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肠癌的“苗头”

2019-09-10 07:22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19年10期
关键词:苗头肠癌黏液

刘    骞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直结肠外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胃癌、结直肠癌的腹腔镜手术切除。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

刘    正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擅长结直肠癌的微创治疗和综合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指的是来源于大肠上皮的癌症,主要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我国主要的发病类型为直肠癌,而欧美国家结肠癌更为多见。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明显且迅猛的上升趋势,直结肠癌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国人的健康。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7.6万人罹患结直肠癌,相当于每2分钟就有3个人罹患结直肠癌,每年有近19万人因结直肠癌而死亡。

近50年来,尽管外科技术有迅猛发展,但直结肠癌的手术治愈率、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50%左右,治疗失败原因主要为局部复发率较高,且由于其早期症状相对不明显,故很多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预后很不乐观。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直结肠外科刘骞主任医师、刘正副主任医师告诉我们,面对直结肠癌,最重要的就是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在直结肠癌的一系列症状中,以下面三个症状较为典型,应该格外关注。

肠癌症状一:黏液

正常人各个器官都会分泌黏液,但同时这种黏液也会被吸收,分泌和吸收是处于一种相互循环的状态。如果肠道中发生了炎症或肿瘤,打破了黏液的分泌和吸收的平衡,那么多余的黏液可能就会混合在粪便上从肛门直接排出。

1.黏液从哪儿来

肠黏膜可以大致地被分为三个结构,即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定植在肠黏膜上皮的正常菌群。肠黏膜上皮细胞中的上皮杯状细胞主要负责分泌功能,正常人每天分泌1000毫升左右的黏液,但大部分的黏液都可以被机体吸收。

当黏液被分泌出来,附着在肠黏膜上皮上后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内层黏液可以保护上皮细胞,不被毒素和细菌侵蚀;外层的黏液成为定植的细菌存活的地方,在正常情况下,定植的正常菌群与黏液本身一起对肠黏膜形成保护。

如果机体产生肿瘤,刺激了它周围的肠管,黏液分泌就会增多,而被肠道重新吸收的量会减少,所以这部分黏液就存在于肠道当中,在粪便通过时粘在粪便的表面,甚至有的時候粪便没有过来,但是它分泌到一定量,也可以单独地把黏液排出体外。排出粪便的时候,如果肿瘤组织有破溃出血情况的话,那么粪便中不仅有黏液还可能夹杂着血液,所以当肠道排出黏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2.肠癌患者排出的黏液可能有三种

(1)单纯的黏液

如果肠道的肿瘤伴有一些炎症,并且肿瘤的位置比较靠近肛门时,它可能会刺激肠道,单独排出黏液,但是此类情况比较少见。

(2)黏液和血

如果黏液分泌得足够多,直接排出黏液和血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3)黏液、血和粪便混合在一起

这种情况最多见,如果发现粪便中夹杂着血和黏液,一定要高度警惕肠癌的发生。

肠癌症状二:大便性状的改变

大便性状的改变,性状分为性质和形状。正常情况下,食物经过胃肠道的营养吸收以后,形成食物残渣,逐渐地以一些液体和半固体的形式,从小肠进入结肠当中。在结肠中,因为水分被逐渐吸收,粪便向远处传输的过程中会逐渐地聚合在一起,就由液体慢慢地变成了半固体状态,到将近肛门处的时候,会形成一些很稳定的便条,然后在乙状结肠里储存,形成正常的排便反射后,肠道加压,粪便就被排出到体外。

但是,当肠道内出现肿瘤的时候,粪便刚进入肠道,还没有完全形成固体的时候,因为肠道长了肿瘤,相当于肠道中有异物,所以肠道条件反射下,它的蠕动就会加快,这个过程就会形成一个频繁的非正常的排便反射,粪便还没来得及浓缩成固体,就被排出到体外去了,所以排出来的大便就是不成形的,有的时候很稀,有的时候很碎。

而有的时候大便形状很奇怪,扁平状、带凹槽、细长条等,这是因为肠腔的宽度是有限的,如果肿瘤长的位置比较低,粪便已经基本形成固体,经过肿瘤患处的时候,便条从狭窄的肠道中挤过,粪便便会被挤压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所以当大便出现这些特殊性质和形状的时候也要提高警惕。

肠癌症状三:肠梗阻

我们人体的肠道每天往外运输粪便,如果出现了直结肠癌,其中的部分类型会围绕肠壁浸润而导致肠腔呈环形狭窄,在肠腔内形成一个“关卡”,让粪便堆积在此。通常引发肠梗阻的肿瘤都是环周生长的,当肿瘤生长到整个肠腔的3/4环周时,粪便和黏液就较难通过,一旦长完整个环周,粪便就完全无法通过了,这时候在大便堵塞的位置,就会形成严重的肠梗阻。

肠梗阻大致有四种表现:痛、吐、胀、闭。也就是肚子出现疼痛绞痛、可能出现呕吐、便秘、完全不排便。部分肠梗阻的病人可能会在下腹部摸到质地坚硬的“疙瘩”,专家解释认为这种疙瘩很可能是肠道中坚硬的粪块。长期便秘的患者发生直结肠癌的风险也较正常人偏高,所以如果有便秘的症状,一定要去医院排除肠道里是否有肿瘤的存在。

目前直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并不完全清楚,预防主要从危险因素干预的角度入手。现阶段认为,直结肠癌的发病被认为与人口学因素有关, 50岁以上人群患肠癌的概率增加,80岁也是发病的高峰期,因此建议从45岁开始,要有计划地开展直结肠癌筛查。另外就是与家族史有关系,如果家族里面有一个亲属是直肠癌或者结肠癌的,那这个家族的人直结肠癌发病率可能是一般正常人的3.9倍左右。散发性直结肠癌的发病与生活和饮食方式密切相关。吸烟、饮酒、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被认为是直结肠癌的潜在危险因素。而日常饮食因素中,高红肉、高脂肪和低纤维素摄入也可能增加直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因此,戒烟限酒、科学饮食、科学锻炼、控制体重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直结肠癌发病率增加27%,直结肠癌死亡率也明显增加20%,虽然尚有争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年龄4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高度关注直结肠癌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1.检查肠癌的金标准:肠镜

肿瘤标记物检查在目前阶段仅有参考作用,换句话说,有很多的肿瘤患者血液中的肿瘤标记物没有任何变化。所以肿瘤标记物检查不能作为直接的诊断标准,而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就是肠镜。

 腸镜检查下的典型息肉

刘主任告诉我们,没有任何高危因素、没有任何症状、完全健康的人,做肠镜的初始年龄是45岁,45岁时一定要接受人生中的第一次肠镜检查。如果平时有症状(如大便不成形、有黏液等)或有肠癌的家族史的人群,需要高度警惕。专家建议,肠癌高危人群做肠镜的时间要大幅度提前,越早越好。

2.治疗肠癌的新手术

刘主任还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最新的治疗肠癌的手术,被誉为“微创中的微创”。也就是肠癌患者做完肿瘤切除后,体表没有任何切口,完全通过人体自然管腔来进行手术。

经过充分评估,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便可以接受这样的手术。通俗地说,医生会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将患者长有癌组织的这部分肠道在体内分割,使其与其他健康肠道处于游离状态,然后通过一定的技术将这段病变肠道拉出体外,在体外进一步仔细切除癌组织并做好清扫,然后再将剩余的肠道通过吻合器进行端端吻合的缝合,这样做完患者体表没有任何切口,通过人体自然官腔(肠道)来进行手术,并将肠道与肠道相连接,在保留患者肠道功能、改善预后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编辑    车    翀)

猜你喜欢
苗头肠癌黏液
后疫情时代辅导员对学生中潜在危机进行苗头性发掘的探析
今年苗市出现好“苗头”
一周五天吃烧烤, “烧烤达人”患肠癌
大便带血与肠癌
车坛往事2:蒸汽时代初见苗头
黏液如何助力清除流感病毒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高海拔地区8个燕麦苗头品种品质性状研究
男性长期看电视更易患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