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探究

2019-05-08 01:49
英语教师 2019年5期
关键词:批判性高中英语文本

翁 琳

引言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然而,在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与思维相互剥离的现象十分严重: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本的浅层理解上,忽略了对文本深层次内涵的探究;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没有机会体验开放性的、有思维深度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盲目相信教师或书本,不善于接收同伴的阅读经验及感悟,无法包容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为了帮助学生“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批判与创新的能力”(教育部2018:39),笔者尝试将批判性阅读引入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将语言教育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批判性阅读的内涵

批判性阅读(critical thinking)又称评判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包括解释意义和评价两个层面(Pirozzi 2003)。批判性阅读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利用预测、分析、质疑、推断、总结、评判等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批判性阅读是分析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个性化的阅读(张淳2009)。

批判性阅读并不是一味地批评或否定,或者说直接提出反面的意见,它强调读者在认知、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文本的隐含意义(寓意),结合个人的价值观或标准,评判文本的合理性,关注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了解文本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技巧,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批判性阅读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即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本所传递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陈则航2015)。批判性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多维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实践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但信息的获取并不是单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读者主动加工信息,进行分析、质疑、鉴别、评价的过程,也是应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王牧群、白彬2011)。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预测、概述、分析、提问、评价等思维方式,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本文以牛津江苏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从探究文本标题、梳理文本脉络、推断言外之意、产生文本疑惑、品味文本特色等五个方面探究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批判性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探究文本标题,开启批判性阅读之旅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其内容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关注标题有利于学生预测文章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因此,在阅读前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激活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学生带着批判性思维开始阅读。

【教学案例1】选修6 Unit 1 课文Stand up for your health

Stand up for your health 是一篇健康杂志上的文章,介绍了西方单口喜剧的基本信息、著名的单口喜剧演员及单口喜剧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对标题进行解读和探究。

首先,让学生扮演作者,激发学生的预测愿望;在黑板上画出如下辐射型思维导图,组织学生阅读标题后四人一组讨论:“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写哪些关于标题Stand up for your health 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其次,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对比之前写在纸上的内容与文本内容是否相符,如有不符,及时修正。2 分钟后,教师总结并在思维导图上写出文章每段叙述的内容:the definition,the types and functions,a famous comedian,the reason why stand-up comedy is good for health,帮助学生验证预测的内容与文本是否一致,并且训练学生的快速查读能力。

最后,列出三个标题,与文章标题一起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哪一个是最佳标题,并说出理由。

1.An introduction to Stand-up Comedy

2.Stand-up Comedy Does Good To Health

3.A Special Job Giving You Laughter As Well As Health

4.Stand Up For Your Health

探究标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通过标题预测来唤醒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的主要描述对象和内容;通过比较和分析段意与预测结果,修正学生思维的方向,促使其进一步理解文本,培养相应的阅读技巧;通过质疑和评价标题,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二)梳理文本脉络,明晰批判性阅读主线

阅读的首要目标是抓住文本的主旨大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分析篇章结构、概述文章主题来理清文本脉络,明晰作者的思维主线。刘伟和郭云梅认为,给阅读的文本写概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有逻辑地分析语言及内容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转引自贵丽萍、黄建英,等2013)。

【教学案例2】选修5 Unit 1 课文A friendship in trouble

首先,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四段内容的主题句,并通过阅读明确故事的情节发展,获取文本的基本信息——两个好朋友因为一场失利的球赛而引发友情危机。

其次,要求学生根据主题句思考如何划分段落,并陈述划分的依据。在小组代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追问并提出异议,指导学生在质疑、反思中梳理文本脉络。如过渡句“Football is very important to me,but so is our friendship.”容易误导学生将文章分为两大部分:第1—2 段介绍友情危机产生的过程,第3—4 段分析友情危机造成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每段主题句重新梳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归纳出文章的脉络:第1 段概述两人的关系和友情危机的起因,第2—3 段,详细介绍友情危机的发展和后果,第4 段陈述作者的请求,从而明晰文章的主线索。

接着,让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用关键词概括每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通过归纳段落主旨,学生不仅明晰了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而且为最后一步——概述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最后,让学生依据主题句和关键词尝试写出整个故事的概要,强化学生对文章主线的把握。完成概要写作后,学生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然后挑选比较优秀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同学。

按照上述步骤(主题句—划分段落—关键词—概述),学生通过三个练习——明确段落主旨、搭建文本框架、归纳关键词,能够比较轻松地概括文本的主题思想,明晰阅读材料的主线索。

(三)推断言外之意,深挖批判性阅读深度

“批判性阅读的过程就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质疑、评价的过程”(贵丽萍、黄建英,等2013:21)。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的字面意思识别字里行间的隐含意思(read between and beyond the lines),有根据地推理和判断作者的观点、情感和态度,客观地评价和赏析文本的语言、内容和结构等,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教学案例3】选修5 Unit 3 课文The perfect copy

首先,教师针对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提问学生:“Why has cloning the human embryo caused much debate?”“Is Dolly the sheep a perfect copy(in appearance or other aspects)?Why or why not?”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字里行间的隐含意思,即克隆技术目前还不够完善,甚至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要求学生分析表1 中的信息,推理3 个人物是从什么角度思考“克隆人类”这一做法的,启发学生意识到文本的深层寓意:考虑问题不应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应从大局、长远着想。

表1:不同人物对于克隆人类的态度及理由

最后,要求学生依据前面两个练习的结论,分析、总结作者对“克隆人类”的看法——是否赞成并阐述相关理由。

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推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潜在问题的敏感度,结合阅读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识别文本信息和作者实际观点之间的隐含或外显的关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批判性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产生文本疑惑,突破批判性阅读瓶颈

批判性思维源于反思、提出问题。边阅读边质疑的能力不仅能让读者集中注意力,还有助于提高理解力(Lewin 2010:23)。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常常面临阅读困难、结构混乱、写作意图模糊等理解和思维方面的瓶颈。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思考、质疑,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学会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在思考—提问—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思辨意识,有选择性地吸收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中,“提问可以分为提问自己、提问作者、提问文章三个层面”(张冠文2009:21)。

【教学案例4】选修10 Unit 3 课文Aids today

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第一段,引导其从自身阅读的感受和认知提问自己:“What do I feel about the story of Ajani?Do I know enough about Aids?How can I protect myself from Aids?”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带着疑问有目的性地阅读,从而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其次,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即提问作者:“Why does the author give an example in the African country not in developed countries?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ids in China?Why does the author talk about Ajani again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要求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探讨文本的谋篇布局,同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最后,引导学生提问文章,实现思维拓展。

第三段提到了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在阅读时,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Aids?Do you think it's proper to treat people with HIV of Aids differently? How can we treat people with HIV or Aids?”引导学生尊重艾滋病患者,把他们当作正常人一样看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拓展其思维。

第五段涉及为了控制艾滋病的蔓延,中国政府采取开设实验室监控疾病和分发免费药物两大措施。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Can you think of other measures the government can take?”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积极主动地为国家献计献策,培养公民责任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最后一段提到阿贾尼(Ajani)没有遗传艾滋病是因为妈妈在孕期服了药,所以他想成为一名医生,为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尽一份力。教师引导学生设问:“If I were Ajani,what would I do to prevent Aids from spreading?”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阅历,发挥想象,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拓宽思路,在多维度思考中形成思辨意识,从而实现深层次的阅读。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讨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依赖程度由强变弱,认知层次从识记、理解逐步提升到分析、评价,思维活动的层次从低级逐渐转向高级。随着阅读深度的不断延伸,学生逐渐养成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他们突破批判性阅读的瓶颈。

(五)品味文本特色,开展批判性阅读评价

评价是批判性阅读的常用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写作手法、作者观点、篇章结构、人物性格等进行评价。评价可以是赞同、欣赏,也可以是质疑、反对(邓黎莉2018);可以是对比,也可以是延伸。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文本,鼓励学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尝试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案例5】选修8 Unit 2 课文Turandot in Beijin(评价人物性格)

Turandot in Beijing 主要讲述了残忍的公主图兰朵、痴情的王子卡拉夫和善良的女仆柳儿之间凄美的三角恋情。为了不嫁给卡拉夫,图兰朵抓走了卡拉夫的父亲和柳儿,胁迫他们说出卡拉夫的名字,否则就毒打他们。柳儿为了保护老主人,声称只有她知道名字,但她拒绝告诉图兰朵,而且拔出卫兵的剑自杀了。在对文本信息进行表层处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进行评价:

T:Who do you prefer,Turandot or Liu?

S1:I like Liu more because she is very kind and brave.In order to protect Calaf's father,she would rather commit suicide than tell Turandot the name of Calaf,her lover.

S2:I have different opinions.I appreciate Turandot a little because she is strong-minded.Once she sets a goal,she will dedicate herself to reaching it even though it will cost her her reputation.However,I don't like it when she treats those princes cruelly.

上述两种评价有对比性,但都是学生在理解文本后深入思考的产物,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保护学生深层次阅读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经常使用评价策略,支持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读者(李一帆2017)。

【教学案例6】选修10 Unit 3 课文Aids today(评价写作手法)

教师指导学生在分析完文本内容后,按照如下步骤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

T:What is special in writing techniqu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ext?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开头的写作手法)

Ss:The author tells a story.

T:How do you like it?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写作手法)

S1:I think it's good.At first,seeing the title Aids today,I thought the article may be boring.But the story at the beginning attracted me immediately and I was curious to know what will happen to Ajani and his sister.

S2:I think it's creative and I like it.The author shows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Aids today to us only with a brief and vivid story,which leaves me a deep impression.

两个学生都认为作者以故事开头的写作手法可圈可点,但他们思考的角度截然不同,学生1 从激发阅读兴趣的角度,高度评价了作者的选择;学生2 强调了这种写作手法的创新及给读者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代批判性思维有时也被称为“批判创新思维”(Fisher 2011),学者希望人们不要一想到批判性思维就是给人挑刺,要明白对事情或观点的分析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陈则航2016)。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肯定的评价中同样会得以生长和发展,且在鉴赏的过程中得以拓展和延伸。

T:Does the author tell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immediately?

(回到文本的阅读上)

Ss:No.

T:Where does the author tell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尾的写作手法)

Ss: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T:What do you think of it?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写作手法)

S1:I believe the author is very smart.If I want to know the ending of the story,I have to read the whole article to find it.

S2:I don't agree with student 1.I think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should be told in the middle of the text,which inspires them to go on reading.Otherwise some readers may give up halfway.

两个学生对故事结局的安排各抒己见:学生1持欣赏态度,认为这么做能促进读者更快完成阅读,发现故事结局;学生2 则提出不同于作者的设想——将结局放至文本中间,以防部分读者半途而废。批判性阅读要求读者不盲从作者的观点,针对文本观点是否科学全面、事实论据是否真实充足、谋篇布局是否严谨合理等进行判断和分析,作出客观的评价,最大限度地开拓批判性思维;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并修正自身认识的局限,在质疑和评价中培养逻辑思维、分析评价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本内容、人物性格、写作手法等进行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不断深入。与此同时,在评价、赏析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以辩证、批判的眼光看待阅读的内容,整个课堂也形成一种积极思考、主动交流的良好氛围。

结语

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介绍批判性阅读的相关理论,探讨如何将批判性阅读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阅读活动,提升学生在阅读中使用预测、概述、分析、提问和评价等批判性思维方式,实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语言教育和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为内容而读,为思维而教,为语言而学”(葛炳芳2015:18)。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语言课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语言教育实现学科育人(王蔷2017)。在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梅德明、王蔷2018),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批判性高中英语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高中英语集体备课的探索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