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低段阅读教学“读”之困境

2019-06-22 01:23彭辉鳌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低段课文阅读教学

彭辉鳌

近年来,笔者深入学校进行听课调研时,发现低段阅读教学中的“读”有所虚化,教者要么用翻新的招式来代替学生的读,要么让学生做一些毫无意义的活动,从而使低段阅读课中的“读”陷入困境。

困境一:抽生表演代替学生的读

有的教师对课标中关于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理解不到位、定位不准确,认为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文中创设的意境,非表演不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刚读了两遍课文,对文章内容才初步感知,还没能读得文从字顺,教师便抽学生上台表演故事情节。上台表演的学生无视文中情景,毫不费力地将石子一颗一颗地扔进瓶里,台下的学生大喊:“你用力太大,会把瓶底砸破的。”

困境二: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逐渐深入课堂。有的教师认为,如果阅读教学不使用多媒体,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没有活力,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教师在上课(尤其是公开课)前总是竭尽全力,动用一切力量制作课件,以求能给自己的课堂添色增彩。如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时,上课伊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许多动物,从兽类到鸟类,出示了近20种,然后播放乌鸦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叫声,最后才引出要学习的课文。学生先是一阵惊讶,为眼前出现的各种动物感到兴奋,随着乌鸦叫声的播出,学生仿佛感到凄惨与悲凉。可这与学习课文有什么联系呢?

困境三:“过剩”拓展代替学生的读

一些教师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缺乏正确的理解,不是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而是一味地拓展,凡是语文课中能够涉及的天文、地理、民情风俗全搬到课堂上,出现了内容拓展“过剩”的现象。如一位教师教学《画风》时,当学生读了课文,了解到文中小朋友怎样画风后,便让学生听一听风的声音,说一说风的作用,并学着文中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式来画风,随后是看风。一篇并不复杂的课文,经教师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把有限的时间给浪费了,冲淡了学生的学习和感悟。表面上看,教师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拓展了学习语文的空间,实际上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显得本末倒置。

困境四:“师问生答”代替学生的读

小学语文教材(尤其是低年级教材)内的课文内容浅显、语言通俗,具有童真童趣,只要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然而,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总觉得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于是,将传统教法中的“讲”变为现在的“问”,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代替学生的自读自悟。如一位教师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在导读第1、2自然段时问:“老山羊在地里收白菜,谁来帮忙?”学生答:“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忙。”教师继续问:“收完白菜,老山羊送给它们什么了?”学生答:“老山羊把一车白菜送给它们了。”……这些内容学生一读便知,为何要喋喋不休地问呢?这不是白白浪费学生宝贵的读书时间吗?

笔者经过不断调研、不断反思,对上述症结进行剖析,原因是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精神理解不准确,缺乏对“读”的研究。

“阅读实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并非看一看生动的画面、表演几个动作、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所能及的,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阅读。同时,课标对低段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实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读是教学的基本策略。那么,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呢?

一、自由朗读

“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自由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热情,关键就在于学生拥有思维的自由,是在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一些童话、寓言或贴近学生阅读水平的纪实文章,内容浅显,语言优美,易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充分、自主的读中获得感受和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由于低年级阅读教学还肩负着识字任务,所以,就一篇课文而言,学生的自由朗读大致要经历以下流程:

1.初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词下边作上记号,然后通过拼读音节、查阅工具书或请教同学,自行解决字词的读音,达到读正确的目的。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读后充分交流,从而获得整体印象,达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之目的。

3.三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句子读懂,注意读出语气、停顿和节奏,为有感情朗读打基础。

这里所说的“一读”“二读”“三读”并不是只让学生读三遍课文,而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三个流程。要求学生读文时,一次有一次的收获,一次有一次的体验和感受。

二、有感情地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它需要初读,有情感的酝酿和储备,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自由朗读;也需要激活形象,促進情感的形成和生发;还需要方法引领,才能促进情感能力的持续发展。因此,在低段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定下朗读基调,并通过逐句逐段的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情感。教学时可用“情景诱读”“教师领读”“激情导读”,让学生在模仿与练习中,领悟感情朗读的技法、技巧,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朗读的指导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下,读有所获,读有进步。对读得不到位的地方要予以纠正,必要时可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在朗读方法上,切忌泛泛而谈,或一味地让学生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和感受”进行抽象的读。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文中人物的特点,想象文中的情景,读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引导学生“读出理解的意思—进入人物的角色—进入想象的情景—把体会的感情写在自己脸上”的有效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由于低年级学生肢体动作发展迅速,善于表演,且乐于表演,因此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编出一些优美的舞蹈动作,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使其肢体语言得到发展。

三、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然也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从信息论角度讲,听和读是接受信息,是将外界信息通过视听系统传入大脑,并加以储存;说和写是传递信息,是将大脑储存的信息经过思维加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它们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在低段阅读教学中,要将四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富有个性色彩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形成语文素养,切忌顾此失彼。所以说,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并不是靠单纯的课件演示(学生仿佛在观看影视片)、学生表演(学生仿佛在做游戏)和其他学习活动(学生仿佛在上艺术课)所能达到的。

如何加强训练呢?上文已提到读的训练,在此,笔者就低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谈谈听、说、写的训练。

一是将“听”的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点拨、提示和范读,听同学发言,听清发言的内容和要领,能准确纠正同学的错误发言,必要时让学生口述同学的精彩发言,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二是加强说的训练。阅读教学的读与说要有机结合,初读说说读文后的初步印象;细读说说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内容;精读后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同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情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如教学《王二小》时,当学生读懂“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牺牲了”时,教师点拨道:“同学们,此时你会对王二小说什么?”教学《两只小狮子》时,让学生说说“你喜欢哪只狮子,为什么”。这样在说的训练中就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是及时指导学生练习写。低段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着重从四方面入手:(1)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语句进行仿写;(2)选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写句子;(3)就文章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4)指导学生就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摘抄,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低段课文阅读教学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策略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中低段“语用”型作文教学的运用策略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巧用文本资源指导低段梯度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