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省某市牛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2019-12-05 03:47江昀珈
中国奶牛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养殖区布鲁氏菌牛羊

江昀珈

(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锦州 121001)

布鲁氏菌病( Brucellosis ) 是由布鲁氏菌 (Brucella)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简称布病,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能侵害牛、羊、猪等多种家畜,还可感染野生动物与人类,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1~4]。布鲁氏菌菌株依据其优先感染的宿主动物进行命名,目前学界大致将其分为九种,即:羊布鲁氏菌(B.abortus)、牛布鲁氏菌(B.melitensis)、猪布鲁氏菌(B.suis)、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e)、绵羊布鲁氏菌(B.ovis)、犬布鲁氏菌(B.canis)、田鼠布鲁菌氏菌(B.microti)、鲸布鲁氏菌(B.ceti)和鰭布鲁氏菌(B.pinnipedialis),其中羊布鲁氏菌的致病力最强[5~8]。布鲁氏菌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和职业性特征,多发于每年1~4月,牛、羊、猪是最易感染群体,感染菌型以羊型最多,猪型次之,牛型最少[9,10]。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母畜主要表现为胎膜炎症、流产,公畜则主要表现为不育症、睾丸炎、腱鞘炎、关节炎等[11,12]。通常情况下,从事畜牧兽医、畜产品加工、屠宰、皮革加工等工作人员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从业人员,另外,实验室中布鲁氏菌培养物的暴露也是布鲁氏菌病传染人类的重要原因[13~15]。

为了解辽宁省某市部分乡镇养殖场(户)牛、羊布鲁氏菌的感染现状,本试验采用虎红平板凝集方法,对2018年该市12个乡镇春季采集的牛羊血清进行了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为该地区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及防治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2018年间辽宁省某市辖区内12个乡镇养殖场(户)的牛羊尾静脉血,采集对象为饲养的6月龄以上牛、4月龄以上羊,此次调查涉及12个乡镇,177个行政村,88个散养户,17个规模养殖场,共采集有效血清2 709份,其中牛血清931份,羊血清1 778份。

1.2 主要试剂

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标准阳性血清、标准阴性血清,均购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血清的采集

牛、羊血清由专业兽医技术人员到各大养殖区的规模养殖场及散养户家中组织采集并进行编号,采血当天分离出血清后送检。采样前,按规定穿戴防护服衣物,并做到防护用品 “一场地一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1.3.2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参考《动物布鲁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对采集的牛、羊血清进行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分析。首先取洁净虎红平板纸,用记号笔标记各个血清编号,再将血清和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室温下放置30~60min待测;用移液器取待测血清30μL滴在虎红平板纸上,并设置阴性血清、阳性血清进行对照;向虎红平板上加入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30μL;用洁净的牙签将待检血清和抗原充分搅拌混匀,5min后通过肉眼观察试验结果,每批次试验均需设置平行阳性和阴性对照。

1.3.3 结果判定

采用虎红平板凝集检测方法对血清样品进行初筛,对检出布鲁氏菌阳性血清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仍为阳性的血清则记为阳性。在阴、阳性对照组成立的条件下,待测血清在5min内呈现肉眼可见的颗粒凝集现象者判定为布鲁氏菌阳性,记为 “+”;若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判定为布鲁氏菌阴性,记为 “-”。

2 结果与分析

在本次检测中, 牛布鲁氏菌的总阳性率为1.93%(18/931),羊布鲁氏菌的总阳性率为2.31%(41/1778),牛和羊布鲁氏菌的总阳性率为2.18%(59/2709),羊布鲁氏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牛,羊更易感染布鲁氏菌。12个养殖区均有布鲁氏菌检出。牛布鲁氏菌阳性率低于总体阳性率的养殖区共7个,分别为B、C、D、G、I、J和L乡;羊布鲁氏菌阳性率低于总体阳性率的养殖区为8个,分别为A、C、D、E、F、G、J和L乡。其中D乡的牛布鲁氏菌阳性率在12个养殖区中最低,为1.04%,G乡的羊布鲁氏菌阳性率最低,为0.93%,K乡的牛、羊布鲁氏菌阳性率均为最高,分别达到5.19%、5.56%。说明该乡布鲁氏菌疫病较为严重,防控形势严峻(表1)。

由表2可知,不同的养殖方式对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有较大的影响,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牛布鲁氏菌的阳性率分别为1.51%和2.49%,羊布鲁氏菌的阳性率分别为1.96%和2.78%,规模化养殖场的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散养户。

表1 牛羊布鲁氏菌病阳性率

表2 不同养殖方式下布病阳性率

从整体上看,此次调查的阳性率在0.93%~5.56%之间,规模化养殖场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散养户。调查结果显示,该市的布鲁氏菌疫病防控现状仍不容乐观,应加大防控力度,加速病畜的淘汰与净化,同时,应进一步强化养殖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防范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保护从业人员安全,降低人畜共患病的风险。

3 小结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流行的趋势,感染后会导致动物流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害,极大地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诊断法和细菌学诊断法。血清学诊断法主要包括试管凝集试验(SA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乳环试验(MRT)、补体结合试验(CF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基层实验室的大规模检测主要采取试管凝集试验(SAT)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其中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的特异性优于试管凝集试验(SAT),因而是最常见的布鲁氏菌病的常规诊断方法之一[16,17]。细菌学诊断法是采集流产胎儿脏器、胎盘、羊水等病料直接涂片后,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显微镜检验及判定。也可将无污染病料划线培养,并将可疑菌落与布鲁氏菌抗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还可直接采用PCR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18]。

本研究采用虎红平板凝集方法,对辽宁省某市2018年春季采集的其辖区内12个乡镇养殖区的牛羊血清样品进行了布鲁氏菌病检测与调查。结果发现,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羊群布鲁氏菌病疫情较牛群更为严重,该市牛布鲁氏菌的检出率为1.93%,而羊布鲁氏菌检出率达到2.31%,牛和羊的布鲁氏菌病的总阳性检出率为2.18%,其阳性率较高。据此可知,布鲁氏菌病在该地区的防控形势丝毫不容懈怠,同时,也对当地此疫情的控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本次调查的12个乡镇养殖区中,所有乡镇均检出至少一例牛羊布鲁氏菌阳性血清,说明该市的布病防控还需进一步强化。其中,K乡的牛羊布鲁氏菌检出率均呈现最高,这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针对该市的情况,提出以下防控策略:第一,应对检出疑似病畜进行即刻隔离,再次确诊后对患病动物全部扑杀;同时,对受威胁的动物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有必要时也可酌情进行扑杀。第二,认真做好其他牛羊群的预防接种工作,免疫接种也是防治布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免疫接种提高畜群的免疫力,达到防控的目的。第三,建立健全养殖场检疫制度,强化生物安全意识,将无害化处理落到实处,积极管理感染源,严格处理疑似感染动物的饲养废弃物及粪污,加强畜群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与健康畜群直接或间接接触,并严格执行圈舍消毒制度。第四,根据实际生产需求扩大疫情监测范围、提高监测频率,及时发布动物疫病流行趋势和风险预警,完善动物疫病报告机制,做到疫病的及时发现、及早处置。第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职业易感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确保从业人员做好个人防护,任何情况下都应避免直接接触牛、羊及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胎衣等,以降低人员感染概率。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也威胁着广大农牧民的健康,要减少此病在该地区的流行,还需经多年连续检疫净化,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严格进行产地和运输检疫,加强传染源的管理,严格防止病原的传播。应将阳性畜群作淘汰和扑杀处理,同时对疫区和健康畜群加强免疫和消毒工作。本文通过对辽宁某市牛羊布病流行病学调查,为本病未来的防控提供依据,为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养殖区布鲁氏菌牛羊
布鲁氏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牛羊各几头
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旅月”归来出苗 牛羊有望吃上“太空草”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种植、小养殖环境创设
草原的牛羊
牛羊市场近期行情等