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备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8-27 20:52廖成有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案学情中学语文

廖成有

语文教学简单而复杂。说简单是因为没有教科书和文字是未知的,尽可自由阅读文章,教中文好像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说它复杂是因为同一篇文章,从哪里开始通过什么方法并要实现什么也是非常特别的。然而,探索教学方法只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方面,教师备课方法的改进也很重要,认真备课是教师注意教学方法的大前提,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相关。

一、对备课内涵的理解

什么是备课?为课堂做准备就是备课。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多层次目标、多个目标和开放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已经不再是语言教学的唯一要求,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学科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知,以此确保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备课的内涵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狭义的备课通常是指准备教案,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准备教案仅仅是备课的基础,而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渗透并辐射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理论、生活实践及为终身学习准备才是关键。它包括有形教学计划和融入教师心中的无形教学计划。正如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二、中学语文教师备课存在的问题

1.态度不够正确

备课的态度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课程的准备不够充分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教师没有在课前及时备课,为应对领导检查突袭式应付,课程准备的质量不高;一些新上任的中学语文教师准备过程简单,将缺乏个人理解和思考的网络上获得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简单地整合到教案中,有抄袭嫌疑;在教学时,师生之间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备课不管学生的学习条件如何,针对性差,学生有疑虑而不能得到有效讨论和解决,教学效率低。

2.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我们可以看到很少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不借助网络上的参考文献和对教材的解释而独立并深刻地解读教材文本。他们中的部分人在备课时甚至直接复制网络上的教材解释思想,用网络上的课件完成授课。对教材的不充分理解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总结教训的一大缺点。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根据个人经历和情感对文本有个人独特的解读,将个人情感与教材备案融为一体,要加强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沉淀。

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经过多次筛选和更新后,仍然被选编入教科书,很经典,很重要。然而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像蜻蜓点水一样。一位老师在准备这一课时,在他的教案中列出了一个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对于镇上人的麻木不仁,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自责?”“为了唤醒镇子上的人的爱国热情。”老师随即给出了答案。很明显老师本人并不彻底理解问题,对教材文本和人物的理解并没有准确地解读,缺乏对事件侧面描述的分析,没有引导学生挖掘字里行间的真正含义,只是从文本对人物的语言描述表面进行判断,缺乏对更多问题的延展性解释。这样的备课,必然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3.教学缺失学情了解

由于有的中学语文教师不完全了解教学原则再加上自己教学能力经验的局限,使得教学过程僵化,教学方法不灵活,归集到一点就是缺乏了解学情的意识。针对学情进行教学的意识不足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缺乏使用某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同一套教案用于不同学生的教学,不懂得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并不完全了解他们自己班级的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认知和现有的学习水平。如果克服了对学情缺乏了解的状况,上述问题自然不会存在。

三、中学语文教师备课对策

1.通过“传帮带”和制度约束纠正课程准备的态度

进行教学工作时,可以将新招聘的教师分配给拥有不同经验的老教师帮带,老教师应将他们的个人教学经验和教训传授给新教师并定期指导新教师的备课工作。通过这一策略,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缓解教学心理压力,纠正备课的不端正态度,能获得迅速成长,最终提高备课的水平。同时,新教师在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时也可以帮助老教师,以此回馈老教师。为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应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的培训。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领导应制订切合实际的评估标准,使备课评估制度化,将教师的课程准备譬如是否严格遵守新课程标准和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等评估添加到工作评估中,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另外对课外准备、随机补课、缺课等问题要加强检查,严格控制备课质量。

2.根据教学重点确定教学内容

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按照学习汉语的规律排列的,从整体来看是一个由汉语基础知识和不同类型文本组成的有机系统。根据教师掌握的教学目的整体要求,为了形成对教科书的整体理解,在备课时有必要在全面概述教科书的前提下研究掌握教科书的教学大纲,理解其知识体系的构成和各单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重点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確定的。在确定重点教学内容时,应考虑文本的表达中心和教学的需要这两个方面。提炼重点教学内容时根据文本结构必须反复思考并作出大胆的选择。根据教学的针对性灵活使用阅读和写作等一个点或与特定学习相结合相协调,在特定情况下选择强化学习内容而不会改变教学的重点。这方面通常取决于语言教学本身的特殊需求。

3.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进行备课

为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通过某些方式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以此制订教学计划、内容和进度。

教师需要如何了解?首先,通过自己观察,或者与家长、其他老师同学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理解能力等。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对话、让学生提问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对所提出的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疑惑等。为备好课,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真正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上这些是对一个负责任的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作者简介: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教案学情中学语文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定跳远》教案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半张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