度通气,在最低氧气需求下实现最优肺容量。机械通气治疗主要包括常频通气及高频通气,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存在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压力和吸氧浓度较低,氧合和通气的效果不理想,亦有呼气相时反复肺不张,会导致炎症及剪切伤;另一方面,压力和吸氧浓度较高,容易造成肺部损伤,如气胸、肺间质气肿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10]。鉴于常频通气治疗存在的局限性,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较于常频通气,高频通气是一种更加新型的通气方式,高频震荡通气是新生儿高频通气中临床采用最多的方式,应用近于或小于解剖无效腔的潮气量,高的通气频率,在较低的气道压力下进行的一种特殊通气方法[11]。HFV气体交换机制包括:直接肺泡通气、气体的带入、对流性扩散、摆动呼吸、分子弥散及肺泡间的气体交换等。HFV最大的好处是使肺均一地扩张,募集更多的肺泡,同时肺组织的牵拉最小。与常频机械通气相比,HFV使用开放模式,具备低潮气量、低气道压、低胸内压和呼气末加压效应,即克服了呼气末肺泡萎缩和吸气末肺泡过度膨胀问题,不产生剪切力,又保证了肺有足够的弥散和氧交换[4-8,11]。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肺氧合功能经治疗后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充分说明了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要比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常频振荡通气治疗的效果更好,更加有利于患儿的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症状的改善。另外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试验组要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提示了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高频振荡通气应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能够较好的改善患儿的肺部氧合功能,且不易出现肺损伤的优点。近期和远期随访亦显示HOFV治疗重症新生儿RDS安全、有效,能迅速改善患儿肺部氧合,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且不会影响患儿远期运动-智力发育[12-13]。但HFV有其局限性,使用时间短,需反复复查胸片及检查血气分析,对气道阻力大、颅内压升高、存在难以纠正的低血压和肺血流被动依赖(如单心室)的患儿并不合适[14]。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肺泡通气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钙结合蛋白S100A8、S100A9在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类肺炎表现的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