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974例慢性荨麻疹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

2019-05-05 09:45钟少琴张志忍赖晓娟刘丽明
广州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变应原种数组胺

钟少琴 张志忍 赖晓娟 刘丽明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皮肤与性病科(惠州 516200)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指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扩张充血与组织内水肿。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反复发生风团和斑块,每日数次到数日一次不等,病程超过6周。大约有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荨麻疹[1]。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约75%的患者找不到确切原因[2],寻找变应原是治疗的关键,皮肤点刺实验是近年来广泛被采用的检测过敏原的方法。我院皮肤科采用皮肤点刺试验对2 97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变应原筛查,以准确的找出过敏原,有针对性的进行规避或特异性免疫治疗,提高慢性荨麻疹的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科门诊2013年10月—2016年9月就诊荨麻疹患者,同时符合以下条件者,告知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入选检测对象:①风团阵发性发作,持续复发,24小时内能消退,病程持续时间6周以上者;②无明显物理因素,排除物理性荨麻疹患者;③试验前3~5天未服用抗组胺药物或前2周未服糖皮质激素。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皮肤点刺试验:采用“阿罗格”标准点刺原液和点刺针,检测29种过敏原,按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受试者点刺后30分钟内不能离开检测室。

1.2.2 结果判定标准:点刺结果以浓度0.1%组胺为阳性对照,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皮肤反应强度与组胺引起的皮丘大小相似为(+++),比组胺大的为(++++),比组胺小但大于1/2组胺皮丘的为(++),小于1/2组胺皮丘者为(+);阴性结果为(-)[3]。

1.3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SPSS17.0进行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试验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长达近3年时间,共检测2 974个患者。总体上看,4月、11月与8月份的患者最多,分别占10.76%、10.36%、10.29%。从性别和年龄分布来看,女性共计1 746人,占比58.71%;男性占41.29%;受试者年龄最小值仅2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在(28.64±13.32)岁。

2.2 试验结果

2.2.1 阳性反应分析

2 974名受试者中,呈阳性反应人数有1 052人,试验阳性率为35.37%。1 052名受试者阳性反应结果中,其中仅对1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的76例(7.22%),仅对2种呈阳性反应的109例(10.36%),对3种及以上变应原呈阳性反应的867例占82.41%,说明慢性荨麻疹的过敏原不止一种,病因复杂;阳性反应平均变应原种数为5种。1 052名受试者阳性反应结果中,蟑螂、粉尘螨、屋尘螨最为敏感,阳性率分别为78.80%、78.04%和73.76%。见表1:

表1各种变应原阳性反应分析

2.2.2 对受试者变应原阳性反应种数和反应强度进行差异性分析

对性别与阳性反应种数独立样本t检验(t=0.28,P=0.78)P>0.05,性别反应强度t检验(t=1.365,P=0.172)P>0.05,性别之间的阳性反应种数和反应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不同月份的阳性反应种数、反应强度方差分析(F=1.421、F=1.311;P=0.156、P=0.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2不同性别的阳性反应种数和反应强度差异分析

表3不同月份的阳性反应种数和反应强度差异分析

2.2.3 不同变应原的变应反应强度秩和检验

不同变应原的变应反应强度秩和检验(χ2=9 741.28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表1各变应原的阳性率可知,受试者中对蟑螂、粉尘螨、屋尘螨、杂草、虾和霉菌Ⅰ等比较容易过敏,且过敏强度要大。

3 讨 论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环境中变应原物质的增多,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荨麻疹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可以共存于同一患者[4],诊断主要是基于问诊和仔细的临床检查来鉴别诊断。虽然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但筛查变应原,避免接触致敏原是预防的有效捷径,特别是食入性过敏原和部分吸入性过敏原引起的慢性荨麻疹。皮肤点刺试验近年来成为国际变态反应学界采用的主要检测方法[5],多项研究也都表明该方法的变应原检出率较高[6-7]。本次研究也证实了皮肤点刺可以筛选出强度较大的几个变应原,为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临床依据,在预防方面也提供参考。

从皮肤点刺变应原阳性率结果来看,皮肤点刺可以有效筛查出患者的变应原,1 052名阳性反应受试者对蟑螂、粉尘螨、屋尘螨呈阳性反应最常见,阳性率分别为78.80%、78.04%和73.76%,与其他学者研究结论:粉尘螨、屋尘螨阳性率最高[8-9],不同的是惠阳地区的蟑螂阳性率与其余两个变应原的阳性率比例相当,居第一位,分析原因是不同地区、不同环境造成的差异,也由于其他学者较少对蟑螂进行过敏原检测,报道较少。本地区的气候潮湿,温热,有利于螨类及蟑螂生长有关,因此提醒患者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同时,应多注意自身的生活环境,注意灭蟑、除螨,避免接触。

不同性别、年龄组的阳性反应种数与阳性分数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说明皮肤点刺的阳性结果与性别、年龄关系不大,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皮肤点刺试验效果的可信度较高,与文献报道一致[10-11]。从阳性率月份分布看春季4月、11月、8月的阳性率较高,与上海文献报道的春秋花粉过敏率较高[12-13]报道一致,但与其他月份差异较小,经统计分析得出不同月份的阳性反应种数与阳性分数无差异,惠州地区春秋季节花粉过敏的影响因素较小,各月份差异不明显。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个体差异较大,皮肤点刺试验能筛选出阳性反应强度最大的前几个变应原,为临床患者进行行为干预规避过敏原或进一步脱敏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变应原种数组胺
从当前汉字使用情况调查看《现代汉语常用字表》①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抑制发酵食品组胺含量的研究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武汉地区54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谱检测结果分析*
社区常见慢性病患者用药整合管理干预效果研究
565例过敏性疾病变应原结果分析
Ⅰ型变态反应疾病中特异性IgE变应原引起的单一致敏和多重致敏的变应原分布特征研究*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绝句(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