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塑造身体:民国女性自杀的社会意义构建
——以1937年大夏大学女生贺其华自杀事件为例

2019-10-22 09:10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学生

关 佩

(上海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444)

1937年,上海大夏大学女生贺其华于开学典礼当天在宿舍服来沙水自杀,送到中山医院后,经医治无效死亡。事后,媒体通过报道自杀细节、解读遗书和朋友采访,对其自杀原因进行推测,大体可归结为三类:经济压迫(具体为贵族式教育制度),学分问题和恋爱问题。其中经济压迫被大多数媒体视为自杀之首要原因。社会大众随之也通过报刊评论的方式发表对此事件的看法,他们均将贺其华的死看作一个社会问题,从教育制度、经济发展、恋爱婚姻、女性独立与工作权利、青年人生观的确立甚至民族解放的角度进行阐释,赋予其自杀以多重社会意义,并以此为载体来抨击社会,试图建言献策,推动社会改造。

一、一石千浪:媒体报道之自杀原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自杀问题十分严重,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风潮。这一时期正值上海的大众媒体繁荣发展,报刊业百花齐放,有闻必录,大力报道一切具有新闻价值和舆论价值的事件,自杀这种具有突发性、轰动性的新闻更成为媒体所关注的对象。是以贺其华自杀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来竞相报道,对于她的自杀原因媒体更是各持己见。

首先是《立报》及其副刊《小茶馆》对此事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跟踪连续报道。在报道时,《立报》直接将贺其华自杀的原因归结为现代教育制度。在1937年3月3日的首篇报道中,使用了“大夏女生贺其华自杀,现教育制度害死的”这样具有鲜明导向性的标题,其中“现教育制度害死的”字体更是加大加粗,以便醒目。文章开篇提到“据本报记者昨天调查,她是‘被杀’的,她是被经济压迫而杀,具体地说,她是被现在的贵族式教育制度逼死的。她要读书,而又读不起书,她只有死!”文中也说:“事情是这样凄惨,而现在大学教育是这样活活地把一个有用的人吞了下去!”报道末尾,再一次提及:“贺其华死了,她是被贵族式教育制度害死的!”如此再三,加深了人们对于这一看法的印象,无形之中引导了舆论方向。同时,《立报》对于贺其华自杀始末的报道可谓详细备至,分别用“父亲早死,没钱读书”,“未婚夫婿,一去不返”,“龙君归来,爱人已殁”,“学校当局,倒能体谅”,“姑嫂赶来,痛哭一场”几个小标题来叙述贺自杀的来龙去脉。指出贺其华“父亲已逝,家庭尚有慈母幼弟。全家寄居在南京的堂兄家,由堂兄同时负担她和母亲的生活费用。其堂兄为南京教育部科员,收入不多,家庭支出已为勉力,因此在贺其华中学毕业之后要求继续升学时,以负担过重为由,劝其进京市大学,俾可就近照顾”,然而“贺其华与本埠一位光华大学学生龙镇中恋爱,龙君表示愿意供给她学费,继续上进,所以在1936年秋天跟随龙君来沪入大夏大学做旁听生,11月与龙君订婚”。本来,“龙贺订婚,贺家是极端反对的,但是为了读书的关系也只好承认”。1936年寒假,龙君答应回江西去筹款,两星期之内就会有钱寄来,可是一去月余,非但无钱,且无音讯,同时她又接到父母和堂兄来信,意思是说“家里没钱,要读书只有向你未婚夫想法子”。家里无钱寄来,未婚夫又不知去向,这样的情况使贺其华“由愤慨而消极,由消极而萌生自杀之念”。于是在全校举行毕业典礼时在宿舍服毒自杀。而此时其未婚夫龙君抵沪,但已是天人相隔[1]。《立报》及其副刊的报道除了详尽地描述贺其华的家庭背景之外,还提到校方对于贺其华自杀事件的态度与看法,女生指导刘先生认为,贺其华的自杀绝非经济原因而是“恋爱”,因为学校并未因贺其华未交学费而为难她,她仍旧可以上课、住宿舍,在其自杀之后学校也第一时间将其送至医院医治等。很显然,《立报》报道自杀原因时并不采信校方的说法,同时,对于标题中提到的害死贺其华的“现代贵族式教育制度”,亦无多余笔墨具体展开论述。即便如此,“贵族式教育制度害死贺其华”这一观点仍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这是因为《立报》作为民国时期小型报纸的翘楚和典范,自1935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新闻报纸内容的大众化,刊登大众喜欢和关心的事情,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受众十分广泛。其副刊《小茶馆》更是充分反映下层民众的愿望和呼声,同情关怀他们的苦难境遇,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劳苦大众的“喉舌”。因此,《立报》的发行量远远超过其它报纸,创刊不到半年销量达到10万份,最高时达到20万份,“打破自有日报以来的销售最高纪录”,独占鳌头[2]。可以想见,经过《立报》及其副刊的连续报道,贺其华被“贵族教育制度杀死”这一观点将会影响大部分读者的看法,引导大众舆论。除此之外,《立报》还通过刊登贺其华的遗书和采访贺其华室友的方式来力证其确是不堪忍受贵族教育制度之下高额学费的经济压迫而自杀。

另一报刊《福尔摩斯》在报道此事件时,以“大夏女生贺其华服毒自杀,经济压迫·学分拘束·抑或情爱?自杀原因不详,或谓兼而有之”为标题,对贺其华自杀原因做了推测,罗列了几种可能原因,语言模棱两可,并未出现任何导向性的字眼。报道中对标题提到的“学分拘束”也进行了解释。原来在贺其华服毒被送往医院之后,有好奇心重的女同学在其卧室发现贺其华遗下致乃兄的函件,中有云“通知书上所载因缺课取消学分,实系冤枉……”等语,还提到贺女士还有两封友人书信在门房处,未来得及查看,二信现在由训育部代为保留,内容无从探悉[3]。这是与《立报》报道的不同之处和对事件的补充。

大夏大学的校报《大夏周报》也报道了贺其华事件的始末并且刊登了悼念文章。但是和以上两份报纸不同,《大夏周报》的报道和悼文均未明确提及贺其华自杀原因,标题只是采用“学校惋惜,自杀原因难明”的字眼。报道内容除介绍贺其华的家庭背景之外,亦提及贺其华在学校的表现和性格,认为其“成绩尚属优良”,但是“平时寡言笑,态度消极”,“不时独自啼哭,同室同学屡经询问,迄未吐露”。在新学期贺其华“家款未到,延未交费”的情况下,学校“仍准其随班上课,学生指导也仍准其寄住宿舍”。但贺其华“不知因受何种刺激,顿萌厌世之念,写就遗书一封,日记一大篇,藏诸筴中,隐未告人”,但“闻埋怨伤心之语,不一而足”。似在暗示读者贺其华的死与其忧郁的性格和消极的态度有关。对于贺其华自杀以及被发现的过程,《大夏周报》作为校报,对内幕更为了解,报道最为细致。报道称,最开始贺其华服药自杀时,“学校女工褚妈者,入室冲热水瓶见女士喝开水佐以糖果,惟不知女士事先已服下毒药”,女佣退出之后,十一点左右,“有同室女同学何某携女士友人信返室,见女士呻吟床第,面现青紫色,口有唾沫,心知有异,奔告刘指导员”,遂送医救治等[4]。《大夏周报》作为学校校报,没有直接提及自杀原因,固然有为学校避讳之嫌,但是在并未明确原因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亦无可厚非。

其他的诸如《中国学生》《学校新闻》等刊物也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其中《中国学生》以“一周间学生界大事记”的形式报道了这一事件,除标题置换为“大夏女生自杀详情”之外[5],内容皆与《立报》3月3日报道内容雷同。《学校新闻》亦只是将标题换为“贵族教育活活地把他吞了下去!大夏女生贺其华自杀”,内容小标题也换为“贫苦攻读”“白画自杀”“与世诀别”“学校表示”“亲属痛哭”[6],其实际内容亦与《立报》并无二致。这两份报纸虽不无抄袭挪用之嫌,但也侧面证明《立报》报道之详尽,影响之大。

和上述报道认为贺其华自杀是经济压迫具体为贵族教育制度所致不同,《金刚钻》的猫庵[7]认为:“一个年轻女子的自杀,研究她的原因,总以恋爱的成分为多。若说为了经济,当然非常见得突兀……学校并未因未缴学费而为难她,照这样说,贺其华更不必为了未缴学费而自杀。而且穷人读书,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其自杀另有原因。这件事研究起来,无论如何,那位未婚夫龙镇中总得负相当的责任。”“龙镇中既同她是夫妻,应该对于经济是扶助的,何况那又是正当的学费呢?何以去了这许多时候,没有音讯。龙君是光华大学的学生,岂有不知道大夏已经开学,其未婚妻需要学费的道理?否则,也可以写两封信来安慰她。她若真的为了经济问题,见了信也不至于自杀了。”所以,贺其华自杀“或许不但是为了恋爱,简直是为了失恋!”

《学校新闻》报道的“小言”板块则认为“贺其华自杀表面上像是失恋与经济的问题,其实她的日记所吐露的悲观的天性,应是促她自杀的主因”。并且认为,在“这段过渡时代里,现实确足使青年心理态度发生问题,而这种问题就从来少有人注意,乃使学生界不断地发生自杀的事情……在社会尤加重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希望办学人士尽量改善青年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希望青年学生树立新的人生观”[8]。

此外,还有的报道提到“教育制度执行者”的责任。新吾[9]认为,对于“贺女士的自杀,教育制度及其执行者实负了刽子手的责任。”因据说贺其华曾向同学哭诉“女生指导XXX把我叫去辱骂,限我两日内缴费,不然不能在女生宿舍住下去”,他认为正是女生指导的催缴,把酷爱求知的贺女士逼上自杀之途。《妇女生活》则认为贺其华是多种原因逼迫致死的:“贵族化的学校费用迫死了贺,金迷纸醉的上海社会留不得贺,优裕生活的同学窒息死了寒酸的贺,女生指导XXX的责骂更是一手为学校要钱,一手等于要了学生贺其华的命!”[10]《中国学生》的一周小评中也提到了学校当局的责任,认为学校并未对“未缴费且每天吃大饼油条过日子”的贺其华有“深切的注意”,没有做到“师生打成一片”[11],故而导致悲剧发生。

《申报》的允海[12]在对媒体报道的贺其华自杀原因进行总结之后,提到:“如果我们能够更详细地去了解这一事件,当然不会否认它与现在的教育制度没有关系的。说它只不过是恋爱的纠纷,那固然的一种对事件的真实性的毒害;但说它是‘人’的,而不是整个教育制度的,那也是很不够的一种肤浅的歪曲的看法。”他认为贺其华正是因为现实落差和苦闷而死,“只要一个曾经拍过那学校的门的人,无论被迎或逐出,大概那味道儿总不会不知道的。如果是家境丰裕的不用说,这一切都没问题;如果是家境清寒的呢,那也没关系,因为‘无门可入’,死了此心,所以也不必担心;可怕的呢,是可以勉强攻读但又无法应付的人。他们既不能放弃这难得的机会,但又不轻易去挨过这生活,于是入门已为那可怕的费用逼得想尽了方法,进了门吗?眼所看的,耳所听的,一举手一投足所感觉得到的,都是自己所万万不能比得上的,因为处在这种莫名其妙的苦闷当中,一切悲剧便因此而不断地重演着了”。

二、众说纷纭:媒体讨论之大众点评

贺其华之死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讨论,是因为她的死对于敏感的青年人,以及“兔死狐悲”的穷学生们,是非常的刺激的新闻,一时便引起了无限的同情和感慨,不少人在报纸上发表对于此事的看法,虽然言人人殊,但他们却公认贺其华的死并非个人的原因,而是社会的问题。因此,他们对此事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大部分的报道直接将矛头指向“贵族化的学校教育”,所以大学生用费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报纸提到“一两个月前,京国体专校也有个女生因学校逼缴膳费,而希图自杀,幸而发现得早,得以不死”[13]。但是此类事件,不一而足,甚至有学生去函《立报》表示“他们自己就是或者将成为贺其华第二的”[14]。究竟大学生费用如何,才逼得人采取这么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呢?据报道:“大概每个大学生每年消耗于书、膳、宿、学、杂诸费上的,至少七八百元,这等于一个中级机关职员的年薪。”[13]有的报道干脆拿出一张某大学第一学年的缴费单来证明,具体见表1(据《立报》1937年3月6日报道整理而成)。

激励机制能否产生正面效应,关键在于是否有好的体制作为保障。恰当的机制能够激发高校教师调动自身的能动性,积极从事科技成果教学转化工作。而不恰当的机制和僵化与落后的机制会使高校教师在科技成果教学转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制。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还不尽合理,由于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必要的保障体制,大部分高校教师不是从主观意愿出发,而只是根据相关部门的工作安排,被动地接受科技成果教学转化任务。这直接造成了科技成果教学转化成果得不到认可或“分量”不足,教师对科技成果教学转化的积极性不高,为完成任务而转化,甚至敷衍了事。

表1 缴费单

以上只是某大学第一学期的费用,虽然各校略有增减,但是私立学校大致都差不多。然而,除缴费单上写的之外还需缴纳讲义费15元,书籍费约20元,试验费5至10元,作文册费1元,共约30元。即便如此,也只是学业正常的情况下需缴纳的费用,若是开学迟到,科目补考,以及毕业发文凭等均需缴纳一定的费用方可,甚至还有教师强迫购买参考书,航空捐、援绥捐等杂项,比之内地苛捐杂税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院校为了让学生缴费,还制定了未缴费的应对措施,如不准注册、扣留分数单、扣押文凭等。贺其华所在的大夏大学亦属于私立学校,其在遗书中亦声称:“自从去年暑假离开我亲爱的慈和的母亲的怀抱以来,我无日不陷在孤独,凄凉,愁城苦海中讨生活,素来娇生惯养惯了的我,怎能受此刺激呢?这半年来所给与我的,只有使我因循苟且,悲观颓废而已!”[15]可以想见贺其华经济压力之大。

针对大学教育用费过高致使寒门学子求学无门的情况,除了批判的声音之外,还有人积极进言献策,推动问题的解决。芸芸[16]认为在今日贵族教育制度之下,因为经济关系,直接间接使学生们走上自杀途径的,不止贺其华一人,这不仅使人无限同情,同时对于教育制度也深表遗憾。她由贺其华的自杀想到了湖北一般要人们办的一种大学生贷款制度,认为可以给关心教育制度的先生们一些参考。她具体介绍了湖北大学生贷款制度建立的原因、目的以及贷款实施办法。贷款分登记、申请、调查、付款四个步骤;贷款的费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费上缴学校,另一部分由学生自领;每学期之贷款,照学生应缴之数外,另加数十元备做学生医药费之需;且此种贷款不限定年限,以学生经济状况好转为准,但是如果学生学问品行不符合规则,贷款即行终止;学生将来服务社会有一定薪资之后,可以量力归还贷款。这种办法,在贷款会方面是慈善和培植兼而有之的。文章最后,芸芸呼吁上海一般大学的校长,在极度维持学校经济之下,为贫苦而有为的学生们思量一下,仿照湖北合组一个贷款机关,来为学生变通一切办法。

不少人也曾感慨学校既不能上了,社会是大众的,为什么不到社会上来呢?社会到处都是路,社会到处都可寻饭吃,没有大事做,可以干小事,就是没有小事做,也可以到公馆去当女佣,工厂去做女工,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杀呢?这种看法初初看的确是合乎情理的,然而现实是怎样的呢?社会究竟有没有给留给贺其华机会呢?多数人认为是没有的,反而是社会最终杀死了贺其华。

肃[17]认为“大学生贺其华的死实在是社会莫大的损失,但这中损失的成因还得归咎于社会本身”,他认为社会上竞尚虚荣,崇拜偶像,严限资格,不务实学,“不得学位毋宁死”的观念、资本家银行界只注重于企业方面而少于对青年学生的投资、女子没有经济权利以及大学收费过重四个原因共同促成了贺其华的自杀。他还认为贺其华不过是许多“心余力绌”的学生的显著代表,社会上还有许多贺女士的同病者和后继者。

志明[18]认为,社会中对于受教育者毕业薪资的夸大宣传也是致命原因之一。“中学毕业了可以干四十元一月的事情,大学毕业了可以干八十元一月的事情,外国留学回来了可以干二百元一月的事情。”这些蓝图使许多像贺其华一样上进的追求光明前途的青年怀抱希望走进大学,然而高昂的学费又拒他们于千里之外。就贺其华而言,想要到社会去求工作,但是处处需要“后台老板”的不良风气使她举步维艰,在失业浪潮的裹挟下就连有限的工作选择都无法实现,“做女佣,不仅受过大学教育的贺其华不愿意去,就怕公馆里的太太们也不愿意收。至于到工厂里去,失业潮流使工厂倒闭,连熟练的女工都担心被裁掉,哪里容得下初出茅庐的女子呢?”此外,“法律、道德的底线使其不能去偷,人生地疏、无亲无友使其不能借,舆论斥责和羞耻心亦使其不能委身做神女”。就在这样“学校不让她登,社会不允她插足”的两难境地下,贺其华求告无门,“死是她的末路也是她唯一的方法”。

有的人在惋惜贺其华生命逝去之时,也就贺其华遗书之中所说的“受到的刺激”展开讨论,批判了某些私立大学学生的生活作风,如吃西餐、喝洋酒,“四年毕业,父兄精疲力尽,而他们跳舞的门槛却全精了”[13]。也有人认为贺其华自杀不是其虚荣心大、死要面子,在家庭贫困的情况下非要跑到大学里混而造成的,但是这种观点遭到了志明的反驳,志明认为这种观点太主观,太刻薄,他用贺其华借钱吃饭,每天大饼油条,死时身上还余一元来力证贺其华并不虚荣。

三、塑造身体:媒体构建之自杀意义

某种意义上说,身体就是一种文化建构,身体即文本,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20]。身体不只是存在于生理层面的血肉形躯,更是由历史、社会、文化构建而成的意义网络。身体既是人的自我理解的起点,又是人与自然、社会沟通的支点。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们仿效人类学家的方法,将身体视为符号或者象征,援引来再现、讨论许多历史问题。身体史研究即是以“身体”为视角来考察社会、文化与政治的变迁,讨论身体对于他人、社会、国家所具有的意义[21]。

在这场由自杀所引发的媒体报道和讨论中,贺其华的“身体”成了“法律、道德、价值观和权力竞相刻写的干预场”[22],媒体对她的自杀进行定义、阐释以及认同,并以此为载体,分别从教育改革、妇女独立、社会改良、民族解放等方面进行论述,共同构成了对她身体的再塑造。侯艳兴认为,自杀讨论在五四时期被“个人解放”话语主导,而五四之后的二三十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解放”话语和“社会改造”话语处于支配地位,“个人解放”话语尽管仍旧有人提倡,但已声音渺渺[22]。观诸各评论,这一结论不可谓不精辟。

媒体认为贺其华之所以自杀,一方面是因为女子没有经济的权力,贺女士的学费一定要她的未婚夫来筹措,而她的未婚夫无钱寄来竟使她无路可走,只有一死;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没有给女子相当的地位和工作的机会,致使女子无法获取经济独立,只能依附于他人,这个在当时也是致大多数女子自杀的原因[23]。1924年,鲁迅[24]先生的一篇“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提出了对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他认为如果妇女没有得到和男子同样的经济权利,不能打破职业限制,只将自己局限在小家庭中,那么就不能获得人格独立和真正的男女平等,而最后的结局也只有两条,堕落或回家。显然,媒体这样解读贺其华的死因,正是借由“妇女解放”和“社会改造”话语来呼吁女子应当实现自身的解放,成就独立的人格。社会也应当进行改良,消除性别隔离与偏见,给女子与男子平等的工作机会。

同样被“社会改造话语”支配的是由此事件引发的关于国家教育的讨论。整个民国时期,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一时期,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国家的动荡,民族的生死更是激发了每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教育先行”的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关于教育改革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平息[25]。虽然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0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改进高等教育计划”,为整顿和振兴高等教育做出了不小贡献[26],但是仍旧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比如大多媒体所认为的造成贺其华自杀的贵族化教育制度问题。因此,多数人将矛头对准教育制度的贵族化,对高昂的大学用费进行抨击,也有对于学生资助问题建言献策,期待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平民化。历史发展证明,媒体借助贺其华自杀事件进行的关于教育改革的讨论,对国民政府制造了相当的舆论压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深化改革。虽然大学的高昂费用最终是由社会经济所决定的,在当时的经济落后加之战乱频繁的社会条件下要求普及高等教育困难重重,但是1938年政府颁发的《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标志着学生贷金制度的确立,也表明民国时期学生资助制度完全确立[27]。这其中不可谓没有此事件的推动。

也有媒体透过贺其华自杀折射的社会问题看到背后的民族问题,认为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社会的破产与经济的崩溃,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与痛苦,并且呼吁“全国民众起来打倒我们的敌人,复兴我们的民族”,“鼓起勇气活着,投入到伟大神圣的救亡运动中去,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救亡事业,绝对不能自杀,死也应当死在救亡运动的战场上”等[19]。将自杀同救亡联结在一起,以“民族解放”的话语来鼓舞国人的士气,推动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赋予了其更广阔的社会意义。

四、结语

自杀是反映社会刺激的一种社会行为,其本身也能够折射多种社会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讨论和参与社会事务,他们多将这一时期的自杀问题视为社会问题,并从社会改良的角度去寻求减少自杀的方法。李大钊[28]就曾提出“我们对于自杀增加的社会,应当细心考察自杀的社会原因,而寻求那个社会背景的缺陷,以谋改造的方法”的观点,不仅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而且影响深远。

贺其华事件的报道与讨论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虽然贺其华自杀只是一起个人事件,但是经过媒体报道和舆论发酵之后,它俨然成为了自杀这一社会问题的代表,并且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下被作为载体,通过不同人士对它进行的定义与阐释,探讨其背后所隐藏的各种社会问题。在争论中,媒体的重点逐渐从自杀细节转向自杀原因再转向自杀意义的赋予,最终不仅完成了对贺其华身体的重塑,亦借此推动了社会改良的进程。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校推介
聪明的学生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