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南油田滨660块地层对比及油水分布关系

2019-07-10 10:40黄赟
魅力中国 2019年8期
关键词:层序物源三角洲

黄赟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东营 257000)

本文以东营凹陷滨南油田滨660块为研究对象,对扇三角洲沉积体系Es3下- Es4上地层进行了小层精细对比,并从构造特征和沉积微相方面进一步研究了油水分布规律。

一、研究区概况

滨南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北边缘,滨南-利津断裂带的西段,北依滨县凸起,南临利津洼陷,西靠林樊家构造,东与利津次凹相邻。滨南断层是划分凸起与凹陷的一级断层,也是古近系的边界断层,具有延伸长、断距大、活动时间长的特点,控制了新近系的沉积发育以及早期断裂伴生构造带的形成。滨南油田的构造活动分为构造启动期、强化期、平静期,构造启动期在沙二下沉积时期以前,构造强化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平静期在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滨660块位于滨南油田东部滨一区的西北部,东临滨八块,西与滨二区相邻,南临滨649块,是由4条边界断层所夹持的断块构造,北倾的地层与南倾的断层形成屋脊式圈闭。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Wheeler等人提出基准面的概念,认为地层基准面是一个相对于地球表面波状升降的、连续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倾的抽象面,其位置、运动方向及升降幅度随时间而变化。A.T.Cross引用了基准面的概念,引导和发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岩芯、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变为三维地层关系预测,建立区域地层对比骨架,对储层、隔层及生油层分布进行评价及预测,分析了基准面旋回与成因层序形成的过程-响应原理。

三、地层对比模式

在扇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扇体的摆动以及辫状水道和舌状坝的冲刷改道作用,使不同时期的单层砂岩相互叠置,形成厚层砂岩沉积。综合测井曲线回返及邻井地层特征等,识别出研究区砂体主要有独立型和叠加型2种叠置类型。独立型表现为某一时期沉积的2套或多套砂体之间有一定厚度的泥岩相隔,纵向层序保持完整。中660-15井和660-1井沙三下亚段三砂组单层内的舌状坝沉积,在单层间发育一定厚度的泥岩,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上都有明显回返。叠加型表现为上下相互叠置单元的砂体之间有少量的泥岩沉积,部分被后期沉积的砂体下切侵蚀。图中660-15和660-1单层内的辫状水道和河口坝沉积,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曲线上都有一定的回返,一般出现在辫状水道和舌状坝相互叠加的垂向沉积中。

图1 B660-15-660-1井沙三下亚段3组短期旋回地层对比剖面图

通过垂直物源方向和平行物源方向的对比剖面闭合进行识别,建立相应的对比模式,对研究区的构造及沉积情况进一步分析。扇三角洲地层对比有两种模式,其中地层平对模式认为,河流—三角洲沉积盆地有宽阔的河床和渐变的坡度,不会在小范围、短距离内急剧变化,在多数情况下,相同时间阶段中小区域内的沉积物厚度是相近的,从而主要以平对模式为主;而地层斜对模式认为,三角洲前缘位于陆相湖盆水下斜坡区域,三角洲的不断前积,会形成自陆向湖呈叠瓦状的前积体,因此地层对比应以斜对为主。本文根据滨南油田现状结合了两种对比模式,顺物源方向采用不等厚斜对模式,平行物源方向采用平对模式,最终得到了滨660块统一的地层对比结果。

四、油水分布关系

根据开发方案设计的井位注采对应关系,局部地区效果并不理想。精细地层对比后发现,存在短期旋回规模的注采关系不完善等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短期旋回内部,不同短期旋回的单砂体导致其注采关系不对应。因此,在合理的地层对比划分及单层劈分后,进一步研究油水分布关系,有利于研究区开发中后期的注水开发对应关系的落实以及探测剩余油的分布。

五、结论

滨南油田滨660块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地层,针对垂直物源方向和平行物源方向采用两种对比模式,分别为地层平对模式和地层斜对模式。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识别出长期旋回、中期旋回和短期旋回3个层次,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进一步分析油水分布关系,并通过油水关系进一步验证地层对比的合理性。在构造方面,油水界面的变化与构造呈正相关,滨660块地层向北倾斜,南部油水界面比北部地区油水界面高;沉积方面,沉积微相控制砂体的分布,而砂体的储集物性对油水分布起重要作用,分流河道或河口坝储集物性较好,油气主要充注其中;河道边缘微相以及非河道砂体中的储集物性稍差,主要形成油水同层或水层。

猜你喜欢
层序物源三角洲
层序界面的识别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研究在豫北小南海石膏找矿的应用与效果
黄河下游的三角洲特性及未来治理思路
车西地区陡坡扇体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探讨
成都粘土的分层、成因及物源研究综述
东营三角洲沙三中物源分析探讨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第三纪火山沉积硼矿与火山岩关系研究
科罗拉多河三角洲
壮丽的地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