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浅谈小学语文微课设计

2019-11-27 10:55汤忠艳
小学生 2019年3期
关键词:凯勒海伦微课

⦿汤忠艳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更多发展的空间留给了学生。微课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经验,各自的知识结构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微课设计必须要立足学生的学情,灵活地捕捉切入点,才能驾轻就熟,才能深入浅出,才能事半功倍。新课标指引下的微课设计应以学生为本,显示人性化,同时更应富有弹性。进行微课设计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留足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

一、把握学情,微课设计体现针对性

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已有知识水平诸多方面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生不知道的,教学生体会不到的,教学生不可能想到的,也即在学生最需要之时、最需要之处实施有力的指导和帮助,给学生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为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铺设台阶、注入活力,由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的喜爱及向往之情。学生借助课文插图能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但体会作者的情感却是一个难点,基于这个学情我们可以展开微课设计。首先概括这首词的内容,课文描写了乡村风光清新秀丽,夫妻恩恩爱爱,儿子勤劳乖巧;接着由词中的一个“醉”字着手,“醉”在词中不仅指一对老夫妻酒后微醉,还指这美好的环境,这安宁的生活,老夫妇陶醉了,辛弃疾陶醉了;然后介绍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入侵的北方,一直为抗金不懈努力,但受到奸臣打击,如今被贬江西上饶地区。看到这一情景,他经不住想走上前去问一问:老人家,你好呀,你们五口之家住这么矮小的茅屋,穿的是粗布衣衫,为什么还这样开心呢?其实心有多大,屋子有多大;心有多美,日子有多美。这样的村居使人安居,安居才能乐业。辛弃疾是一个爱国词人,一生戎马生涯,看到的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重重磨难,眼前这安宁平静的生活让他心里涌起了向往、喜爱、羡慕的感情的波涛。

微课设计首先要从学生入手,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思考对策,然后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及实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技能水平,受到的教学效果当然非常理想。

二、明确目标,微课设计体现不可替代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把目标定位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多种要素的交融和整合上下功夫,而不是强调一方面而简单否定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目标中常有这样基本的一条: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学生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渠道达成,如查字典词典,查教辅用书,试问即使对照工具书说出了词语的表面意思,学生的积淀究竟有多少?学生不过成了装知识的容器。我们在进行微课设计时,要兼顾到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简单地说微课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简单地对工具书上知识点的搬运,要发挥微课的不可替代性价值。

如理解《二泉映月》中“坎坷”一词可以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1.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为“比喻不得志”;2.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内涵。找出文中影射词义的一段话: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引导学生读这段话并想象阿炳卖艺的经历: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如何卖艺?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怎么卖艺的?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他又怎么卖艺?……3.朗读悟心声,积淀丰富情感。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对“坎坷”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⑴“坎坷”与文中的“饱经风霜”一词照应,是阿炳艰辛生活的浓缩;⑵“坎坷”是当时所有穷苦人民的生活写照;⑶“坎坷”

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名曲的生活背景。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悟到了文章语言之精妙,布局谋篇之美,融语文学科多维目标于一炉的教学设计,既将开放元素纳入,又不至于杂乱无序,凸显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但教师的微课设计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转换为切实有效的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就越强。对于文本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学生也才能切实掌握文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积淀人文情怀,获得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

三、尊重个性,微课设计体现多元性

允许对文本多元解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理念的一大进步。当代文艺理论区分“文本”和“作品”:作家创造出来的只是“文本”,而经读者阅读参与创造而完成的才是“作品”。由于读者时代、经历、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过去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总是执意去寻找作者的“原意”,现在我们认识到对文本可以多元解读,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在微课实施中,这种多元解读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

微课资源丰富,同一课,不同的老师选取了不同的切入点,同一知识点不同的老师选取了不同的角度,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生已跨越了课堂空间和学习时间,不再单一地聆听一名老师的讲解,而是接受多名老师智慧的点拨,而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充分解读,多元解读,丰富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如《海伦·凯勒》一课,微课内容可以有很多:你对海伦·凯勒有哪些了解?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什么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会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你从海伦·凯勒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像她这样的人还有谁?如何完成《海伦·凯勒》的读后感?……

微课设计要从“技术”走向“人文”,不是在设计的精美上冥思苦想,做表面文章,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立足学生实际的研读文本上。老师自己“披文以入情”,学生才能“情动而辞发”。当教师把微课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这才是语文教育。

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微课设计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是更多地从学生的学出发。学生解读文本会有哪些疑难,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设计中留给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任孩子们的思维自由驰骋。教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对学生作智慧的引领,使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文本不断碰撞,激起火花并不断迸发。微课设计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创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微课教学。

猜你喜欢
凯勒海伦微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作家死亡之谜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海伦·凯勒的故事
爱之声
意识形态和海伦.凯勒的另一面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