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少儿钢琴教学法(五)

2019-09-06 06:20孙鹏杰
钢琴艺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夫斯基练琴执行力

文 /孙鹏杰

校译/汤菲菲

WESTERN PIANO PEDAGOGY

在我教学生涯的前十年,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如何在音乐理解和钢琴演奏方面辅导学生,于是我把之前二十多年所学到的知识重新铺排,以一种更清晰、简洁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从而逐渐成为我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在前面的文章中也已经概括了一个基本框架。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拥有了这个教育体系就足以成为一名好老师了,Too young, too naive!如今,钢琴这个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小钢琴家。而随之出现的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不少家长和老师想尽办法为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清除所有障碍,以便孩子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所谓的成功。这种现象在有职业抱负的,或只是一般的业余琴童身上,甚至在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孩子身上,都能看到不少影子。

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当我们在扮演家长、老师或者长辈的角色时,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所以我们为他们铺好了从童年到青春期再到成年路上的每一块砖,为他们建好平坦的康庄大道,好让他们跳过我们曾经遇到的荆棘与羁绊,利用一切便利条件让他们走得更远。但是这么做真的能帮助他们成为懂得思考、应变力强和心理强大的成年人吗?从深远来看,纵观整个学琴生涯,那些把孩子管教得细致入微的家长、“用勺喂饭”似的授课老师、及时纠错的陪练老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学琴途中尽可能少遭受挫折、少走弯路。但是这样的“捷径”真的能通往艺术殿堂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思考一下何为平顺的学琴之路。从现在来看,它意味着孩子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良好的原生家庭,从小遇到好的钢琴老师,并且拥有一架好的钢琴和好的练琴环境。不仅如此,还要有卓越的天赋和热情,使他们在孩童时期便能在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大赛中脱颖而出,这些大赛会给他们带来演出、被名师指点的大师课,以及被音乐节邀请等机会,最终孩子将考上世界顶级的音乐学院。这些是不是看上去很理想?但事实往往是家长以为给孩子策划好了“绿色通道”,殊不知却引发了后期的一系列问题。

当我还是青年教师的时候,将很多教学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弹得“最好”,这意味着我或者家长一旦发现学生哪里有错漏,就立刻帮他们“缝补”。比如,学生弹了错音或错的节奏,那么我们会坐在他们旁边,陪他们一一纠正;学生没有按练琴计划练习,那我们会付出额外的时间辅导他们,甚至还会找一个陪练老师看着学生练习;学生没有时间、精力去理解作品,那我们会帮他们诠释每一个音符。再比如,学生不能记住课堂上的细节,家长会在课堂上做笔记,回家陪着孩子复习,以确保他们做到了老师的每一个要求。

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小小年纪便可以在表面上达到很高的演奏水平,但这也恰恰容易导致学生在步入青春期、不再愿意接受老师或家长指挥的时候,无法正确引导自己。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没有独自经历过挫折,更加没有尝试过在逆境中找回自我。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剥夺了孩子们学着面对困境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们去认知世界的机会,最终也剥夺了孩子们找到自我的机会。

当看到过去这一代孩子的成长过程后,现在我已不再过分关注孩子们是否已尽最大努力弹得“最棒”了。取而代之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引导他们去独立思考和自己解决问题上。如果一个学生出现了很多错音或错的节奏,我就不会再听这首曲子了。如果他们用错误的方法练琴,我可能会帮他们调整一小段,但接着就让他们自己回家练习了。关于细节的处理,我一般不会给太直接的评语,而是用音乐原理来启发学生。比如,我会以“当从十六分音符转换到三连音时,一般会在三连音的第一组上弹得夸张一点儿,来做出节奏的对比”这样的说法来解释。当然,我也可以说“这里‘撑开’一点儿”,但是这样只会剥夺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如果学生即将有重要的演出或者比赛,而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很好地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时,我甚至会放手让他们失败,让他们去体会失败的滋味。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可能一开始并不会那么出类拔萃,但一旦他们习惯了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之后,最终他们能更好地过渡到青春期。而耐人寻味的是,我发现这样严苛的教学反而还让学生弹奏得更加真诚,学习的状态也从逆境转向顺境。换个角度说,回顾历代艺术家们,哪一位不是饱经风霜才有辉煌成就?哪一位不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在这世界立足的?假如把艺术比作人生,如果我们只活在理想的幻影里,那么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里岂不是少了一半的颜色?

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见过太多当看到自己孩子没有全速前进,就表现得极度焦虑的家长。这些家长也会帮孩子们做好每分每秒的规划,会监督和指导孩子练琴,也会为了帮他们“省时间”而替他们做了所有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日常家务,失去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机会。这种方式导致的结果是,虽然家长在起步阶段看似给孩子打了“激素”,但后面他们反而要为“打激素”的后遗症还债。最好的情况也充其量是这个孩子变成了一个表面上可以把钢琴弹得很好,但并没有成为一个有较好生活能力及高情商的人。最差的情况很可能是孩子早就已经脱离了正常的音乐学习轨道,失去了发挥他们的潜能的机会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既让学生掌握必需的音乐知识同时又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呢?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一个特殊的专业领域——儿童科学发展对执行技能做了专门的研究。研究表明,执行力是一整套的技能,虽然它跟钢琴演奏没有直接关联,但这个技能却影响着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于是在我的教学中,成熟的执行力是重点培养方向之一。无论这些琴童未来职业规划如何,是成为职业音乐家还是其他,执行力对于拥有一个全面又健康的人生是至关重要的,即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弹琴。

什么是执行力?简单来说,执行力就是执行任务时所需要的能力。这些任务可以简单到只是系鞋带、铺床或甚至倒一杯果汁,也可以复杂到经营一家企业或准备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执行力属于人脑额叶的“工作范畴”,根据科学家过去几十年对人脑的科研结果,人脑实际上要到差不多25岁才能发育完全,而且尽管它已经发育好了,也不代表技能就一定会自动跟上。儿童发展领域的科学研究发现,教孩子数学、语文或者音乐这些科目,与教会他们如何管理自己、使他们懂得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需同时进行,否则将来他们可能会成为一个缺乏执行力的成年人。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讲话不经过思考吗?还有那些老喜欢迟到的人、老是做事不谨慎的人、经常夸大自己形象的人……没错,这些都是缺乏执行力的“成年人”的表现。

那么现在,你可能会好奇执行力具体指的是哪些技能,或许你都有点儿懊恼我怎么还没开始说明。好,那么接下来请控制好自己不要跳着阅读,因为这就是执行力的第一点——反应抑制,这是一种先思而后行的能力。它的发育顺序依次是:1.工作记忆,当你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大脑能同时存贮并运用多种信息;2.情绪控制,能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3.持续专注力,能一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做事;4.行动力,能马上开始去做某事而不拖延;5.规划排序,能提前做计划和清晰规划事务的轻重缓急;6.组织归纳,能分门别类接收到的事物和信息;7.时间管理,能准确预测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能遵循时间表有条不紊地推进进度;8.持之以恒,做事不屈不挠;9.灵活应变,能灵活应对和调整所有变化;10.元认知,对自己有正确观察和评估。反应抑制、工作记忆和情绪控制是从6个月的婴儿时期就开始逐渐发展的,而像比较高级别的技能,如做事持之以恒、灵活应变和元认知等,这些能力如果不经过培养可能永远都无法被开发!

正如你想的那样,学习音乐就是一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执行力的途径,这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演奏一首乐曲这么简单,其实是教会孩子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过程。让我们沿着上述顺序举例:当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老师批评的时候,能不脱口而出地给借口或者因为生气而言语冲动,这就是在锻炼自己的反应抑制;上课时,学生必须记下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然后回家更正,甚至有时在课堂上就马上更正多项细节,这就是在培养工作记忆;当学生在练习难点乐段受到挫折或觉得很厌烦的时候,还有演出前所面对的紧张、焦虑甚至害怕情绪的时候,情绪管理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持续专注力可以在每一次学生坐在钢琴前练琴或者演出时得到锻炼;学琴过程中最简单但几乎是最难的就是行动起来开始去练琴,这个行为其实就在加强自己的行动力;当同时有很多曲目需要练习时,懂得分配和规划练琴先后顺序,就能锻炼时间规划能力;背谱和听课都需要很强的组织归纳能力;当同一时间段内需要完成多重任务,比如去比赛、考试或者演出时,离不开时间管理的能力;只要学过钢琴的人都知道面对挫折是常有的事,但是我们需要咬紧牙关不断前行,这时候就锻炼了持之以恒的能力;能在课堂里或者舞台上现场调整演奏处理就是灵活应变;能对自己的演奏水平和进度有准确判断,则需要很重要的元认知能力。

以上我只是列举了些简单的例子去说明学钢琴是如何不断激发和培养执行力的。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时认识到学生的理解与执行力并不一定是同步的非常重要。学琴这种能力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但正是这种过程最终会引领他们走向独立,而且就像其他知识一样,执行力也是可以教的。于是在教学中,我除了会将音乐知识拆分成小步骤外,还会将执行技巧拆分成几个步骤。比如,关于分段练琴这个指令,我首先会在课堂上帮学生分段,并告诉他们我是如何划分段落的;随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帮”我一起分段,慢慢地,学生在我的监督下就自己学着分段;再后来,学生会自己在家练习时分段,而我在课上检查是否分得正确;最后,我只需偶尔根据回课情况再抽查一下就可以了。一旦学生掌握了这种规划排序执行力以后,就可以开始讲解如何更有效地安排练琴时间,比如先解释倒序分段练琴的好处,然后再教他们先练困难的段落的好处,再示范某些重点段落应该每天练,而容易段落隔几天练的好处,等等。待学生掌握了时间管理的技能以后,同样只需偶尔检查他们是如何规划练琴时间即可。我还可以列举更多,但我想读者朋友们已可意会了。

童年是一个去挖掘、去探索的时期,也是一个失败了不怕跌倒可以重来的时期,更是一个让孩子从失败中学会反思的最佳时期。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的确需要提供一个真正肥沃的、天然的教育“土壤”让孩子自然成长。但当我们教他们钢琴或者人生时,必须谨记:只有当事人学会如何自己擅用这些“园艺工具”时,他们才能自己茁壮成长,甚至获得了将来培养他们的后代健康成长的能力。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当然,我可以想象有些心急的父母会如何干涉以上提及的所有事情,虽美其名曰让孩子进步得“快”一些,其实他们完全阻碍了孩子用正常的步速变成熟的过程。相信只要在老师和父母的恰当引导和支持下,学生不但会逐渐变成一个独立性强、执行力强的年轻人,还能成为拥有演奏和鉴赏美妙音乐能力的人。所以,让我们的孩子体验逆境吧!这会让他们拥有一个更丰富、更充实的人生,而他们的“后劲儿”也将会给你惊喜。(待续)

“钢琴教学之道——米考夫斯基钢琴大师班”在京举办

2019年6月15至17日,“钢琴教学之道——米考夫斯基钢琴大师班”在京举办,大师班聚焦“如何培养出真正的音乐家”这一主题,展开了为期三天的精彩活动。

本次大师班恰逢米考夫斯基在曼哈顿音乐学院执教五十周年,因此大师班组委会特别安排中央音乐学院的盛原老师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为观众献上钢琴艺术巨作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以示纪念。

本次米考夫斯基教授的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巴赫、“古典主义三杰”乃至浪漫乐派的舒曼、肖邦,更涵盖他所特别强调的教学重点:20世纪钢琴作品与西班牙钢琴作品。

大师班的第一天,米考夫斯基教授与盛原老师共同探讨了巴赫、肖邦与舒曼的教学之道。在讲到舒曼的时候,米考夫斯基说:“中国学生弹了很多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但是很少有人弹舒曼、勃拉姆斯的作品。中国的钢琴教学长期受俄罗斯影响,我认为中国需要更多地学习德国、法国音乐,邀请欧洲的音乐家、教育家来访问讲学,这样才能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艺术中心。”大师班第二天,米考夫斯基讲解了20世纪钢琴作品与西班牙钢琴作品的教学之道。他特别强调钢琴教学必须要融合各种国家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应多聆听非洲音乐来培养学生所需的节奏感。同时,米考夫斯基还强调了西班牙音乐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例如,吉卜赛音乐风格、弗拉门戈舞蹈,另外还有法国音乐、俄罗斯音乐、犹太音乐等,都要运用到教学中去。讲到舞曲风格作品时,85岁高龄的米考夫斯基即兴舞蹈,帮助大家增进音乐的感受。大师班最后一天,米考夫斯基帮助大家把握古典主义作品的教学之道。

大师班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米考夫斯基动情地说:“我不需要大家记得我,只希望我说的能对老师们有所启发,中国音乐教育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好的老师,好的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们打开格局跟视野,音乐应该变成一种信仰,我想我就是一个燃灯者。”

猜你喜欢
夫斯基练琴执行力
测测你的执行力和想象力有多匹配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罗科索夫斯基(下)
练琴记
乐乐姐姐热线
笼中虎
练琴
练琴
儿子,未来需要你的执行力
今天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