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廉政教育模式创新

2019-09-10 07:22邱丰陈丹阳刘诗琦陶建新
新纪实 2019年8期
关键词:廉政课堂教育

邱丰 陈丹阳 刘诗琦 陶建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高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反腐倡廉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让廉政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通过改善其教育模式进而增进廉政教育效果。

一、传统廉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这表明了以习近平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作为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在校接受的廉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风气,在社会主义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高校廉政迫在眉睫至关重要。需通过廉政教育使廉政意识触及灵魂、深入骨髓,从而让大学生具备拒腐防变的能力,逐渐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的苗子。然而当前高校的廉政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 针对性不足

传统的廉政教育在教育内容供给上存在个性化不足现象。大部分高校在面对不同的教授对象时采用了“一刀切”教授模式。以同样的内容教授所有的学生,而不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兴趣爱好。受到成本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影响,这种教授模式即成了受教育者唯一获取廉政教育的途径,使学生极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二)时效性不足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廉政教育对时效性要求更高。但当前的廉政教育教材陈旧,喊口号现象严重,案例过时,未识别社会廉政问题的变动性。教授内容老化僵硬,未能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热点分析,时效性明显欠缺。这样的教学模式缺少吸引力与感染力,难以正确思想引领当代大学生,廉政教育效果甚微。

(三)趣味性不足

目前廉政教育模式单一,缺少灵活性与趣味性。传统的廉政教育形式常见为廉政文化学习、概念学习、文件学习、案例学习、纪录片学习等模式。这种传统的廉政课堂教授型教学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单一灌输,缺乏互动。老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学生被动学习,参与度积极度不高,廉政教育继而变得枯燥乏味,廉政教育效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部分廉政教育工作者为行政兼职教师,职业敏感度不够,及时识别网络虚假言论并正确思想引领学生的能力欠缺。部分老师拒绝进步,计算机技术水平有限,团队合作能力不足,制约了互联网与廉政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廉政教育模式创新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党的建设与国家社会现代治理体系正紧紧抓住信息革命的浪潮和机遇。中共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提出,“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互联网的诞生引领了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也使高校教育模式得以创新,因而‘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模式创新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当下高校的廉政教育大多采用的是在工业时代孕育而生的传统教育模式,即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大班教学,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与差异,廉政教育内容老旧过时等等,其教学效果微乎其微。互联网的兴起则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枷锁,前所未有的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模式、方法和习惯,使得教育更加个性化、开放化。当下高校的教授对象多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大多在互联网的陪伴下长大,所以传统的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满足不了他们对教育的需求,而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廉政教育的设计理念、内容组成与分配机制等。

(一)廉政教育设计创新

传统的廉政教育模式单一,缺少灵活性与趣味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然而只有当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成为学习主体时,廉政教育才能发挥功效。“互联网+”模式使得廉政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学方式等基本要素都发生了实质性和结构性的变化。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廉政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廉政教育模式。传统课堂的系统性和直接性与互联网教育的趣味性相结合,将现实与虚拟融为一体,可增强学生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提高学生在廉政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环节的设计。教师逐渐从教学主体转变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则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主题讨论、答疑、实验,课堂下通过网络概念讲解、视频聊天室、在线游戏、线上论坛等多种方式提高师生互动,建立学生积极参与的环境。比如,可充分利用优酷、抖音等网络平台让学生参与廉洁话题讨论,披露身边腐败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廉政课程的热情;利用微信、QQ等聊天软件让不同地区的廉洁课堂进行交流,在课堂上实现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引发学生思考,催生其廉政行为。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教育模式,来提升高校廉洁教育的灵活性与趣味性。这种廉政教育设计理念与方式的创新,使学生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廉政教育内容创新

互联网使得知识不再是少数高知群体的特权,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使得教育内容更具有普及性、时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高校可利用慕课、学习通等网络课堂,让学生学习来自世界各地名师关于廉政教育的课程内容,学生可根据自我学习需求随时随地观看学习,弥补自身知识点的不足。“互联网+”技术可更有效的实现情境学习,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反思错误并效仿其中的正确做法。通过网上最新新闻案例、纪录片、VR技术等各种情境感知技术实现知识情境化,并结合廉洁教育理论对之加以分析,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相关情感体验,进而更好的掌握廉政教育理论。

教育者同时能够通过互联网在第一时间了解受教对象的需求及其兴趣,实时开展交流、沟通和引导,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修改创新,为学生对症下药提供最优质的廉政课程和个性化学习服务,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敬廉崇洁的价值观。由于人的认知、道德情感、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不同学生的廉政心理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性。在教育过程中可通过互联网收集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判断分析学生的廉政心理发展程度,进而因材施教,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廉政教育。由于就业方向不同,不同专业学生面临的潜在廉政风险不同,通过教学平台收集学生信息,归类出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廉政风险教育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廉政风险意识教育。廉政教育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可涵盖更多的教学内容,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应对学生的廉政教育内容需求,使廉政意识深入学生心中。

(三)廉政教育机制创新

实现廉政教育网络化是专业教学团队协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高校需要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团队建设。‘互联网+’廉政教育要求一支强有力的系统化网络教育队伍,一门好的廉政教育课程要求教学设计师、主讲教师、摄影师、电脑专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所以高校应积极推进廉政课程团队建设,发展教師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培训,推动教师专业化分工和集成化管理,构建并完善互联网廉政教育激励机制。

在当前“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要抓住机遇,运用网络技术加强高校廉政建设。从廉政教育设计理念、廉政教育内容以及廉政教育机制等推动高校廉政建设的创新发展。高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只有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背景下的廉政教育新模式,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思想保证,创造健康有序、崇尚法制的廉政氛围。

参考文献:

[1]荆全忠,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2]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12-15.

[3]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51-52.

[4]辛怡萱.“互联网+”境遇下的高校廉政建设处境与转型[J].农家参谋,2018,No.580(8):164-164.

猜你喜欢
廉政课堂教育
廉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欢乐的课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廉洁文化新春行川城劲吹“廉洁”风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写字大课堂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