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预防效果分析

2019-10-18 06:58孙璇
系统医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外渗预见性静脉

孙璇

青岛市市立医院医学影像科,山东青岛 266000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也在各种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安全无创、经济快捷、结果准确等优势[1-2]。静脉注入碘对比剂是增强CT扫描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其目的是更佳清晰的显示出病灶与器官影像。然而,短时间内向静脉输入碘对比剂时,因输入速度快、注射量大,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疼痛、过敏样等不良反应,这给诊断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有研究发现,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增强CT受检者的身心状态,降低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4]。为了保证临床患者的CT诊断质量,2018年1—12月该院对102例接受增强CT扫描的患者应用了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获取到的预防效果十分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接受增强CT扫描的患者102例。纳入标准:初次接受增强CT扫描;意识清晰,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认知能力;自愿配合该次检查;排除标准:过敏性哮喘、呼吸衰竭;甲状腺功能障碍、对碘剂有过敏史;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脑血管疾病、严重肺动脉高压、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功能较差、严重心律失常、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严重的肺泡性囊肿、大疱性肺气肿、严重感染、脓胸;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功能障碍。102例接受增强CT扫描的患者以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 21 例;年龄 20~74 岁,平均年龄(44.6±5.6)岁;受检部位为胸部16例,腹部35例。研究组:男性31例,女性 20 例;年龄 20~75 岁,平均年龄(44.5±4.8)岁;受检部位为胸部18例,腹部33例。在性别、年龄与受检部位对比中,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通过128排螺旋CT(型号:DISCOVERY HD,由美国GE公司生产)、双筒高压注射(由Medtron公司生产)与配套专用密闭型BD22G套管针进行行增强扫描,检查前6~10 h禁饮与禁食。对比剂选用碘克沙醇注射液(浓度调整为350 mg/mL)。

1.2.1 全面了了解患者的病史 碘过敏试验前应全面询问患者的病史,对于有过敏史者应禁止试验,而过敏体质的患者应谨慎试验。碘过敏试验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准备好急救措施。碘过敏试验的相关注意事项包括:①试验前禁 食6~10 h;②增强CT检查前30 min进行行,静脉推注试验量量对 比剂后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由于部分过敏反应不不具有典型性,易易被疏忽,所 以观察时一定要认真仔细;③试验完成后15 min,患者无心悸、头晕、恶心等不不良反应且 确定为阴性者方可实施进一步的增强CT扫描(无需做过敏试验)。此外,下列患者在原则上禁用碘对比剂,但在严格观察下可慎用。①癫痫患者、巨球蛋白血症、急性胰腺炎、嗜铬细胞瘤者;②有呼吸道损害、皮疹、荨麻疹变态反应;③长期高危型糖尿病;④多发性骨髓瘤;⑤重度脑动脉硬化;⑥脱水状态;⑦高龄、小儿、幼儿。

1.2.2 围检查期的预见性护理 注射碘对比剂时应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血管粗细与弹性调节注射速率,首先以慢速注射5~10 mL,之后加快注射速度,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有外渗等过敏反应马上停止注射,并做好急救准备。对于病重与高龄患者,必要时可加用血压、心电监测,以便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并调节碘对比剂注射量与速度。指导患者如何在检查时屏气,并示范“吸气、憋气15 s再呼吸”等动作。完成检查后,患者留在观察室观察,警惕迟发性不良反应,30 min后若无不适方可离院。

1.2.3 外渗的预见性护理 注射时选择粗且弹性佳的血管,例如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等上肢静脉,其中老年患者可选择前臂正中静脉。检查期间一旦发现对比剂外渗,应马上停止注射,其中轻中度患者(穿刺点四周组织肿胀范围<5 cm,局部皮肤疼痛、红肿)可将患肢抬高,促使静脉血回流,以利于外渗液体吸收,改善肢体肿胀。同时早期可使用硫酸镁冷敷,24 h后改为硫酸镁热敷或地塞米松湿敷,也可使用马铃薯片敷在外渗处。同时,告知患者48 h内禁忌洗热水澡或热敷,以免加重肿胀感。

1.2.4 环境护理 为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应保证室内适宜的湿度与温度,注意空气流通,无异味。检查前30 min可播放舒缓的音乐,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②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对该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包括护理效果、护理效率、护理操作、人性化支持4项,80分以上为满意。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与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使用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对照组为11.76%,研究组使用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27,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对该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51例患者均对该次护理服务满意,对照组45例患者对该次护理服务满意,研究组护理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8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7,P<0.05)。

3 讨论

增强CT是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扫描技术,其在CT平扫的基础上在静脉注射对比剂,之后对可疑部位重点进行检查,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5]。静脉注入碘对比剂是增强CT扫描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不仅能够明确显示出病变的数目、部位、范围,以及脏器的整体情况,还能够清楚明确病变部位的范围、性质与血供情况[6]。然而,部分研究发现,由于增强CT扫描过程中需要经静脉注入有机碘对比剂,患者极易出现恶心、皮疹、外渗等不良反应,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且影响了扫描效果[7-9]。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诊断质量与安全十分必要。

预见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通过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判断与分析,提前预知存在的护理风险,继而利用有效的措施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强化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10]。预见性护理中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利于护理人员掌握其身心情况,并分析出碘对比剂试验与使用的禁忌证,做好预防性护理措施,确保检查的安全性[11-12]。围检查期通过合理选择血管、控制注射速度与剂量、指导患者屏气等方式,能够保证检查的顺利实施[13]。同时,由于增强CT扫描是在短时间内向体内注入大量对比剂,不仅严重刺激血管,且易诱发对比剂外渗,继而影响皮下组织,导致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甚至损害皮下组织功能,因此应警惕外渗的出现[14]。外渗的预见性护理中重点强调合理选择患者的血管,并密切观察局部皮肤与周围组织情况,及时发现并减少外渗带来的损伤。环境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检查的舒适度,使其身心得到放松,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检查工作。学者武海燕[15]对40例增强CT扫描患者应用了预防性护理措施,以期减少碘造影剂所致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预防性护理观察组患者碘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的20.0%。该文研究结果与此结果相近,研究组患者使用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增强CT扫描患者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检查质量。同时,研究组护理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88.24%(P<0.05)。预见性护理对传统护理进行了完善,使临床护理工作更为规范与全面,所以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增强CT扫描患者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强化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外渗预见性静脉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喉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